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中国制造业不仅仍面临诸多矛盾,而且近年来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我国面临着工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严峻挑战。“中国制造2025”正在由工信部牵头、主持制定,即将正式发布,其中包含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加强制造业基础能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等战略任务。制造强国第一步的战略目标是:争取经过10年的努力,在2025年我国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中国制造业三大突出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强。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的创新能力指数(GII)及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在世界上仅处在25名~30名左右的位置。根据我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布的《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2010年我国的创新竞争力排名在全世界的第15位。二是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的全部发动机均靠进口。正在研制的重型燃气轮机的关键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如高温合金定向及单晶工作叶片仍依赖进口。近年来,我国在加大对数控机床研发的投入,但是80%的高端数控机床至今仍依赖进口。2013年,我国已是机器人消费大国,位居世界第一位,但80%的机器人进口的。三是资源浪费、污染严重。2010年,我国的GDP约占全世界的7.5%,但却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9.6%。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我国GDP的32.6%,但是能源消费却占全国能耗的58.0%。2010年,我国钢铁、建材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左右。空气和水质污染严重,成为全国人民十分关心的问题。
中国制造2025是不是真的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中国制造2025是真的,原因如下所示: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三年多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开展试点示范、标准体系建设、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工作,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摘要】
中国制造2025是不是真的【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中国制造2025是真的,原因如下所示: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三年多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开展试点示范、标准体系建设、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工作,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回答】
如何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已然清晰。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提出,我国将力争通过“三步走”、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即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世界强国的兴衰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是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业内专家表示,当今世界强国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比如以创新驱动为主的美国制造,以精湛著称的德国制造,以实用取胜的俄罗斯制造,都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强国之梦。而那些依靠资源发展起来的国家,收入水平很高,但由于制造业的薄弱,很难称其为强国。
从我国看,历史上中国曾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约在1850年,中国丢掉了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一直到2010年,中国再次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3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四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
不过,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现实是,尽管我国重新回到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但“大而不强”的矛盾比较突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牌质量水平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对此,《中国制造2025》在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时,还提出了要坚持的五项“基本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以及四项“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同时,《中国制造2025》还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八大战略支撑与保障。丰富的内容与清晰的部署,向外界传递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彰显出我国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决心。
要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必须要紧紧抓住战略任务和重点,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行五大工程,即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工程、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同时,还就重点领域进行了具体部署,旨在技术、产业化上寻求突破,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领域等。
要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需要牢牢把握战略支撑与保障,为实现制造强国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必须培育创新文化和中国特色制造文化,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对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等八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要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需要充分发挥金融业的核心作用和杠杆效应,不断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在各项支撑和保障政策中,金融政策格外受到重视。《中国制造2025》在多方面对金融领域寄予期望。比如要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等。同时,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鼓励符合条件的制造业贷款和租赁资产开展证券化试点;鼓励发展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等。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既面临新挑战,又有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化挑战为机遇,以此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顺利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