中国面具发展史
一、傩神面具——调动神灵驱邪纳吉、除灾呈祥,以求人寿年丰、国泰民安。三千年前商周时代的傩仪中就出现了傩面具,如青铜面具、方相氏熊图腾“黄金四目面具”等,是中国最古老、最具原生态的驱鬼逐疫面具,展示出原始美、狰狞美、野性美和特殊的神秘感,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二、祭祀面具——乞求神灵恩赐,保佑民众幸福安康。三、镇慑面具——挂在庙堂廊柱和民宅门楣的面具,称为吞口,即一口吞吃魔鬼之意。四、丧葬面具——扣罩在死人面部的金面具、缀玉缀金面罩,嵌挂于陵墓墙壁和棺椁的玉石神虎面具等。五、戏剧面具、舞蹈面具、娱乐面具、工艺面具——如傩戏、傩舞、藏戏、戏曲等的艺术面具,儿童游戏的大头娃娃面具。起源人类戴面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面具可能产生于狩猎活动,为了便于接近猎物,猎人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动物,在世界各地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往往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神鬼及各种奇禽怪兽,以表示对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在民间的一些戏曲表演活动中,面具至今仍是主要的化妆手段。比如贵州的地戏等。
中国传统的面具是什么样子的?
面具,古称魈头,又称假面、代面和大面,主要源自原始巫术傩祭仪式或原始乐舞。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高度发达,社会各阶级祭祀盛行,傩祭活动兴盛于世,面具发展迎来第一个高潮。这时期出现了我国传承时间最长、辐射地域最广的方相氏面具。秦汉时期使用面具最多的领域是傩祭和百戏,其次是丧葬和狩猎。隋唐时期是面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这时期木、竹、布、绸代替了青铜、兽皮等材料。面具在乐舞中普遍使用,此时出现了兰陵王面具。面具的审美功能开始占据首位。宋元时代是我国面具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宫廷傩戏和民间傩戏流行。按形制可分为假面、假头、面饰、面罩、画像、脸谱、变脸等类型。假面最为普遍,人们平常所说的面具大多指假面。假面大多大如人脸,戴在人的面部,嘴巴和眼睛留有孔眼,以便说话、歌唱和朝外观物。其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大多为平面浮雕,外凸内凹,略呈弧形,少数为平板状,采用彩绘、编结、剪凿等手法制作。假面用途也极为广泛,舞蹈、戏剧、战争、驱傩、祭祀以及各种民俗活动均用它进行化装。假头指套头式面具,佩戴时大多将整个头颅罩住,留出眼睛和嘴巴位置,以方便说唱表演。历史上假头的出现比其他各类面具均要早,原始社会大多数面具属于假头一类。宋代以后,假头在面具中的重要地位逐步被假面取代。面饰系佩在身上当做装饰和辟邪的小型面具。系佩位置一般在胸前、臂上或腰间。其顶部或两侧钻有小孔,以供穿系之用。形状可分为人面和兽面两种,而以人面形居多。人们经常在面饰上雕刻故去亲人的肖像,戴在胸前寄托自己的哀思。面饰制作多为平面浮雕,也有的为阴刻线雕或采用其他手法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