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送你一颗子弹》
这本书是一个非常牛的老师写的,她是我在大学的时候非常崇拜的牛人,现在她已经为人母了,上次知道她的一片文章还是张梓琳那个世界小姐冠军在《朗读者》里提到的。
那篇文章我也听了,觉得满满的都是她对女儿的爱,很感动,作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的长大,不做过多的奢求。
昨晚有空回过头把大学时期我室友推荐的这本书拿过来又重新来读一遍,我已经毕业三年了,现在读书的心情与以往或那大学学生时期已然不同了,当时读,我只记得自己是对于作者犀利言辞的崇拜,而现在我更关注的是,作者讲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诚然,这本书正如作者在结尾处说的,文章里的篇幅都是她平时部落格里边写的一些随笔,用来记录自己的一些生活细节,甚至作者还说到,将来自己的孩子也可以看看她自己年轻的时候,轻舞飞扬。
是的,我喜欢她的坦率,还有她那执着的追求与许多的愿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断地在我耳边出现,到现在我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不能说我对人情冷暖看的刻薄,我经历的一些事,还有我家人的一些为人处世,让我更明白这句话的分量,尤其,在工作后,更是如此。
我爸爸一辈子都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而我,一辈子估计都会恨天上掉馅饼这样的思想,即使有,我也绝不会去捡,这倒是和我爸爸形成了两个极端。
我们成长的环境不同,我爸爸的幼年还是在农村大集体时期,就我爸爸跟我说的大概是,分粮食,粮食共有的生活场景,而到我幼年的时候,那时已经把地划分到每家每户了,不再是大集体了。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同,由此产生很多的不同看法和价值分歧,而在社会混了这么多年的爸爸,却怎么也无法去适应社会的残酷竞争,遇到事情不停地抱怨,发脾气,愤怒,吵架,整个家曾经有段时间变得是伤痕累累,所以,我决定我将来一定要找一个认清现实的男人。
然而,事与愿违,就我目前的情况看,我觉得我好像重复了自己童年记忆的事。
诸如书里说到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明智入世的人,不会天真到指望环境来适应自己,如果觉得事事不如意,那么在抱怨环境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自己呢?
我觉得作者这句话说的很中肯,我也认同,可就目前我本以为很多人都理解的道理,身边的人,就像是一个个装睡的人一样,觉得自己有很大的本事,无所不能,却偏偏屡屡遭受挫折后,一次比一次的幻想生活更美好,而不去行动。
原来是我自己理想化了,或者这些人都不是很成熟,我爸爸到了这个年纪,我已经不指望他能想得通,但是,将来要生活在一起很久的人,却不可以,如果这样了,我该怎么办?
留着以后解决。
《送你一颗子弹》这部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本书没什么主题思想,甚至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刘瑜女士在二零零五年到二零零九年写出的带着个人见解的博客比较合适。 我记得我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断断续续的看的,并不是不想一口气看完,只是我觉得有点尴尬,作者有些政治见解给我一种在围观自己过去黑历史感觉,因为我从前会突然“愤青”,这里有什么什么问题,某某地方不合理,偏激的指责一起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事物,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又提出相反的观点,不经查证,仅凭个人观点夸夸而谈。 但刘瑜女士的观点,面对事情的分析态度都远远超越我,看着这本书就回忆起了凭着浅薄知识和父母大谈政治时,父母看我的眼神。如果我早些看过这本书,我应该也不会再有那些每次回家都会被提到的黑历史了吧。但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作者的文字真的很吸引人,感觉看这本书就好像自己想隐藏的一面被直接剖开在大众眼前。我仍旧记得作者说很多很有道理的话,比如:“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和“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除了上学时候要求必须朗读并背诵的文章,很少有书能够让我在读了一遍就记下很多书中句子。也很少有书能让不喜欢动笔的我特意拿一个笔记本摘抄片段。而能让我反复阅读只为了把喜欢的句子连标点符号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书就更少了,刘瑜女士的书恰巧是其中之一。在刘瑜女士的笔,她生活的小片段变得十分可爱,有趣,其中穿插着的吐槽也总让我恨不得直接背诵。我真的很羡慕这种能将生活中的小事写的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的人。我也希望我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来,《送你一颗子弹》
从拿到《送你一颗子弹》到看完我都不明白作者为何取这么一个书名。更无法与书中内容联系起来,思考“送你一颗子弹”的含义。也许阅读就如一颗子弹砸向自我,让我们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认识到世事的多样性,人的多面性、复杂性,更近的接近人性,清醒地认识自己,勇敢的面对自己。
作为经过漫长求学之路拿到博士后文凭,后来曾在世界一流学府剑桥大学任教,以学者身份在美利坚哈佛大学访问,如今又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她的文风真是有文化。但绝不是以她的学识来炫耀语言技巧层面的表达,也不是以跌宕起伏的叙事卖弄自己的眼界与视野,亦或叫做格局的东西。而是从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中看到骨子里缺席的规则,看到藏在人们意识中本能的傲慢亦或卑微,在人性中摇摆不定的善与恶,纠结与徘徊,当然还有苦难的痛楚与同情。
虽然我站在东方明珠塔再踮起脚也仰望不到作者的高度,但是作者曾经也听着我们听着的歌谣,看过我们曾经看过的电影,喜欢过我们喜欢过的偶像,我从深深浅浅的文字沟壑中看见一束束光亮,照亮自己,找到故乡。
也许吧,也许人的成年生活都是童年的延续,甚至弥补。就拿我自己来说真是如此。
从小耳闻目睹,妈妈全力以赴往前冲,前半辈子把孩子养育好,建了两次房子,简直是不分昼夜劳作。我虽然帮忙干活,但心里默念,我以后不要过这样的生活,太辛苦了。所以当我成年后活得比较率性,成家立业后,也是这样。很多时候,你全力以赴做一件事情,要的是那个过程中的体验,结果早已不重要了,甚至有种不过如此的感受。
以前住在旧房子的时候,孩子他爸三番五次想造房子,我都保持沉默。在我看来,只要足够安静、干净整洁,来去自由,没有人来干扰我要的安详,住什么样的房子都没关系。豪华的房子,高档的汽车只是让人仰慕的一件华丽的外衣,也可能是累赘,影响幸福的因素多了去了。我就是如此消极,但我安心。所以从建房子到装修我啥不管,我也没有这个能耐管。无非是良心发现,孩子他爸确实操心辛苦。无非偶尔憧憬一下,住进去以后要在月朗星稀的夜里,在阳台上数星星、看月亮、读《诗经》,我要在雨天躺在沙发上看电影,或者泡一杯咖啡,慢慢地看一本书,听听音乐。
哎, 结果怎么样?入住大半年了,除了养花种草,之前憧憬过的事情,一件也没干啊。甚至因为每天要拖地、擦扶梯,时不时地擦玻璃,擦窗台忙得蓬头垢面,一杯茶泡好凉了都不记得喝。你看看,入住新居幸福增值了吗,没有。只是享受了房子从一砖一瓦慢慢期待矗立的过程,那个过程甚至都不完整。
所以作者在书中谈到的很多感受,真的有种强烈的共鸣。我们都在彼此的童年里走过,都要挣脱从童年里感受到的沉重与苦痛,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摆脱童年意念中的那个自己,活个通透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