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我是通过樊登读书会App樊登老师推荐买来读的一本书,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这本书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她致力于从刚出生到6岁大的儿童的成长教育研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美国儿童教育专家。
1.情感引导孩子
教育孩子不应该刻意逃避而是欣然面对。通过情感引导孩子,尊重孩子,没有任何理由值得对孩子发怒。很多事情,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条件的给孩子情绪的支持,是的,可是家长们总怕自己会走到放任孩子的那一面去。
关于孩子发脾气:如果孩子犯错或者发脾气,一般是他的需求没有得到真正满足,给孩子一段『反思时间』或者『冷静时间』,如果是三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和他聊聊刚才的行为,并问她下一次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亲测有效。如果能提前告诉孩子我们的预期,他们一般会更合作。这里有个值得借鉴的方略:首先尊重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让孩子知道你会帮助他。
关于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很多父母在两者之间摇摆,其实中间那个度不好把握,大多数还是赞成『不打不成才』,毕竟这个符合中国的传统,也相对容易让孩子听话,让自己轻松。其实正如许多育儿书倡导的,不打孩子一样也能教育好孩子。身边这种例子也不在少数,也有家长告诉我在三岁后就不体罚孩子了。这样的教育方式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拥有更好的耐性,因为即便孩子当下答应你,偶尔也是会出现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耐心多沟通几次才行,在被工作和生活压力压的喘不过气的家长们,表现出这样的耐心实属不易,大多数已经透支了精力。
关于要不要让孩子一直哭:这个问题很接地气,很多家长都会有这个问题。我自己原来的观念是,孩子总有不哭的时候,让他哭好了,不能纵容他。甚至在他刚出生的时候,我还比较认同一种观点,就是孩子不要一哭就抱,不然以后放不下来。这本书告诉我的观点让我在第二个孩子身上的实践比较认同。这本书有个这样的观点,经常被拥抱和爱抚的孩子更独立,更有安全感。我自己的实践证明,孩子并没有因为一哭就抱而变得更加难带。
关于带孩子外出:非常实用的一个建议,带上孩子喜欢的玩具,那么在饭桌上,他就可以在无聊的时候玩自己的玩具,不会打扰父母。但是也要知道孩子的专注力有限,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如果孩子累了烦了还是应该尽快带孩子离开聚会。
2.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第一 播下种子,提前清晰准确的告诉孩子你的要求是什么, 比如:现在妈妈要带你出去当秋千,我们说好只能玩半小时的噢,等下妈妈还要去买菜。出发前说一次,路上说一次,开始玩的时候还可以再问一次,还记得刚才妈妈说过的话吗?…… 好的,你去玩吧。
第二 观察和判断,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观察的目的还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比如:出去外面吃饭时,我们常常怪孩子不听话,跑来跑去,可你想想他听不懂你们大人的聊天,他能不去做一些事情来引起你的关注吗?所以我们在出去之前可以带一些玩具和书籍陪伴他,当然孩子的注意力不可能太久,我们也尽可能的快点吃完饭回家。
第三 聆听,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聆听,让自己的视线和孩子齐平,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
第四 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拼的积木不小心被其他小朋友碰倒了,他很生气想打小朋友,这时候我们应该过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吗?” 或是 “我能感受到你很难过,可以说说吗?”……准确的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会觉得被理解和尊重,反而会情绪平复比较快。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发泄在别的人身上。
第五 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做。比如:小朋友来家里玩,他想要儿子手上的玩具,可这也是儿子的心肝宝贝,他不想让。这时不能是简单粗暴的跟孩子说,“快,把玩具让给弟弟,你是主人。” 如果你强行让他分享,这样弟弟高兴了,可是哥哥不高兴了呀。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妈妈说:“你看现在你们两个人都不高兴是吧,那你们两个能不能比赛一下,看谁更快想出办法,让两个人都高兴呢。”你知道孩子最喜欢比赛了,也许这时候哥哥会说“ 好,我先借你五分钟,那你等下要记得还给我哦” ,弟弟说“ 好的,那你可以先玩我带来的这个玩具“,而这时我们告诉孩子说,“孩子你做的太好了,你刚才的这个想法就叫做分享。” 这时候孩子才学会了什么叫分享,也更乐于去实现分享,因为他知道了意义。简单的告诉孩子你真棒,对孩子是没有帮助的。
育儿之旅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学习和改进。任何时候改善亲子关系都不晚,只要我们愿意行动起来,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育儿即是育己,学会这套方式,不仅仅是帮助孩子,更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去年10月份,我曾经去杭州灵隐寺游玩。既然去寺庙,肯定会拜佛。灵隐寺香火旺盛,我正在排队等待叩拜。突然,有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吵吵嚷嚷的在大殿中跑来跑去,而他的妈妈立刻把他叫到身前。
“我怎么和你说的,让你不要吵,还吵,给我出去站在门边。”大庭广众之下训斥孩子,语气冷漠而严厉。但我相信这个妈妈肯定爱孩子,并且她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可是这种惩罚式的教育方法不仅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并且也毫无作用。
果然,被妈妈骂之后,小男孩却嬉皮笑脸的跑出殿外,继续玩耍。惩罚只能制止一时的不良行为,而当孩子离开妈妈的视线,就会故态复萌。
这其实是生活中很多家长会用的教育方法,通过威胁、惩罚来控制孩子的行为。
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会恰恰相反,他们以释放孩子的天性为名,放纵孩子。
比如上面这个小男孩,在需要安静的公共场所玩闹,影响他人。很多家长就会视而不见,如果你去提醒他管教孩子,反而会说:“孩子都这样,有什么大惊小怪。”
但是从长远角度讲,不管是威胁、惩罚还是放任自流,都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界限、责任感的人。
而懂得规则、遵守制度、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是家长们难道想这样吗?肯定不是,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成长成为一个合作、自立、有责任感的孩子,只是很多家长会说:没办法,不这样,治不住他。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烦难,相信这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将会让你大有启发。
本书的作者是金伯莉·布雷恩,她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教育专家,是注册家庭与儿童治疗师,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本书倡导用情感引导并设定限度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善于沟通、自信、有责任感的孩子。本书是一本现象级的亲子教育类书籍,曾获得樊登老师大力推荐。
[if !supportLists]01. [endif]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的本质是:“允许和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力的平等关系,以此来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让孩子学会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解决问题,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亲密的关系。”
在本书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克尔顿今年4岁,他的父母从小对他进行情感引导。一天,克尔顿正和两个小伙伴在公园里玩耍,突然,一个正蹒跚学步的小女孩闯入了他们的游戏范围,两个小伙伴居然把玩具直接从小女孩的脚背上压了过去。
小女孩吓的哇哇大哭,而这时,小女孩的母亲,找了过来。两个始作俑者视如无睹,可克尔顿却走到这位妈妈面前说说:“我为我的朋友这样做感到抱歉,他们甚至都没停下玩耍避开她。”
稍后,这位母亲走过来对克尔顿的母亲说:“我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孩子像他这样,为他人着想,你的儿子刚才替他的小伙伴向我道歉,我要感谢你教出这样的好儿子,他让我刮目相看。”
划时代著作《情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说:“一个孩子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和成功的话,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情感智慧要比学业上的成就重要的多。”
在情感引导下长大的孩子富有同情心,待人如待己。而富有同理心、沟通能力强的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
那情感引导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它的关键在于亲子间的亲密程度,而核心在于建立情感的纽带。
《妈妈是超人》中,黄圣依和安迪这对母子让人印象深刻。节目一开始,黄圣依和安迪相处的画面简直就是满屏的尴尬,安迪一脸的抗拒:确认过眼神,妈妈是陌生人。
黄圣依精心准备的早餐,安迪不满意;妈妈喂他吃早餐,他说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喂,可是奶奶喂他吃饭时,他却很高兴。安迪的表现,就像是故意和妈妈对着干。
这都是因为黄圣依和安迪之间亲密度不够。安迪从3个月到3岁都是由奶奶抚养,他早就已经习惯妈妈不在身边,而他最喜欢的人也是奶奶和弟弟。
情感纽带是如此重要,当孩子没有打从心底亲近你时,你又怎么能指望他听你的话,和你合作呢?
那又该如何建立情感纽带呢?答案就是陪伴。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每个孩子都渴望能顾和父母相处而不被打扰。孩子从6个月开始就可以分辨出谁是爸爸妈妈,即使照顾他的人再多,他最看重的还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所以就陪孩子玩吧,陪他玩既可以释放孩子的能量,又能够让你们变得更加亲昵。
在他们的小小世界里,玩耍既可以排遣内在的情感又可以处理烦恼,而当你陪着他时,你就会更了解孩子的情感,也为你走进他的世界提供契机。
有了深厚的亲子关系为基础,我们就能更好的进行引导。以下就是情感引导的5个步骤:播下种子、观察和判断、聆听、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情。
大多有孩子的父母都曾经为一件事发过愁——带孩子外出就餐。
受生理限制,小孩子很容易困了、累了,可是他们却没有相应的表达自己需求的能力,所以外在的表现可能是兴奋过度的尖叫、吵闹。而这也是外出时常遇到的问题。
现在我们就用情感引导的方法看看,该如何平稳的度过外出就餐的时光。
首先,播下种子。这是让孩子提前知道,接下来我们要干什么,让他们有心里准备。比如今天晚上出门晚餐,你可以在早上就提起这个话题:“今晚,爸妈会带你出去饭店吃饭,在饭店的时候你要在餐桌前吃饭,不要乱跑哦。”
接下来,在白天的时光里多重复几次会更有效。最后,在去饭店的路上再次提醒:“我们现在就要去饭店吃饭,吃饭就是坐在椅子上吃,而不是到处跑来跑去哦。”
与此同时,最好在坐下来后给孩子一个玩具,和他互动来吸引他的注意力。
提前预告,种下合作的种子,才能让一家人都有可能觉得是享受。
接着是观察和判断。孩子的耐力有限,又不能控制情绪,当孩子吵闹时,你要关注他吵闹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有需求没有满足。例如,他是不是饿了、困了、渴了、累了或者过度兴奋?
一般情况下,一旦满足了这些需求,孩子就能安静下来。
然后是聆听,聆听对情感引导至关重要。当孩子还不能回复平静时,不妨聆听他的想法。
聆听时,你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耐心去关注孩子的想法。这时,你最好蹲下身来,和他视线齐平,和他进行眼神交流,听得同时也关注他的肢体语言。
你可以这样开启话题:“宝宝,妈妈注意到你还是很兴奋,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告诉妈妈,或者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吗?”然后你只要专注的听宝宝讲就好。
而小年龄的宝宝常常无法顺畅的表达自己,那此时就需要观察他的表情、肢体语言。
接下来你需要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当你从他的肢体语言读出他的情绪时,你要接纳并回应他的感受。而此时也是教孩子表达自己的良好时机。
最后,是同情。带孩子外出就餐,就得做好提前回家的准备。因为一切以孩子的需求为前提,当他累了、困了,已经支撑不住时,不要强求他安静的坐在座位上。你可以选择打包好菜、回家吃。
只要你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外出就餐也不会成为一件可怕的事。
以上就是情感引导的5个步骤。它的重点是让孩子能够不受压力的表达自己,不批判、轻视孩子,同情孩子的感受,无条件爱和支持孩子。
但是情感引导等同于溺爱吗?不,情感引导与溺爱的区别是设定限制。
设定限制,能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孩子心中知道行为的边界,说话做事才会有底气,才会真正自信。
无条件的爱以及制定简单明了的规则缺一不可。没有受过父母严格约束的孩子很难理解遵守制度的重要性。
“孩子推孕妇下楼,只为看她会不会流产”、甚至严重的“李天一轮奸女孩”事件,都是因为父母没有在日常教育中约束孩子。
那设定限度等同于威胁、恐吓孩子吗?不是,设定限度,只是让你像孩子解释,可以做和不可以做某些事的理由,用逻辑来说服孩子。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5岁的吉丽安永芭比娃娃打了3岁的丽翠。
妈妈:“吉丽安,马上停止。(从孩子手中拿走芭比娃娃),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打人是不对的。我们用说话解决问题,现在告诉妈妈,是什么让你这么生气?”
吉丽安:“她抢走了我的娃娃!”(吉丽安还在推搡丽翠)
妈妈:“打人是不对的。现在和妈妈去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丽翠,对不起,你没事吧,很抱歉她打了你,我们很快回来。”
然后妈妈和吉丽安一起到另一个房间:“吉丽安,你真的很想要那个芭比娃娃是吗?”
吉丽安:“我想要,我喜欢那个娃娃。”
妈妈:“好的,妈妈知道了,你很喜欢娃娃。但为了这个打小伙伴对吗?”
吉丽安:“不对。”
妈妈:“那下次,你要怎么做?”
吉丽安:“不打人。”
妈妈:“那你应该怎么说?”
吉丽安:“这是我的娃娃。”
妈妈:“也许你可以说,我正在玩,等我不玩了,就给你玩。”
吉丽安:“好的,妈妈。”
当孩子的行为不收控制时,我们可以把他带到一边,但要注意,大人应该和孩子待在一起,直到他冷静下来,可以交谈。
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告诉孩子遇到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哪些行为可取,哪些行为不可取。
如此多来几次,孩子就能慢慢学会该如何处理冲突。
遵守制度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套用一句流行的网络用语,你不教孩子做人,社会会替你教。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温和但坚定。在育儿过程中,秉承这种态度,让孩子知道,我爱你,但我也会纠正你的不良行为。但是即使他犯错,你也会无条件的爱他,和他一起纠正。
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比你更加优秀的孩子。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书笔记
1、控制性父母,当孩子哭闹时父母会通过倒数来控制孩子。时刻控制这孩子,孩子会变的特别懦弱;
2、放任型父母,孩子哭闹父母不管,孩子会极度缺乏团队归所感,会过度的依赖性,常见会网络上瘾;
3、贿赂型父母,孩子做任何事都没有来自于内心的动力,都需要外部的确认,感受不到事情本身的乐趣。如果感受不到一个事情本身的乐趣,会觉得人生没意思。
4、忽视和低估否定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孩子也会忽视别人的感受。
5、以消极后果惩罚孩子,要用直接后果惩罚孩子。孩子把杯子打碎了不能看动画片,这都是消极后果惩罚,因为杯子打碎了和不能看动画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样孩子会变得更会欺骗父母。比如一直喊孩子吃饭,孩子一直不过来,家长把饭吃完了,孩子就没有饭吃了,这就是直接后果惩罚。
偶尔的体罚是可以的,比如打手板、打屁股等等。孩子不是怕父母打他,而是父母突然的翻脸,当父母特别生气要打孩子之前那个情绪控制不好,父母会失控。当以后父母但凡有一点指责孩子,孩子就接受不了,因为对孩子来说指责只是前奏,后面就要面对父母情绪的失控。
情感引导。帮助孩子建立大量的情感类的词汇。(开心,沮丧,坚持、努力,分享、自律等...),孩子才能学会用成人的方式跟家长沟通。
情感引导过程怎么做:
1、给孩子埋下一个种子,得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不能笼统的说要具体到细节)而且要多次重复的讲,确保孩子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2、不断的观察和判断孩子,要知道此刻孩子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情绪是否在正常范围;
3、聆听。蹲下来,直视孩子。听孩子讲,了解孩子的感受。
4、当孩子很生气时需要反应情感,准确反应出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绪才会快速下降,当孩子的情绪水平没有恢复正常时,家长讲任何道理都是没用的。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要做到“双核”谈话,既要考虑到谈话的内容也要考虑到谈话的氛围。当孩子的情绪已经抓狂时父母还在后面不停的唠叨,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5、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解决,而是要问孩子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6、当孩子把这件事做对的时候,家长也要引导,你这个行为就叫做(坚持、耐心、自律...)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当复印件出了问题那都是父母出现了问题。
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溺爱。当孩子做错事情时,是要批评教育并且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同时要坚定的告诉孩子,正是因为爸妈爱你才会批评你,告诉你以后再遇到问题要怎么做。
培养一个人最重要的时候不是他做错事情的时候而是他做对的时候,告诉他为什么是对的并且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孩子才能积攒到大量的词汇,孩子才会越来越自信,他跟这个社会是和谐的。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书笔记(一)
你是否知道,你本人比任何玩具都更让孩子喜欢和着迷?
孩子们并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电视节目,他们需要的是你!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
随便打开哪个购物网站,孩子的东西总是很显眼的,各种玩具,林良满目。我们努力赚钱,然后给孩子们买各种玩具,给孩子们报这个班,那个班。我们花很多的钱请别人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可是结果常常令我们失望,我们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本书想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情感引导的核心就是由父母来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1.了解并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所以情感引导也要因人而异。
2.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以避免设定不切实际或者不适当的目标。
3.密切注意孩子想要表达的任何情感,并把孩子最难管教的时刻看着了解他们的良好机会。
4.对孩子的各种情感都要表现出同情和支持。
5.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利”的平等关系,但同时也要设定界限。
6.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而不是依靠外部奖励来纠正行为。
7.为孩子树立三思而后行的良好典范。
8.避免否定、怀疑或者轻视孩子的情感。
9.通过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加以复述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词汇量。
10.提前让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做,可以让他们更合作。
场景:妈妈正在打电话,孩子们在房间里来回奔跑,密集的脚步声和尖锐刺耳的叫声让正在电话中的妈妈不胜其烦。妈妈要如何做了?
控制型:(大声吼道)都给我停下!我快被你们逼疯了!不许再跑了,立刻给我回房间去,如果你们再淘气,饭后就没有冰淇淋吃了。
放任型:孩子们的确太吵了,可他们就是这个样子,说也说过了,骂也不怕,又有什么办法呢?(然后挂掉电话,任由噪声继续下去)
无论是控制型父母还是放任型父母都不能教会孩子们如何去尊重他人的需要。
除了惩罚和放任,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既可以包容孩子的行为,又能规定限度。
情感引导可以提供一个折中的办法:
妈妈先平静下来,稳定自己的情绪,然后对孩子们说:亲爱的,你们的声音有点太大了,看来大家今天心情都不错嘛——个个跑的跟小火车似的——不过你们能不能到外面跑去?我可以帮你们布置一个障碍跑道,屋里可不方便赛跑,等妈妈一打完电话就出去帮你们建造好不好?请你们也帮妈妈一个忙,自己先去后院玩可以吗?
如果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理解和满足,他们是很乐意配合父母的。同时,妈妈需要安静接电话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没有怒吼,威胁,放任自流,双方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同时,孩子也学会了尊重别人的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场景:午饭过后才一个小时,孩子就说:我饿了。妈妈轻描淡写地回答:你怎么可能会饿!我一个小时前才给你吃的。
轻视是一种最简单、最下意识的反应,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这样做,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正确的或者有益于孩子健康的行为。
有一次,我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事后回想是小事,当时觉得是很重要的事)和老公闹别扭,先生认为:一件小事,至于嘛,真是小题大做,觉得我没事找事。我当时气的不行,觉得和他三观不合,都过不下去了。我甚至会联想到他不再爱我了,否则他怎么会无视我的感受?如果老公当时和我说:我看出了你情绪不好,能和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然后我就会采用沟通的方式,和老公谈论发生了什么,你的想法又是怎样的。而不会让情绪升级,上升到价值观的问题,从一件小事变成了对对方不满。
情感引导就是一个了解的过程。
有时候家长们会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于孩子之上,妈妈自己刚吃过,自然不饿,因此,就推论孩子也不可能会饿,所以才回答说:你怎么可能会饿?而不是说一些关心孩子的话,例如:你又饿了吗?真的吗?是你的肚子咕咕叫了吗?会不会是渴了呢?
再比如孩子在草地上奔跑,摔了一跤,趴在那里哭。在一旁的父母看到了这个过程,只是摔在草地上并没有摔疼,也没有受伤,于是对孩子说:好了,自己站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男子汉,有什么好哭的。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他不希望孩子过于娇气或者养成爱哭鼻子的毛病。
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的想过当孩子摔跤时的心里感受呢?这个过程,所引发的是一连串的情绪,首先是害怕:前一分钟他还在高兴的奔跑,下一刻就重重的摔在地上;随之而来的感受是尴尬,他心里在想:哦,我的天呐,每个人都在看着我,我一定看起来很蠢…… 这种尴尬可能比实际的创伤更让孩子难受,总之类似于摔跤,这样的轻微事故,所引发的情感变化,父们都往往考虑不到,更不用说更加重大的事件了。
作为孩子的情感引导者,父母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贸然轻视或者低估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他们对你说的话,而是要首先考虑:我的孩子在想什么?
倘若家长能够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痛苦、羞耻、内疚乃至愤怒等消极情绪,他们会因此学会恰当的处理这些感情,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在成年以后处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问题。
场景:我家老大喜欢用手到菜盘里拿菜吃,即使他已经学会了使用勺子,他还是一到吃饭的时间,不由自主的这样吃菜。我就使用过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每顿饭,如果不用手吃菜,就给他一颗星星,集满10颗星星,就可以买一个玩具。我们还商量把这个记录贴在餐桌的墙上,用来提醒他,每次吃饭的时候,他要怎么做。结果是他确实做到了10次甚至更多的用勺子吃菜,得到了奖励的玩具,但是这个办法没有持续太久,他还是会经常用手到菜盘子里拿菜吃。
我家孩子爸也经常用这一招,比如孩子吃饭慢,为了让他吃快一点,然后拿着一个水果在旁引诱:睡先吃完饭,就可以吃水果。
下午午睡了,晚上就可以看动画片。
你这样这样做,我就会怎样怎样……
这种办法不能彻底的改变孩子的行为,因为孩子就是不想午睡,看不看动画片也无所谓,玩具什么的也不想要了,水果也可以不吃啊。
外部的驱动抵制不了行为的惯性,孩子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做这件事情,而是为了完成这个事之后的奖励。当奖励得到后,这件事也就结束了,下一次除非有更好的奖励,才能去驱动孩子。
我后来的改变是,了解到孩子的想法,他觉得用勺子吃菜不是很方便,会滑落,舀不起来,没有手来的顺畅。我会把菜盘子放的离他近一些,还让他尝试用筷子。虽然他现在还会偶尔用手,我也是用简单的话和眼神给他提醒,比如,看到他用手,我就举着筷子说:西西。毕竟一个习惯养成了,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就可以打破的,甚至需要双倍的时间去改变。
吃饭慢,我也不等他,不催他,其他人吃完,我收拾碗筷去洗,他吃完,错过了妈妈洗碗的时间,需要自己洗碗。如果早上要上学,我们约定好出门的时间,到了那个点,还没吃完,就不能吃了,因为要出门了。
允许他不午睡,但是不能打扰爸妈休息。
不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而是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
虽然现在还是会不自觉的用外部激励的方法,但是心里会多一份清醒,这不是一个好方法,下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我就知道还有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