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勒尔发现了什么?
问题一: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示了 A.原子不可再分 B.原子的核式结构 C.原子核还可再分 D. C 试题分析: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证明原子核内部还有复杂结构,而卢瑟福通过阿尔法散射实验证明原子的核式结构,因此答案为C。
问题二:贝克勒尔发现了什么 研究成果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以表彰他发现了自发放射性;另一半授予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和玛丽・斯可罗夫斯卡・居里(Marie Sklodowska,1867―1934),以表彰他们对贝克勒尔发现的辐射现象所作的卓越贡献。
1896年,贝克勒尔宣布“我研究过的铀盐,不论是发荧光的,还是不发荧光的,是结晶的熔融的或是在溶液中的,都有相同的性质-不停地发出不可见的射线。这就使我得到结论:铀是主要因素。我用纯铀粉作了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贝克勒尔终于发现了揭开物质内部秘密的又一把金钥匙-物质的放射性。 1903年,贝克勒尔因这一发现而获诺贝尔奖,然而,贝克勒尔却因过多接受了放射线的损害而成为放射线的第一个牺牲者,他因此在56岁的盛年而逝世。
放射性是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发现的。他发现铀盐能放射出穿透力很强的,并能使照相底片感光的一种不可见的射线。经过研究表明,它是由三种成份组成的:
一种是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的粒子束,称为α射线,它的电离作用大,贯穿本领小他是一种是具有原子尺度的带正电的粒子。
另一种是高速运动的粒子(电子)束,称为β射线,它的电离作用较小,贯穿本领大在外磁场中明显地偏向与X粒子相反的方向。
第三种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称为γ射线,它的电离作用小,贯穿本领最大在外磁场中不发生丝毫的偏转。
以上三种射线,由于它们的电离作用贯穿本领,在工业、农业、医学和科学研究重要的应用。
问题三:放射性衰变现象的发现者是() A. 伦琴 B. 贝克勒尔 C. 居里夫妇 D. 卢瑟福 B。
放射性及其衰变的发现者:贝克勒耳
H・贝克勒耳(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法国物理学家,放射性的发现者,1852年12月15日生于巴黎的一个科学世家。1872年进巴黎综合工科大学,1874年进桥梁公路学院,1877年毕业后任桥梁工程师。1892继其祖父A.C.贝克勒耳和父亲E.贝克勒耳担任法国自然史博物馆物理学教授。1908年担任法国科学院院长,同年7月又被选为科学院两个常务秘书之一。
H.贝克勒耳早年研究光学。1875年起研究兴趣转向法拉第发现的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在磁场中旋转问题。1883年开始研究红外光谱。1886年转而研究晶体对光的吸收,并由此于1888年获博士学位。H.贝可勒耳对放射性的发现与当时伦琴发现的X射线有关。在研究不同荧光物质对照相底版的作用时,他意外地发现了一种不可见的辐射。他用实验证明,这种射线,像X射线一样能使周围的气体电离;但又与X射线不同,它可以被电场或磁场偏转。他于1896年3月2日在法国科学院的例会上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当时称这种射线为贝克勒耳射线,后经居里夫妇等人的努力,发现钍、钋、镭都放射这种射线,从而把这种现象定名为放射性。
此后,贝克勒耳又作了两项重要工作。1900年3月26日他从镭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角度,测出射线中含有带负电的粒子,后称为β射线。第二项是1904年最先发现了放射性衰变。
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性,标志着原子核物理学的开端。由此他和居里夫妇共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由于在长期的研究中受到放射性的伤害,贝克勒耳成为第一位被放射性物质夺去生命的科学家。于1908年8月25日逝世于勒克鲁瓦西克,享年仅56岁。
贝克勒尔简介
专业: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国籍:法语 为什么出名:第一个发现放射性证据的人。贝克勒尔与玛丽·科多斯卡·居里和皮埃尔·居里一起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放射性的国际单位贝克勒尔(Bq)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放射性的国际单位,贝克勒尔(Bq)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就像月球和火星上的贝克勒尔陨石坑一样。 出生于1852年12月15日出生地:法国巴黎星号:人马座 死亡于8月25日,1908年(55岁)亨利·贝克勒尔生活中的 事件1896-03-01亨利·贝克勒尔在推特上的Facebook上发现了放射性共享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奥古斯特·克罗威廉·伦琴著名物理学家埃德蒙·哈雷J.J.汤姆森罗伯特·奥本海默
什么叫贝可勒尔
贝克勒尔(Becquerel)是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简称贝可,符号Bq。1975年第十五届国际计量大会为纪念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将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命名为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Bq。相关定义:放射性活度是指每秒钟有多少个原子核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每秒有一个原子发生衰变时,其放射性活度即为1贝可。放射性活度可以通过测量放射源一定时间内放射出的射线的数目来决定。放射性物质的多少并不表示放射性的强弱,只有放射性活度的大小才能表示该物质放射性的强弱,活度越大表示放射性越强。[原单位居里 Ci(1居里=3.7×10^10贝可)同时作废。贝克勒尔是纪念法国著名科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而所命名的。
贝可勒尔的贝克勒尔
一、生平简介安东尼.享利.贝克勒尔(Antoinc Henri Bec-querel,1852~1908),1852年12月15日出生在一个杰出的法国科学世家。他的父亲是位应用物理学教授,对于太阳辐射和磷光有过研究。1872年,贝克勒尔进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1874年在蓬塞特夏萨斯地方政府任职,1877年成为工程师,1894年晋升为总工程师。从1878年起他被任命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助教,继承了他父亲在巴黎国立工艺学院的应用物理学讲座席位。1888年他获得法国科学院的博士学位,第二年为科学院院士。1895年,贝克勒尔成为巴黎国立工艺学院教授。贝克勒尔早年研究由磁场所引起的平面偏振光的转动(法拉第效应)、红外光谱以及晶体对光的吸收,特别是吸收对偏振面和传播方向的依赖关系。贝克勒尔从1883年到1896年期间发表了20余篇科学论文,其中大多数是关于磷光方面的。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这项工作使他和居里夫妇分享了190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01年,贝克勒尔发表了关于一种元素通过放射性变为另一种元素的第一个证据。1918年,贝克勒尔担任法国科学院院长。由于长期生活在射线中,贝克勒尔50岁刚过便渐渐感到浑身瘫软,头发脱落,手上的皮肤常像烫伤一样疼痛。1908年8月25日,贝克勒尔逝世。他是第一位被放射性物质夺走生命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