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进学解》翻译
【原文】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以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辨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翻译】
自古以来的那些圣明帝王,尚须勤奋学习,何况普遍百姓呢!这类事在经书史书中随处可见,我也不想过多举例,姑且捡近世紧要的事说说,以便启发点悟你们。现在士大夫的子弟,长到几岁以后,没有不受教育的,那学得多的,已学了《礼经》、《左传》。那学得少的,也学完了《诗经》、《论语》。等到他们成年,体质性情逐渐成型,趁这个时候,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育诱导。他们中间那些有志气的,就能经受磨炼,以成就其清白正大的事业,而那些没有操守的,从此懒散起来,就成了平庸的人。人生在世,应该从事一定的工作:当农民的就要算计耕作,当商贩的就要商谈买卖,当工匠的就要精心制作各种用品,当艺人的就要深入研习各种技艺,当武士的的就要熟悉骑马射箭,当文人的就要谈论儒家经书。常见士大夫耻于从事农业商业,又缺乏手工艺方面的本事。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动笔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整天酒足饭饱,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了结一生。还有的人因祖上的荫庇,得到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碰上有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舍,茫然无所知,如堕云雾中一般。在各种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却像塞住了嘴一般,低着头不吭声,只有打呵欠伸懒腰的份。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替他害臊,恨不能钻到地下去。这些人为何不勤学几年,以免终生有愧受辱呢!
通晓六经旨意,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提高道德修养,劝勉世风习俗,也不失为一种才艺,可用以自我充实。父亲史长不能长期依靠,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饱餐却懒于做饭,想要身暖却懒于裁衣一样。那些读书的人,从伏羲、神农以来,在这世界上,总起来认识了多少人,见识了多少事,对一般的人的成败好恶,固然不值得提起来议论,就是天地鬼神的事,也瞒不过他们。
人们看邻居、亲戚中有出人头地的人物,懂得让自己的子弟钦慕他们,向他们学习,却不知道让自己的子弟学习古人,这是多么无知啊。一般人只要看到跨骏马,披铠甲,手持长矛强弓,就说自己也能当将军,却不知道了解天时的阴晴寒暑,分辨地理的险易远近,比较权衡逆境顺境,审察把握兴盛衰亡的种种奥妙。一般人只知道当宰相的禀承旨意,统领百官,为国各财储粮,就说自己也能当宰相,却不知道侍奉鬼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贤举能的种种周密之处。一般人只知道私财不落腰包,公事尽快办理,就说自己也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诚心待人,为人楷模,御民有术,止风灭火,消灾免难,化鸱为凤,变恶为善的种种道理。一般人只知道依照法令条律,判刑宜早,赦免宜迟,就说自己也能秉公办案,却不知道同辕观罪、分剑追财,用假言诱使奸作者暴露,不用反复审问而弄清案情。推而广之,甚至那些农夫、商贾、工匠、僮仆、奴隶、渔民、屠夫、喂牛的、放羊的,他们中间都有在德行学问上堪为前辈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广泛地向这些人学习,对事业是有好处的。
韩愈《进学解》简解(1)
此文用笔巧黠,堪称一绝。
借用汉赋主客答问形式,首段先生劝学,中段诸生驳难,末段先生解答。
教导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此乃全文总纲。自己遭遇不公之愤懑,暗寓其中。
但种种不满情状,借诸生之口说出,而自己佯为看客。以他人之口,一吐心中块垒,无牢骚之迹,而实有牢骚之心,这是借用法。
诸生驳难时,先铺叙先生品学才能,淋漓尽致,然笔锋一转,先生之处境却是尴尬困顿。前扬后抑,对比鲜明,这是反差法。
先生解答时,极力自我贬抑,而实际上暗讽执政者择人不明,因而越是谦退知足,就越是衬出朝廷之用人不当。正意反说,反意正说,这是反语法。
全文不直扑主题,不直抒胸臆,巧于避借,庄谐间作,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波诡云谲。
既有细笔白描,简洁生动。又有大段铺陈,气势酣畅,文采飞扬。骈散错杂,以韵为主,可归之为赋体。
韩愈传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翻译:愈,字退之,昌黎⼈。⽗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认为是孤⼉,所以从⼩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科,⽂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请他到⾃⼰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所回避,操⾏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韩愈⾃认为才华出众,⽽⼜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开导⾃⼰。宰相看了这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亲,韩愈写序为其饯⾏,在序中称呼裴均的字。这⼀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原因韩愈改任太⼦右庶⼦。
元和⼗⼆年⼋⽉,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军司马。淮西和蔡平定之后,⼗⼆⽉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韩愈在碑⽂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就当时⾸先进⼊蔡州活捉吴元济⼀事⽽⾔,李愬功劳为第⼀,所以李愬对碑⽂不服。李愬的妻⼦经常出⼊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失实,宪宗便下诏叫⼈磨掉韩愈写的碑⽂,并命令翰林学⼠段⽂昌重新撰写碑⽂并刊刻碑上。
凤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塔,塔内有释迦⽂佛的⼀节⼿指⾻,可以书写经⽂传布佛法,三⼗年开启⼀次,塔开时便年丰⼈泰。元和⼗四年(819)正⽉,圣上命中使杜英奇带领宫⼥三⼗⼈,⼿持⾹料鲜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从光顺门进⼊皇宫,留在宫中三⽇,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夫及平民百姓,⼈⼈奔⾛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之后。百姓中有⼈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臂以求供养佛⾻。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这件事。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交往,⽆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孟郊、东郡⼈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赋诗,和昔⽇⼀样。然⽽他对待诸权门豪⼠,就像对待奴仆⼀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励后辈,招⼊家中的⼗有六七⼈,即使连⾃⼰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多达⼗⼈。长庆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韩愈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文。 原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仲卿,⽆名位。愈⽣三岁⽽孤,养于从⽗兄。愈⾃以孤⼦,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投⽂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第。
宰相董晋出镇⼤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请其为宾佐。愈发⾔真率,⽆所畏避,操⾏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韩愈⾃以才⾼,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喻,执政览其⽂⽽怜之,以其有史才,改⽐部①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锷凡鄙,近者锷还省⽗,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右庶⼦。
元和⼗⼆年⼋⽉,宰⾂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军司马。淮、蔡平,⼗⼆⽉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愬不平之。愬妻出⼊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宪宗命翰林学⼠段⽂昌重撰⽂勒⽯。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塔,塔内有释迦⽂佛指⾻⼀节,其书本传法,三⼗年⼀开,开则岁丰⼈泰。⼗四年正⽉,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三⼗⼈,持⾹花赴临皋驿迎佛⾻。⾃光顺门⼊⼤内留禁中三⽇乃送诸寺王公⼠庶奔⾛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愈性弘通,与⼈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孟郊、东郡⼈张籍友善。⼆⼈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赋诗,如平昔焉。⽽观诸权门豪⼠,如仆⾪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近⼗⼈。
长庆四年⼗⼆⽉卒,时年五⼗七,赠礼部尚书,谥⽈⽂。
韩愈进学解原文及翻译
韩愈进学解原文及翻译1、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2、译文: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终年劳累。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的学说,弥补儒学的缺漏,阐发精深微妙的义理。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钻研和继承它们。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向上效法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难读;《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创作。同样巧妙但曲调各异。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波澜壮阔。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于实践,长大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都合适得体。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仇敌相合,不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做斗栱,短椽的,做门臼、门橛、门闩、门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车前草、马屁菌,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之处啊。提拔人材,公正贤明,选用人才,态度公正。灵巧的人和拙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方法啊!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被废黜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远远超越常人,德行功业足以载入圣人之行列,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现在你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不能顺手道统,言论虽然不少却不切合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尚且每月浪费国家的俸钱,每年消耗仓库里的粮食;儿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织布;出门乘着车马,后面跟着仆人,安安稳稳地坐着吃饭。局局促促地按常规行事。眼光狭窄地在旧书里盗窃陈言,东抄西袭。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也没有为宰相大臣所斥逐,难道不幸运么?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大了起来。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份的。至于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忘记了自己有多大才能、多少份量和什么相称,指摘官长上司的缺点,这就等于所说的责问工匠的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批评医师的用菖蒲延年益寿,却想引进他的猪苓啊!进学解赏析:文章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大意谓方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也属于“行”。韩愈认为这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例如他曾作《五箴》以儆戒自己。其中《游箴》感叹自己少年时学习的劲头和精力很足,而如今年岁大了。
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译文是什么意思?多谢!
意思是: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难读。唐代韩愈《进学解》,原文选段: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译文:向上效法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难读;《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创作,同样巧妙但曲调各异。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当时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作者简介: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