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勤学故事

时间:2024-09-17 18:50:15 编辑:莆仙君

古人勤学的故事有哪些?

现列举5例:1、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由于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手好字,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他带上好学之路。2、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凿壁借光3、凿壁借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4、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5、组逖闻鸡起舞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方战斗。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说:“你听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我们起床了。”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古人勤学的故事有哪些

1.凿壁偷光
匡衡,西汉东海甬人。小时侯好读书,单家里穷得没钱买灯烛,匡衡就把与邻居家之间的墙壁凿穿,借着邻居家的烛光,夜夜如饥似渴地读书。

匡衡所在的乡里有一家大户人家,匡衡在这户人家当用人。他不要报酬,只求主人把书借给他看。

匡衡所在的乡里,有人研究《诗经》。匡衡跟他学习,并提出问题求教。一段时间后,匡衡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深刻,这为学者无法回答,只得匆匆离去。仓促中连鞋子也穿倒了。

匡衡勤奋好学,终于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2.成语“囊萤映雪”出自两个古人勤学攻读的故事。《晋书》说:“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荧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后又“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正因为车胤年轻时家庭贫困,不能经常买油点灯,但能在夏天的晚上,经常捉几十只萤火虫装在细密的网兜里,当作读书的灯光,所以,不但长大后以“机悟敏速”而享誉一方,并且在当时以出身贫寒而博学多才知名于世。又据《尚有录》记载:“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映雪读书。”这两个晋代人,虽然都家贫无油点灯,但一个夏月囊荧,一个冬月映雪,刻苦攻读,所以最后都成为当时的著名学者。

3.悬梁刺骨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4、负薪挂角——西汉——朱买臣
5、闻鸡起舞——东晋——祖逖
6、韦编三绝——春秋——孔子
7、手不释卷——东汉——光武帝刘秀
8、牛角挂书——唐朝——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