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犰狳的外形特征
大犰狳是犰狳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色黑褐,体长为75-100厘米,尾长约50厘米,体重60千克。在它的头顶上被有鳞片,就像戴着一付头盔,两侧长着一对圆形的小耳朵,嘴巴尖而长,口中生有100多颗同型的牙齿,超过一般哺乳动物数倍之多,但这些牙齿均弱小而无力,并且缺少门齿和犬齿,不能进行自卫,老年以后逐渐脱落。 身体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段,外面都被有一层由小骨片组成的、如瓷砖般排列的骨质鳞片,如同硬甲一般保护着身体,前段和后段的骨质鳞片连成像乌龟壳一样的整块结构,不能伸缩,中段的鳞片呈条带状环绕而形成“绊”,有筋肉相连,其中3-4条在颈部,11-13条在背部,可以自由伸缩,从而增加了身体的灵活性,甚至可以快速奔跑。 拖在身后的长长的尾巴和四肢上也均有鳞甲,鳞片之间长有稀疏而粗糙的毛。腹部没有鳞,生长着较为浓密的毛。它的四肢十分粗壮,趾上的爪尖锐而强硬,十分有力,其中第三爪较为弯曲,全长20厘米左右,但只适于挖掘而不适于与天敌搏斗。
云南有哪些鹰生活
云南猛禽的识别——鵟,鵟鹰,鸢和鹗
文章来源:昆明观鸟论坛
先来说“鵟”(念做“狂”)。
鵟是猛禽中的一大属,广泛分布在新大陆和旧大陆,赤道南北都有不少种类。美洲大陆上鵟的种类甚多,欧亚大陆上则比较少,中国可见的就四种: 普通鵟,大鵟,棕尾鵟,毛脚鵟。 前三种鵟都在云南有分布,第四种曾有报道说有分布,甚至还有一个标本,但我至今对此存有疑问,希望今后有机会亲眼看见那个标本以解困惑。就先从鵟里面最“普通”,个子也相对较小的普通鵟说起吧。
1 普通鵟
普通鵟在秋冬季节是中国大陆黄河以南各地最常见的猛禽,云南也不例外。普通鵟的繁殖区在欧亚大陆温带部分,从远东一直延伸到西欧,青藏高原东缘纬度较低的地带也有一些普通鵟繁殖。有学者把亚洲的普通鵟另立一种,称为“Steppe Buzzard”,而将在欧洲繁殖者称为“Common Buzzard”,但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这种分类标准。普通鵟一般在开阔有树木的环境中生活,如有树木的田园、牧场或者丘陵地带,无论在越冬地还是繁殖地都是这样的。
普通鵟一般在十月以后出现在云南各地,大多选择坝区或者山顶平坦开阔的高地栖息,最喜爱的海拔段是1000-2000米,但也在接近3000米的开阔高地或者海拔很低的河谷低地出现。它们经常长时间地立在电线杆或者枯树上等候猎物出现,多捕食小鸟、小型啮齿类动物、爬行动物甚至还有青蛙和某些大型昆虫,食谱很宽,但大多是小动物——这跟它们的体型有直接关系,普通鵟翼展很少超过一米二,比红嘴鸥大不了多少,缺乏制服大型猎物的体力。
普通鵟有很多种色型,从几乎全黑到灰白为主的都有,所以要讲清楚它们到底什么样很不容易。不过在云南出现的普通鵟大多是中间色型,头颈背部以棕褐色为主;飞羽和尾羽下表面色浅,有细纹;胸腹斑驳,在腹部有一浅色带。虽然偶尔没有,但绝大多数普通鵟的“carpal”位置有一大块显著的黑色,从下往上看时很突出,这一点也是在中国能看见的所有种类鵟的共同特征,可以凭此将其与绝大多数体型类似的猛禽区分开。另外普通鵟飞行时显得头大,停歇时显得短粗,与同样爱停在类似地点的某些鹰和隼体型显著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外形轮廓有时在辨认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鸟类网 分享鸟趣 niaolei.org.cn
图片:
鸟类网 分享鸟趣 niaolei.org.cn
图片:
鸟类网 分享鸟趣 niaolei.org.cn
2 大鵟
大鵟 是欧亚大陆上最大的鵟,体格已经接近很多雕的了,但是与雕相比,它的脚爪和喙都还不够强壮,所以偶尔也就会沦为金雕之类的猎物。
大鵟在野外很难与其他鵟混淆,因为其硕大的体型;但是看没有参照物的图片时还是会有与普通鵟混淆的情况,此时识别的关键就在于大鵟的头部相对身体而言显得小,身子显得粗壮,且尾长显著小于翅宽,而下体深色带与浅色带的边缘对比清晰,且白色部分更靠前胸而非下腹。另外大鵟的脚杆只有前面一侧覆毛,这一点与毛脚鵟不同。
大鵟的猎物大多是各种啮齿类动物,兔形动物和大中型鸟类,最强壮的大鵟可以制服像羊这么大的动物。大鵟多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中亚东部的山地繁殖,它们喜欢无树或者少树的开阔环境,筑巢多在岩壁或者大型枯木上,北方的繁殖鸟前往繁殖区以东或者东南方向的平原低山地区越冬,青藏高原的繁殖鸟则往繁殖区以南的高地扩散越冬。
大鵟在云南原本是比较稀罕的鸟,只在昆明采过一个标本,另外在滇西北的毛脚鵟记录不排除是大鵟的误认的可能。但最近二十年来,这种鸟在云南的越冬数量有增长势态,在昆明以南和滇西有越来越多的野外记录,这可能跟云南一些地方高地森林被砍伐后产生大量适于大鵟游猎的开阔地有关。普通鵟和大鵟在冬日都可能出现在昆明城区上空。
鸟类网 分享鸟趣 niaolei.org.cn
3 棕尾鵟
棕尾鵟在中亚到东欧的半荒漠草原、高地疏林地带繁殖,在东部繁殖的种群个体显著大于西部者。它们跟大鵟一样喜欢在开阔地捕食,既会长时间地在突出物上蹲守,也会花很长时间在高空翱翔。在中国新疆地区繁殖的棕尾鵟个体大,体长和翼展都接近大鵟,但是明显比大鵟显得苗条,颈和脚杆都显得修长一些,翅宽也比大鵟得要窄,尾在身长中所占比例超过大鵟和普通鵟。
与大鵟、普通鵟一样,棕尾鵟也有从乳白到全黑的一系列色型,不过一般来说浅色者较多。最普遍的这种色型的成鸟头颈到胸及上腹都为乳黄色,间有深浅不等的稀疏条纹,后胁和下腹为深栗色。成鸟的背部为暖褐色调的深色,尾羽上下均无斑;幼鸟和亚成鸟体羽多为带浅色宽缘的灰褐色,头乳白,尾羽有细横斑,类似普通鵟的某些色型,但是体型翅型差异明显。无论成幼,棕尾鵟的翼下覆羽都比其它鵟颜色偏暖棕黄色。
在云南,棕尾鵟当为中部和南部少林高地的普遍冬候鸟,但只在昆明采过一个标本,所以一般认为较稀少。04年年报中收录了一个云南南部冬季的大鵟记录,但是无论见到的当时还是之后,我一直觉得该鵟是棕尾,不过后来在同一地点附近也见到了大鵟,此记录只得留待有更多证据时予以证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