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时间:2024-10-09 07:36:39 编辑:莆仙君

《终南望余雪》是什么时候写的?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考官让其重写,他拒绝了。最后未被录取。
终南望余雪 / 终南望残雪
祖咏 〔唐代〕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终南望余雪是描写什么的诗

《终南望馀雪》是描写雪的诗,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这首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自然。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终南望余雪古诗的翻译

《终南望馀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诗词翻译为: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终南望馀雪》注释:终南:终南山,在唐京城长安南面六十里处。馀雪:指未融化之雪。馀,即余。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林表:林外,林梢。霁:雨、雪后天气转晴。暮寒:傍晚的寒气。

《终南望馀雪》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望馀雪》赏析
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

作者简介
祖咏,唐代诗人。洛阳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进士。与王维友善,其诗多借状景绘物宣扬隐逸生活。明人辑有《祖咏集》。


终南望余雪解释译文

终南望余雪解释如下: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幅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而在诗的下阕,王维写的尤为朦胧,从中可以读出诗人对社会的失望和对历史的深思。他在这里用几句话道出了他对士人的厌恶。他在下山时看到了一个浪荡的才子,他不禁摇头叹息:“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说,过去的大儒们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与苦功,才有了他们独特的学问和天资。然而,这个才子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很有天分,却不懂得付出努力。而这样的人生态度,也令王维感到心寒和失望。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维那种优美的境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他笔下的自然景观中,我们无法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无法感受到青春的逝去。也正因如此,王维的诗歌才能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的代表之一。同时,他也希望通过他的诗歌能够唤醒读者对于人生、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命意义。总之,《终南望余雪》这首诗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内在含义,其中蕴藏着诗人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社会思考。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对自然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终南望余雪译文如下: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