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30 18:14:24 编辑:莆仙君

语文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敬业与乐业》从文体上看,既是一篇演讲辞,更是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教案的相关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理解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及二者的关系。   2、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3、初步学习“摆事实”(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4、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敬业”与“乐业”。   5、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提升思想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有业----敬业----乐业),把握论证方法。   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三、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梁启超的有关资料,以供课上交流。   2.教学录音及设备。   3.小黑板(出示字词与课内思考练习题)。    四、教学安排:四课时    五、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2.品悟法。    六、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刚刚结束了第一次月考。面对着自己的成绩,面对着自己与那些成绩比自己高的同学,你是否有反思一下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做到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呢?我们又该怎样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呢?   七十多年前,我国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张。尽管时隔大半世纪,但他所提的这种主张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检查预习情况:(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释义(并注意写法):   ①征引:引用。   ②佝偻gōulóu   ③骈进pián   ④亵渎(xièdú):轻慢,不庄重。   ⑤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点也不分心。(骛wù)   ⑥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⑦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⑧不二法门: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⑨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⑩强聒不舍: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聒guō)   (四)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1.播放教学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从题目上来看,本文谈论的是一个关于什么的问题?   (对职业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2)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在文中划出能明确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读一读,好好揣摩。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   (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五)课时小结:   1.本节课主要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2.初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见解。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字词导入。   (一)提问:   本文从文体上看,既是一篇演讲辞,更是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它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那么什么叫“论点”?什么叫“论据”?什么又叫“论证”呢?   举例引导:(举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做例子)   小丘同学学习怎么样?----------讨论的问题   ↓↓   小丘同学学习认真,成绩好!----------你的看法,观点   ↑↑   小丘同学上次月考成绩总分760分,排名第一。------依据,事实   (二)像上例中,你对某一个问题所持有的看法或观点,在议论文中,就叫做“论点”。用来证明你的观点的材料和依据,就叫做“论据”。而运用那些材料和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的过程和方法,就叫做“论证”。(板书议论文三要素)   (三)文章标题为“敬业与乐业”,那么,它是讨论关于什么问题的呢?试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对职业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课文第5段: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要敬业与乐业。)   (四)认真朗读课文,思考:   1.文中除了谈论“敬业”与“乐业”外,还谈论了什么问题呢?(有业)(课文第3段: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2根据作者先后所谈论的问题,将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层(1--5)有业;第二层(6--7)敬业;第三层(8)乐业。   (五)赏析第一层:仔细朗读(1—5段)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找了哪些材料依据?   (1)孔子的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2)百丈禅师的故事:“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   2.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3.请你再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   (1)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   (2)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   (3)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   (4)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六)课时小结   1.本节课时,主要是通过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   2.领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引导论证“有业之必要”的。    【第三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议论文知识导入。(论点,论据,论证)   (一)赏析第二层:仔细朗读(6—7段)   1.假设是你,你打算怎样来证明“要敬业”这一观点?   (学生讨论)   2.本文作者梁启超先生又是怎样证明的呢?他提供了哪些依据?   (1)朱子的话;   (2)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   (3)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4)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   (5)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话。   3.思考:这些依据有什么特点?可以大致分成几类?   明确:   第一类(1)和(5)都是名人名言;   第二类(2)(3)(4)都是实际的事例。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明白论据的两种类型: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二)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这一论点的?   明确:   (1)什么是“敬”----主一无适便是敬   ↓↓   (2)为什么要“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   (3)怎样“敬”----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三)拓展延伸   我们常说,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假如把“学业”当成是你的“业”,那么,学习了本节课后,你认为该怎样“敬业”?   (学生讨论)   (四)课时小结   1.本节课时着重研讨作者论证“敬业”的过程。   2.引导学生明白议论文论据的两种基本类型。    【第四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议论文论据的两种形式)   (一)赏析第三层:请同学们默读第8段   1.作者论证完了“有业”和“敬业”之后,紧接着又是怎样论证“乐业”的呢?   梁启超先生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四肢,五官)“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   然后,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2.为什么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3.“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文中列举了哪几条理由?你能不能举一个实际的例子?   示例: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正是这种“乐业”的精神,成就了她们非凡的人生与辉煌的事业。)   (二)综合全文,思考:文末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如此”指的是什么?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   (1)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业)   (2)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敬业)   (3)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乐业)   (三)质疑探究   作者在论述“敬业”的问题时,提到“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学生讨论)   (四)课时总结   1本文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思想主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三层分别论述“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   (2)论证说理,引经据典。本文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大禅师,都被作者拿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还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3)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五)作业布置   (1)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好好揣摩。   (2)根据本文所学的议论文知识,试写一篇以“自信”为话题的议论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演讲词。下面是我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理解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及二者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3. 初步学习“摆事实”( 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4. 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敬业”与“乐业”。   5. 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提升思想素养。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有业----敬业----乐业),把握论证方法。   2.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三. 教学准备:   1. 搜集有关梁启超的有关资料,以供课上交流。   2. 教学录音及设备。   3. 小黑板(出示字词与课内思考练习题)。    四. 教学安排: 四课时    五. 教法与学法:   1. 朗读法。   2. 品悟法。    六.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刚刚结束了第一次月考。面对着自己的成绩,面对着自己与那些成绩比自己高的同学,你是否有反思一下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做到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呢?我们又该怎样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呢?   七十多年前,我国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张。尽管时隔大半世纪,但他所提的这种主张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板书课题)   (二) 走近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 检查预习情况:(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释义(并注意写法):   ① 征引:引用。   ② 佝偻gōulóu   ③ 骈进pián   ④ 亵渎(xièdú):轻慢,不庄重。   ⑤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点也不分心。 (骛wù)   ⑥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⑦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⑧ 不二法门: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⑨ 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⑩ 强聒不舍: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聒guō)   (四) 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1. 播放教学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 从题目上来看,本文谈论的是一个关于什么的问题?   (对职业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2) 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在文中划出能明确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读一读,好好揣摩。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   (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五) 课时小结:   1. 本节课主要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2. 初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见解。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字词导入。   (一) 提问:   本文从文体上看,既是一篇演讲辞,更是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它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那么什么叫“论点”?什么叫“论据”?什么又叫“论证”呢?   举例引导:(举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做例子)   小丘同学学习怎么样? ----------讨论的问题   ↓↓   小丘同学学习认真,成绩好! ----------你的看法,观点   ↑↑   小丘同学上次月考成绩总分760分,排名第一。------依据,事实   (二) 像上例中,你对某一个问题所持有的看法或观点,在议论文中,就叫做“论点”。用来证明你的观点的材料和依据,就叫做“论据”。而运用那些材料和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的过程和方法,就叫做“论证”。(板书议论文三要素)   (三) 文章标题为“敬业与乐业”,那么,它是讨论关于什么问题的呢? 试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对职业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课文第5段: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要敬业与乐业。)   (四) 认真朗读课文,思考:   1. 文中除了谈论“敬业”与“乐业”外,还谈论了什么问题呢?(有业)(课文第3段: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2. 根据作者先后所谈论的问题,将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层(1--5)有业; 第二层(6--7)敬业;第三层(8)乐业。   (五) 赏析第一层:仔细朗读(1—5段)   1. 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找了哪些材料依据?   (1) 孔子的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2) 百丈禅师的故事:“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   2. 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3. 请你再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   (1) 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   (2) 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   (3) 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   (4) 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六) 课时小结   1. 本节课时,主要是通过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   2. 领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引导论证“有业之必要”的。    【第三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议论文知识导入。(论点,论据,论证)   (一) 赏析第二层:仔细朗读(6—7段)   1. 假设是你,你打算怎样来证明“要敬业”这一观点?   (学生讨论)   2. 本文作者梁启超先生又是怎样证明的呢?他提供了哪些依据?   (1) 朱子的话;   (2) 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   (3) 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4) 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   (5) 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话。   3. 思考:这些依据有什么特点?可以大致分成几类?   明确:   第一类(1)和(5)都是名人名言;   第二类(2)(3)(4)都是实际的事例。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明白论据的两种类型: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二) 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这一论点的?   明确:   (1) 什么是“敬” ----主一无适便是敬   ↓↓   (2) 为什么要“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   (3) 怎样“敬”----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三) 拓展延伸   我们常说,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假如把“学业”当成是你的“业”,那么,学习了本节课后,你认为该怎样“敬业”?   (学生讨论)   (四) 课时小结   1. 本节课时着重研讨作者论证“敬业”的过程。   2. 引导学生明白议论文论据的两种基本类型。   【第四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议论文论据的两种形式)   (一) 赏析第三层:请同学们默读第8段   1. 作者论证完了“有业”和“敬业”之后,紧接着又是怎样论证“乐业”的呢?   梁启超先生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四肢,五官)“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   然后,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2. 为什么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3.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文中列举了哪几条理由?你能不能举一个实际的例子?   示例: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正是这种“乐业”的精神,成就了她们非凡的人生与辉煌的事业。)   (二) 综合全文,思考:文末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如此”指的是什么?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   (1)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业)   (2) 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敬业)   (3) 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乐业)   (三) 质疑探究   作者在论述“敬业”的问题时,提到“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学生讨论)   (四) 课时总结   1. 本文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思想主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 写作特点:   (1) 论证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三层分别论述“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   (2) 论证说理,引经据典。本文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大禅师,都被作者拿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还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3) 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五) 作业布置   (1) 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好好揣摩。   (2) 根据本文所学的议论文知识,试写一篇以“自信”为话题的议论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教学总结】   课文是梁启超先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决定重点讲议论文的知识,少讲演讲稿的知识点。为此先讲了议论文的相关常识,然后把本文当成议论文的典范给学生将如何阅读议论文。   我们共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在老师的点拨下,孩子们迅速地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了作者围绕中心论点所谈的几个主要问题。可以说没什么难度,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到位。   第二课时我们把重点设置为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学生在判断论证方法时大都很精准,但是在说其作用时,尚不会运用议论文的术语,说的是五花八门、词不达意。另外,对于敬业、乐业意义的理解上谈的太少,忽略了学生精神视野的拓展。应该让学生找出一些“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的天地间第一等人”,从而引导孩子们思索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年华,是做书中所写的两等苦人,还是从学习中找到趣味?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我们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想通过一篇议论文的学习,就让孩子们掌握住答题方法,其结果肯定是会让人失望的。议论文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必须通过做题才能逐步掌握。可是,我们的老师却把所谓的答题套路直接给学生,让其背的烂熟,并在课堂上进行默写,我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有何乐趣,这样孩子们就会做议论文阅读题了吗?这样的教学会让孩子们敬学、乐学吗?   我觉得,在教学中我们仍然应该尽可能的让孩子多读、多思、多发言,让他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有所感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乐在其中。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题目表明本文将围绕“敬业”与“乐业”及其相互关系来展开论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下面是我整理的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   多媒体出示: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整体感知   过渡:《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2、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2、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三、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1~7段,思考下列问题: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试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   1、略。   2、一是举例论证:   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3、先解释什么是敬:   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四、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   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两次运用了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五、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教师点拨: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的完成,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   学生即席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做适当的评析。   六、布置作业   1、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进一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读积累的经典语句、格言。   2、回顾本文论点及文章结构。   二、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8~9段,并思考:   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组: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   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学生自由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去掉?   鼓励学生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四、体验反思   多媒体出示:   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此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能力,能辨证的理解人生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来把握讨论的深度。)   本环节采用学生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师作适当发问、引导、点评。   五、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渡: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最后多媒体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六、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七、布置作业   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即责任心,是对学业或工作专心致志;乐业,即趣味,不仅乐意去做某件事,而且从中领悟出趣味来。下面是我整理的《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学习和积累文中运用的大量经典语句、格言;初步了解、能够判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体会演讲语言口语化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逻辑性比较强的议论性文章。在整体感知过程中逐步理清行文思路;联系语境、借助注释理解一些古代名言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对事业的责任心和热爱事业的态度。能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对“敬业与乐业”精神有所品味与领悟、反思与批判。(难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解题,简介作者   二、通读课文,思考   作者在文中谈到了哪几个问题?全文从结构上看有何特点?   三、小组内交流谈论,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归结出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交代题目的来源,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部分(2~8):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   第一层(2~5):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二层(6~7):论述“敬业”的重要。   第三层(8):论述“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应该“敬业”“乐业”。   四、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1、主问题:   作者运用哪些材料来证明做人应该要“敬业”、“乐业”?(归纳论据)   引用:儒门孔子的话、朱熹名言、《庄子》里的语句等。   举例:佛门百丈禅师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做工苦的实例。   2、总结:   体会举例、引用论证的好处,思考应该选择怎样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运用:   为“投身于学业是有趣味的”的观点找几个有说服力的论据。   五、探究结构特点   找出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与中间部分有密切关系的关键句子,思考它们的作用。   1、第一段中有可以概括全文意思的句子: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即论点)   2、末段中有与上文想照应的句子: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与“敬业、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希望能勉励大家。(即结论)   3、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论点──证明论点──得出结论。   六、体验生活   作者认为“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能依据这个标准从身边找出一两个“天地间第一等人”吗?和同学们交流。   七、总结归纳   1、中心意思:   这篇讲演稿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罢工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色:   论点鲜明,论据生动有力,论证条理清晰。(这里可以穿插议论文的知识──语文书115、122页上也有简单的介绍)   3、语言特色:   举例来自生活,语言通俗浅显,但又引用了大量的名言格言,是语言准确周密,生动有力,有很强的说服力。   八、思维跳台   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作者还认为:“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一个价值。”但是也有人引用拿破仑的名言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请找出一些事实的依据或说出一些有信服力的道理来说明你的看法。   【资料链接】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可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