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墨子兼爱

时间:2024-10-07 07:18:57 编辑:莆仙君

墨子兼爱中文言文及翻译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墨子兼爱中文言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兼爱中 作者:墨者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1)?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2),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行者非之(3)。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4)。”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5),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6),韦以带剑(7),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8),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9),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人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10)。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太山越河、济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太山而越河、济,可谓毕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况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古者圣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派,注后之邸(11)、嘑池之窦,洒为底柱(12),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13),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 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昔者文王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于四方,于西土。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鳏寡,不为暴势夺穑人黍稷狗彘。天屑临文王慈,是以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14),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此文王之事,则吾今行兼矣。昔者武王将事泰山,隧传曰(15):“泰山,有道曾孙周王有事。大事既获,仁人尚作,以祗商(16)、夏、蛮夷丑貉。虽有周亲,不若仁人。万方有罪,维予一人。”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注释] (1)“崇”为“察”字之误。(2)“敖”通“傲”。(3)“行”为“仁”字之误。(4)“于”为“迂”之假借字。(5)“说”通“悦”。(6)牂羊:母羊。(7)韦:熟牛皮。(8)细要:细腰。(9)“碎”疑为“阵”字之误。(10)“士”为“上”之误。(11)“后”为“召”之误。(12)“底”为“厎”之误。(13)“之”为“大”之误。(14)“连”为“矜”之假借字。(15)“隧”疑为“遂”字之误。(16)祗:拯救。 [译文]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所以墨子说道:“象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也不可能行之于事,就象要举起泰山越过黄河、济水一样。”墨子说道:“这比方不对。举起泰山而越过黄河、济水,可以说是强劲有力的了,但自古及今,没有人能做得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此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可行之事)。古时的圣王曾做到过。”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古时大禹治理天下,西边疏通了西河、渔窦,用来排泄渠水、孙水和皇水;北边疏通防水、原水、泒水,使之注入召之邸和滹沱河,在黄河中的厎柱山分流,凿开龙门以有利于燕、代、胡、貉与西河地区的人民。东边穿泄大陆的迂水,拦入孟诸泽,分为九条河,以此限制东土的洪水,用来利于冀州的人民。南边疏通长江、汉水、淮河、汝水,使之东流入海,以此灌注五湖之地,以利于荆楚、吴越和南夷的人民。这是大禹的事迹,我们现在要用这种精神来实行兼爱。从前周文王治理西土(指岐周),象太阳象月亮一样,射出的光辉照耀四方和西周大地。他不倚仗大国而欺侮小国,不倚仗人多而欺侮鳏寡孤独,不倚仗强大势力而掠夺农夫的粮食牲畜。上天眷顾文王的慈爱,所以年老无子的人得以寿终,孤苦无兄弟的人可以安聚于人们中间,幼小无父母的人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这是文王的事迹,我们现在应当用这种精神实行兼爱。从前武王将祭祀泰山,于是陈述说:“泰山!有道曾孙周王有祭事。现在(伐纣的)大事已成功,(太公、周、召)一批仁人起而相助,用以拯救商夏遗民及四方少数民族。即使是至亲,也不如仁人。万方之人有罪,由我一人承当。”这是说 周武王的事迹,我们现在应当用这种精神实行兼爱。 所以墨子说道:“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墨子·兼  爱(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品:《墨子》 简介 《墨子》,是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原书共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墨子》记录了墨家的哲学、社会政治学说、伦理思想、逻辑学说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发现,是墨家著作总集,也是研究墨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墨子,名翟,鲁国人,生卒年不能确考,大约生活在战国前期,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在先秦思想界、学术界地位仅次于孔子。他一生主张兼爱,反对侵略战争。 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①;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②,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 ③,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④?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注释 ①焉:才,乃。 ②攻:治。 ③当:同“尝”,曾经。 ④恶(wū):何。 译文 圣人以治理天下为事,就必须知道乱是从哪里开始,才能治理。如果不知道乱是从哪里开始,就没有办法治理。比如医生给人治病,必须知道病原在哪里,才能医治。如果不知道病原何在,也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的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必须知道乱的起源,才能够治理好,不知道乱的起源,就不能治理。圣人以治理天下为事,就不能不考察混乱的起源。 我曾经考察过混乱的起源,发现起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臣下对君主不忠,儿子对父亲不孝,这便是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所以损害父亲而利于自己;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所以损害兄长而利于自己;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主,所以损害君主而利于自己,这便是乱。反过来,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兄长对弟弟不慈爱,君主对臣下不慈爱,这也是天下所谓的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儿子;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弟弟;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臣下。为什么会这样呢?都是因为不相爱而引起的。 即便是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为了对自己家有利而到别人家去偷窃;贼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之身,所以为了对自身有利而去损害他人之身。这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不相爱而引起的。 推至大夫互相侵扰封邑,诸侯互相攻打,原因也是一样。大夫都是爱自己的封邑而不爱别人的封邑,所以为了自己封邑的利益而扰乱别人的封邑;诸侯都是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攻打别的国家。天下的各种混乱的事情,都在这里了。仔细考察它们的起源,都是因为不相爱而引起的。 如果使天下的人都能相爱,爱别人如同爱自己,还会有不孝吗?把父兄和君主都看作和自己一样,又怎能去行不孝呢?还会有不慈吗?把子弟和臣下看作和自己一样,又怎能去行不慈呢?如果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把别人的家看作和自己的家一样,还有谁去偷窃呢?将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谁还会去伤害别人?因而盗贼都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扰乱对方封邑、诸侯互相攻击对方国家的吗?将别人的封邑看成与自己的封邑一样,谁会去扰乱呢?将别人的国家看成与自己的国家一样,谁还会去攻击呢?因而大夫互相扰乱对方封邑、诸侯互相攻击对方国家的事情也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爱,国与国之间不相互攻击,封邑与封邑之间不相互扰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忠孝仁慈,这样天下也就治理好了。 因此圣人以治理天下为事,怎么可以不禁止人民互相憎恶,而劝导人民互相亲爱呢?若天下的人都相爱的话,天下就治理好了;若是互相憎恶,那么天下也就混乱了。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劝人相爱,其意即在于此。” 非攻(上)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①。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②,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 ③,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 ④,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注释 ①攘:偷、盗。 ②兹:通“滋”,更加。 ③扡:同拖,夺取。 ④情:通“诚”,实在。 译文 现在假如有一个人,跑进了别人果园里,偷窃桃子和李子,人们听说了之后,都必定会说他错,被当政的人发现了,必定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做了损人利己的事情。至于偷盗人家的鸡犬和小猪的行为,它的不义程度又超过了到别人果园去偷桃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人的程度更大。损害人的程度更大,它的不仁也就更厉害,而所犯的罪过也就更重。至于闯入别人的牛栏马厩,偷走别人的牛马,不义程度又超过了偷盗别人鸡犬和小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人的程度更大。损害人的程度更大,不仁就更严重,罪过就更深重。对于这种行为,天下的君子都懂得去指责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不义。然而现在有人大行不义,竟至于去攻打别人的国家,却不知道谴责他,反而赞美他,称之为合乎义,这样难道说是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杀死了一个人,就会被认为是不义,必然会构成一条死罪。如果依此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义,必有十重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百倍的不义,必有百重的死罪。对此,天下的君子都懂得去谴责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不义。但是现在有人大行不义,竟至于去攻打别人的国家,却不知道谴责他。反而赞美他,认为是合乎义的。这真是不懂得他的不义,因而记下他说的话,留传给后世。如果知道这是一件不义的事情,又有什么理由把这些不义的东西记录下来,传给后世呢? 现在假如有一个人,看到一点黑色,就说是黑色,而看到许多的黑色则说是白色,大家肯定认为这个人不能区分黑白。稍微尝些苦味,说是苦的,多尝了些苦味却说是甜的,大家肯定认为这个人不辨甘苦。现在,对于犯了小过失的人,大家都知道说他是错;而犯了大至攻人国家的过错的人,大家却不懂得谴责他,反而赞美他,称他为义。这能说是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由此可见,天下的君子对于义与不义的区别的观念是多么混乱!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①,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②。”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馀于地而不足于民 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馀,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 ④,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⑤,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 ⑥,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馀 ⑦。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门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释 ①公输盘:即鲁班。 ②千金:应为“十金”。 ③荆国:即楚国。 ④兕(sì):犀牛。 ⑤鼋(yuán):大鳖;鼍(tuó):扬子鳄。 ⑥楩(pián):即今之楩木。 ⑦圉:通“御”,抵挡。 译文 公输盘为楚国制造好了云梯,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墨子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从齐国动身,日夜不停,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您有什么事情见教吗?” 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希望您能够帮我杀了他!” 公输盘听罢很不高兴。 墨子见势便说:“我奉送上十镒黄金。” 公输盘说:“我是讲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 这时,墨子便站起来,再向公输盘鞠了一个躬,说道:“请听我说吧!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准备用来攻打宋国。然而宋国有什么罪过呢?楚国的土地有余,人口不足。牺牲自己本来就不足的人口,去争夺原本已经有多余的土地,这是不智。宋国没有罪,却平白无故地攻打它,这是不仁。明知道这样做不对,却不去争谏,这是不忠。争谏而不能制止,这是不强。你以为你是义而不去杀那个人,却要去杀宋国众多的人,这是不懂事理。” 公输盘被这一番话折服了。 墨子说:“那么,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同楚王说好了。” 墨子说:“那你为什么不带我去见楚王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到了楚王,他对楚王说:“现在有这样一个人,他丢弃自己华丽的车子,却想去偷邻居的破车;丢弃自己的锦绣衣服,却想去偷邻居的粗布短褂;丢弃自己家的美食佳肴,却想去偷邻居家的糟糠,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个人肯定是患了偷窃病!” 墨子说:“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而宋国方圆才五百里,两者相比,就像华丽的车子跟破车一样。楚国有云梦泽,犀牛麋鹿到处都有,而且长江、汉水盛产鱼鳖鼋鼍,是天下富饶的地方;而宋国简直是连野鸡野兔鲫鱼都找不到的地方,两者相比,就像美食佳肴跟糟糠一样。楚国有高大的松树、优质的梓木和楠木、樟树,可宋国没有像样的树木,两者相比,就像锦绣衣裳与粗布短褂一样。因此,我觉得大王您派人去攻打宋国的行为,与刚才那个人的行为相同。我认为大王必定会伤义,而又得不到宋。” 楚王说:“好,您讲得很好!但是,即便如此,公输盘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我一定会夺取宋国的!” 于是墨子又去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自己的腰带做城池,用木片做兵器。而公输盘则九次用不同的器械攻城,九次都被墨子抵御住了。公输盘攻城的器械已经用尽了,而墨子守城的方法却还是绰绰有余。 公输盘很无奈,但是却说:“我知道怎样对付你了,但是我不说。” 墨子说:“我也知道你将怎样对付我,我也不说。” 楚王便问是什么缘故。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把我杀掉罢了。他认为杀了我,宋国就无法守住了,可以去攻打了。但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都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头上等待楚国入侵了。这样,你们即便是杀死了我,也没有办法消灭宋国。” 楚王没有办法,只好说:“好吧,那我就不再攻打宋国了。” 墨子回来,路过宋国,遇到天下雨。于是墨子便到一个大门下避雨,而守门的人却不让他进去。所以说:“致力于运用大智慧的人,众人都不知道他的功劳;而用小聪明竞争不休的人,却是人人皆知的。”


墨家主张的兼爱思想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墨子》中有《兼爱》三篇,阐述其主张。《荀子·成相》亦有:“尧让贤,以为民,氾利兼爱德施均。”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这个观点的现代价值就是倡导和平发展,人人友爱和善。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

墨家思想,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种学派,其核心思想是“兼爱”。墨家认为爱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兼爱是指要坚持爱护所有人,抛弃仇恨和偏见,推崇和平、公正、互助。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墨家思想的启迪,让每个人心怀善意,以爱和关怀相待。只有通过兼爱之道,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共同创造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前景。【摘要】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提问】
墨家思想,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种学派,其核心思想是“兼爱”。墨家认为爱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兼爱是指要坚持爱护所有人,抛弃仇恨和偏见,推崇和平、公正、互助。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墨家思想的启迪,让每个人心怀善意,以爱和关怀相待。只有通过兼爱之道,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共同创造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前景。【回答】
你讲得真棒!可否详细说一下【提问】
墨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兼爱”,即“爱人之心,和人之行”。从墨家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明确得知: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应该追求和平、和谐的状态。墨家认为,“兼爱”才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关键,使人们在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的基础上,共同成长,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面对当下社会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墨家思想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恪守“兼爱”原则,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他人,增进彼此之间的社会信任。同时,我们应该注重自身修养,遵循“以德服人”的原则,尽可能的化解冲突,建立友好的社会环境。墨家思想强调“以和为贵”,以此昭示人们: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兼爱之心,可以化解纷争;兼爱之行,可以促成各方共赢。在这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中,墨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兼爱”更加凸显其价值。期望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养分,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成为一个充满爱、兼容并蓄的人。【回答】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翻译句子

译文:墨子主张兼爱,为了爱护他人,不辞辛苦劳累,即使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只要对别人有利,也心甘情愿地去做。"“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是墨家最伟大的精神。孟子曾概括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意思是,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就是把自己从头到脚磨成粉末都在所不辞。可见,“摩顶放踵”就意味着吃苦。墨子为天下人谋利益,提倡“自苦”精神,主张“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并说“不能如此,不足为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墨子“度身而衣,量腹而食”,“墨突不黔”,四处奔波,一生辛劳。“摩顶放踵”是一种不畏劳苦、舍身为人的精神。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舍弃自我成全大家,这是一种博爱的表现。自古至今有很多优秀的品格广为流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高尚的品格也别消磨殆尽,有很少一部分人完美的继承了他们,现在的人都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管他人生死。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留下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品德,但是这些品德随着历史的长河逐渐被埋没,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怎么去唤醒现在的人们再一次重拾这些美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