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怎么形成的?
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这种家族聚集性反映了糖尿病的遗传倾向。具有这些遗传基因的人群,在其他因素作用下,如自身免疫、生活方式改变、老龄化等因素,更容易诱发此病[1]。
免疫: 以糖尿病遗传基因为基础,在一些病毒感染、化学因素以及饮食因素(如婴儿期过早接触牛奶、谷物、麸质食物)等作用下,诱发胰岛自身免疫反应,损伤胰岛 β 细胞,使其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引发糖尿病。主要见于 1 型糖尿病[4]。
自身:
肥胖: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引起超重甚至肥胖,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调节血糖能力减弱,医学上称为“胰岛素抵抗”。主要见于 2 型糖尿病[1]。
老龄化: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衰老,胰岛 β 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血糖调节能力减弱,易引发糖尿病。主要见于 2 型糖尿病[1]。
妊娠:随着孕期的增加,孕妇体内多种激素水平升高,会影响胰岛素调节血糖能力,损伤胰岛 β 细胞,减弱或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引发糖尿病。孕妇肥胖、高龄,更易诱发糖尿病。主要见于妊娠糖尿病[1]。
其他:较少见,包括遗传缺陷、胰腺炎、胰腺切除、胰腺肿瘤、内分泌疾病、药物、化学、感染等。主要见于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2]。
糖尿病是怎么形成的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疾病,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糖尿病的形成会经过三个阶段:一阶段:先是肥胖,然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出现胰岛素抵抗。在这个阶段中,血糖没有明显变化,很可能不管什么时候测,都是正常值。但如果想要判断是否进入这个阶段,其实还有个最明显的特征——体重开始增加,腰围开始增粗那什么是胰岛素抵抗呢?胰岛素携带血糖向细胞中输送,但是路“堵”了,血糖无法顺利送到全身细胞中去,这就是胰岛素抵抗。也正是因此,血糖只能堆积在血液中,多余的血糖会转化成“糖原”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肉等全身组织细胞。但是“仓库”的量是有限的,存满后,剩下的血糖就会转化成脂肪,储存在你的皮下、内脏、血液中,你的体重就这样一步步增加。第二阶段:胰岛素抵抗还在持续进行,而且逐步严重。第二阶段的明显特征是胰岛素开始“代偿分泌”。也就是说,胰腺为了“送走”这些血糖,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在这个阶段,血糖会有轻微的升高,但依然可能在正常范围内。(tips:在看体检化验单时,除了看数值正常与否外,还要和前几次的体检报告纵向对比,看各项指标的变化判断身体状况变化。)在这个阶段中,因为需要过量的胰岛素,胰腺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加速了自己的衰老。同时,由于血液里多的余糖在不停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还会伴随发生高血压症、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第三阶段:即可识别的2型糖尿病。在前两个阶段中,即便胰岛素抵抗的状况在不断恶化,但因为血糖不高,依旧无法被定义为糖尿病。其实这样的确诊方法是不可取的。事实上,如果每天都在吃精米精面,体重、腰围超标,又有家族糖尿病史,那么你就已经是一个准糖尿病患者了,在日常体检不能仅靠空腹血糖作为筛查指标,还应该检测餐后血糖和糖耐量试验。
糖尿病会影响寿命吗?
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会影响寿命。
糖尿病患者血糖如果长期处于偏高水平,可出现以下几种慢性病变:1、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发生结构及功能障碍,可出现蛋白尿、高血脂、高血压等症状,最终可进展为尿毒症,需要通过血滤及肾移植来延长寿命。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最终导致视网膜脱落,甚至失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足,由于感觉障碍,患者可不能感觉冷热,严重时可导致截肢等严重后果。
除以上慢性并发症以外,还可因血糖的急剧升高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者高渗高血糖昏迷等急性并发症,二者均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意识障碍、休克等危及生命。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患者长期口服降糖药物,可出现心悸、大汗、无力等低血糖症状,严重时出现低血糖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