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1、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会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的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的进度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扩展资料:“深度融合”的定义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参考资料来源:知网-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方法如下:1、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2、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含巧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侍老腔,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3、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信息网络技术与教育课程资源整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地改善学习,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在信息网络技术没有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之前,学生的基础学习仍然可以进行,并能够最终取得一定的实际学习效果。信息学习技术与基础课程教学整合后,将有效地促进改善信息学习,革新我国传统的信息学习教育观念,改善广大学生的信息学习生活方式,改善信息学习教育资源和信息学习教育环境,构筑面向未老衫来整个社会的信息学习教育文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的看法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心得体会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加速器,更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教师队伍的信息化主要是指教师具备应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重要水平。10月9日,带着迷惑茫然和期盼激动的心情我来到了绍兴柯桥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网络学习人人通专项培训。
培训分为三大部分,专家讲座、教师专题汇报以及音乐和英语两节研讨课构成。专家讲座由西北师范大学常咏梅教授对《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从重构学习环境、优化资源供给、变革教学模式、重塑评价方式、提升治理水平五大方面,拨开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面纱。
我们已处在一个智能化时代,网络学习空间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要各学科教师积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从而更有效的开展教学教学,并利用优质资源提升智慧教学的能力。
一、网络学习空间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器。
网络学习空间以其丰富的资源、超越时空的便捷,让我们在获得并享受优质资源的同时,无形中成为能力提升的“脚手架”,让我们的教学朝向精准。
它把班级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以及家长手机端互联相通,为课堂教学提供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常态化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新生态。比如全班有50个学生,老师一个问题抛出后会有很多个声音一起肯定回答会了,而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了解这个问题每个学生的掌握度,那么学习空间可以,它会利用大数据显示学生的情况,通过试题或者其他形式来检测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就能准确定位学习起点,在课中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课后多元共享学习经验,让教学逐渐朝向精准。
教技融合,加速教师专业成长,拓展专业发展领域,每一次的体验过程都会促进教师的深度思考和理性总结。体育老师可以利用每一次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体能检测等让大数据显示学生体能哪一项有缺陷,从而制定出更高的方案,老师可以利用课前学生情况测试的生成报告,制定出更详细的教学目标,食堂管理人员利用网络数据搜集学生饮食习惯更细致详细制定出营养计划……其实2020年疫情无情的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各种线上教学开始生机勃勃。这种虚实融合,线上线下的这种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教育部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建设和应用个人网络空间能更好的为广大教师提供个性化服务和需求,空间中我的教学、我的班级、我的管理、我的研训、展示空间五个模块,全方位展示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研究方向。
二、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学生成长的E档案。
听完人家老师的案例报告,我最大的体会是利用班级网络空间,联通学生家长,架起家校共建的桥梁,记录学生真实的成长。
1,网络空间,强化习惯管理。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自我管理。打卡,音频视频记录,线上阅读等能帮助学生有效维持和管理生活,学习习惯。
2,个人空间,优化成果管理。空间就像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进行网状组合,多方位,多角度地记录孩子的成长。会场上一位年轻教师用实际经验提出微信群,QQ群,钉钉群存在的弱势,而个人空间则可以将学生学习成果分类详细的呈现出来,与家长的互动更加便捷。
3,班级空间,简化班务管理。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班主任工作,为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减负,提质。使班级管理有序,过程化的管理和记录,使活动效果得到优化彰显。
4,班级空间,软化情绪管理。我们可能会觉得网络空间缺乏人文关怀,其实恰恰相反,其实有很多话学生不敢当面跟老师说,而网络成了驾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如同信件,无声胜有声。
三,网络学习空间突破教研新时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线上备课可分成三部分,资源化,插件和个性化。教师备课要站在“云平台”视角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备课时要提供组块教学,以课堂教学模块作为插件灵活运用。其实这个我也不是特别理解,因为我目前处在一个听的萌芽阶段,还需要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体验中获得理解。对于专家提出的个性化,我的理解是教师要借助教育技术对学生情况进行精准分析,用数据,用实证,用导学单作为备课的前提,形成最具个性化的教案。
另外,网络学习空间对于常识课老师是一大福利,比如乡村学校只有一个专职音体美老师,那么这时候网络学习空间的便捷就体现出来了,大家可以通过媒介进行线上交流探讨学习。
以上是我今天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网络学习空间为成熟期教师提供变革课堂生态的技术支撑,为成长期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多元平台,为教师的发展态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路径。网络学习空间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模式的革新,更是一种学校的改革哲学。
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
引言:我国非常重视实现教育现代化,如近年来提出的素质教育、继续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教育等,并正在采取具体措施,如上海市于2004年7月提出在2010年首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方面,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以其特有的观念、思维、手段和方法发挥独特的技术保障作用。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育的各个领域积极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的过程。技术上,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从教育角度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合作性。教育信息化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基本任务的最高表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新的教育体系。是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教育现代化是国民教育全民教育的内涵包含两个意义。一是实现教育民主化,即教育机会均等。第二,教育普及化是教育民主化的前提保证,其中最重要的具体工作是建立义务教育制度。只有实行和普及义务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教育民主化,使全民教育成为可能。教育现代化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指社会各成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发展,贯穿人一生的持续学习过程。它包括终身教育思想的确定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现代化是信息化、多媒体化、多元化教育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自动化水平将会提高。
教育信息化是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教育信息化是指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杠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实施行动进行了战略部署。高校在思想理念、技术、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具备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优势。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利用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实现高等教育整体现代化发展,促进教育水平提高,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但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各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频频发生“动作”,教育信息化平台、项目、资源建设相继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绩。这是长期限制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对用户数量的预测不足,建设的教育平台的实际加载能力很难支持大规模网络同时请求另外,如果对信息素养的教育不足,很多高校教师没有接受系统教育,而是匆忙实施在线教育,存在在线教育效果和师生期待的差异。如果对用户需求的考虑不足,构建平台时往往只考虑对离线教育的补充和完善,设计上没有完全替代离线教育全过程的功能。在特殊时期,只有在线教育才能自然满足教育需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的建设任务停留在技术运用水平。也就是说,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育教育。教育理念、模式、体系等核心教学要素没有根本改变。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课题有两个论调。一种是技术工具论或技术无用论。也就是说,技术只是工具,不能对提高教育效果起到实际作用,甚至不能对新技术持否定、怀疑、拒绝的态度。一个是技术优先论或技术决定论。也就是说,过分强调技术引起的教育变化,很少考虑教育教育是否实际需要这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