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是谁写的?
《后出师表》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解析:然而,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和表中的言辞恳切来看,《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所指可能即系后表。但具体是否为诸葛亮所作,仍有异议。《后出师表》简介:《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表》(《前出师表》)的姊妹篇。这篇文章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向蜀汉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全文以议论见长,传达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
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有什么区别?
1、侧重点不同《前出师表》主要写的是对于内政的劝谏,虽然也表达了北伐的必要性,但大部分的笔墨还是用在劝谏刘禅任用贤人,励精图治上。《后出师表》是更多的在讲外战的必要性。2、情调不同《前出师表》对当时蜀国的局势很乐观,对北伐胜利充满信心,认为兴复汉室指日可待。诸葛亮的这种乐观并不是盲目的,刘备向他托孤后,他在国内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得蜀国呈现繁荣兴盛的局面。在军事方面,他刚刚率兵平定了南蛮之乱。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基础上,诸葛亮自然对北伐,完成统一大业充满信心。《后出师表》流露着他的不自信和悲观,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蜀国前景的悲观,他认为不北伐王业一定会灭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命一搏。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此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出师表》。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审时度势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讨伐曹魏是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当务之急。文章的立论,由先帝刘备伐魏的决策开始,坐实到刘备托付诸葛亮伐魏这一重大任务之上。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为谁写的?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为谁写的?《出师表》是写给刘禅的。看过三国的读者都会知道,小说中诸葛亮的反对者会称他为“诸葛村夫”,可见他出身农村,地位卑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历史诸葛亮其实来自一个官宦家庭。当他年轻的时候,他的父母去世了,他求助于他的叔叔。后来舅舅去世后,诸葛亮投身南阳龙商。因为诸葛亮一向野心勃勃,常常自诩与古代的管仲、乐毅平起平坐,因此在南阳一带圈子里小有名气。这时刘备还在新野,心灰意冷,急着找辅导员帮他。当时有个叫徐叔的人向他推荐了诸葛亮。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经典的故事——三顾茅庐。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圣人,它在历史上的名声流传了几千年,成为历代帝王所向往的贤臣典范。当然,因为它的智慧,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出师表》是写给刘禅的。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舒建兴元年(223年),刘备因病去世,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施了一系列相对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领土繁荣。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平定南方叛乱后,余建星决定在第五年(227年)北上攻打魏国,意图夺取魏国长安。临行前,他给继任者写了一封信,就是这个《出师表》。表格文本是由单词构成的章节表格文本字母。在三国两晋时期,陈述性散文被称为“表”,可以为个人要求或国家大事而作。“表”的内容包括谏、劝、乞、献、荐、庆、慰及诉、弹劾等。所以有“表多包”的说法,说明“表”在一定时期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从表的类型来看有两大部分,即正面事件道场和反面事件道场。表格文字的书写格式和文字编排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其内容语言也严谨。《出师表》用真挚的话语,针对当时的情况,反复劝诫刘禅继承前朝大师刘备的遗志,开圣会,交严赏罚,远访亲友先贤,以完成“振兴汉室”的大业,展现诸葛亮要“立中原于北”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的忠诚。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坦率、简单和真诚忠诚的感情。前辈们特别指出,在600多字里,“始皇帝”被提及十三次,“陛下”被提及七次。“向先帝报告”、“忠于陛下”的思想贯穿全文,始终不忘先帝的“德政遗志”和“遗诏”,时刻想着接班人,期待他完成先帝未完成的“振兴汉室”的伟大任务。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用意是什么?
《出师表》中,诸葛亮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1、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出师表》出自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节选原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作品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政治斗争的立脚点。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另一方面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主张“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谨慎用人。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正是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表现。这是历史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可贵之处。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上。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最高明统治者是个姓刘的,就可以天下太平,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