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世界著名十大效应

时间:2024-09-17 14:37:57 编辑:莆仙君

世界著名三大定律 什么是世界著名三大定律

1、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爱德华·墨菲提出,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

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2、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3、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世界上最惊人的十大定律

世界上最惊人的十大定律是:墨菲定律,二八定律,马太效应,手表定律,水桶定律,250定律,不值得定律,零和游戏,酒与污水定律,苛希纳定律。1、墨菲定律原句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实际意义就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通俗的讲就是你越害怕某件事情发生,它就越会发生。2、二八定律二八定律就是指约仅有20%的变因操纵着80%的局面。“二八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正如经常说的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3、马太效应最早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于1968年提出,反映的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以及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4、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这时候比较好的办法是扔掉一块手表或者说是只信任一块手表,在现实生活中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目标,否则你将无从下手。5、水桶定律水桶定律是指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水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也就是说你的短板将决定你的整体实力。6、250定律250定律,是指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您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在现实生活中,给身边的人留下好印象,可能他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7、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达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自己认为不值得的事情,你不会用心去做,即使这件事成功了,你的成就感也会很少,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零和游戏零和游戏又被称为游戏理论,表示在一项游戏中,总有输家和赢家,赢家所得到的正好是输家所失去的,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我们所熟知的微信红包,斗地主游戏等。9、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也就是常说的“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对于坏的组员或东西,要在其开始破坏之前及时处理掉。10、苛希纳定律西方管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员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有时候人越少,越能把事情办好。

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学效应,学会任何一个都能受益终身

那些写在新年的计划

半年过去了

你行动了多少?

为了新的开始

别再被自己的心理骗了

了解这七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

做个明白人

飞轮效应

假期过后,重新返回工作时总是异常艰难?面对工作,总觉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还会焦虑和神经衰弱?

有人说,这是万事开头难的体现,“飞轮效应”的理论正支持了这一点。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

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飞轮开始转动时需要的能量,其实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积累。这是在为了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而做准备。一旦体系能够彼此支撑,那么它的运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正如科学家富兰克林说的,“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相信“飞轮效应”不是追求一劳永逸,而是在一开始,和自己打退堂鼓的心理打个架,别让它拖住你前进的步伐。

蘑菇效应

踏出“舒适圈”很难。

很多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打杂跑腿,还会受到很多指责、批评,甚至代人受过。

指导和提携,似乎总是落不到自己头上。这种失落和碰壁感,如同被放置在阴暗角落里的蘑菇一样。而“蘑菇定律”说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前途茫然”的感觉,会持续在整个蘑菇时期,直到长得够高够壮,才会被人重视。

只有用现在每一秒的努力萌生,才能换取未来每一秒的不后悔。

所有的停滞不前和怯懦担忧,都会延长成为“蘑菇”的时间。终有一日,因为平日的碌碌无为,而错过一个又一个机会,无法对未来形成改变。

鸟笼效应

1907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两位学者围绕着一个有趣的赌约争论起来。詹姆斯说:“我有个办法,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

卡尔森不信:“不可能,我压根没想过要养鸟。”

于是,詹姆斯为卡尔森送上一只精致漂亮的鸟笼。从那天开始,到卡尔森家里的访客总会在看到空的鸟笼之后,关切地问他,“你养的鸟去哪里了?”

卡尔森一次次的解释只能换来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久而久之,卡尔森不胜其烦,无奈只好买了一只鸟。

他被詹姆斯的“鸟笼”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识消失,陷入了被别人操控的结果。

因为别人送了一只鸟笼,所以养了一只鸟。这就是鸟笼效应。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无意识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况,也是鸟笼效应的体现。

人们常常说自己要“剁手”,却仍不停地买着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了凑单买的衣服,却常常要再花费金钱和精力,为了搭配而大费周折。

鸟笼效应于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想读。

这样一来,人们看到打开的书页便想拿起来翻翻,就更容易养成读书的习惯。

不要让“鸟笼”束缚你的生活。

减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这才是鸟笼效应的真正启迪所在。

野马结局

管理情绪就是管理人生的开始。

学会管理情绪的人,已经领先了那些容易情绪失控的人一大步。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能吸饱血之后黯然离开,而不少野马却因为它被生生折磨死。

动物学家说,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远不足致死。而这些野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它们的剧烈情绪反应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吸血蝙蝠只是一种外界的挑战。

因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动肝火,这样的人往往难成大事,也难有大成就。

他们常常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造成了像这群野马一样伤害自己的结局。

如果不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人生也会变得无法掌控。

当发现所有事情都不如意,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绪的困境。

冷静一下,总没错。

凡勃伦效应

虽然生活中,一般越贵的东西,购买的人越少,但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曾经提出: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进步,人们更愿意花更贵的价格,购买更加好的服务和享受。

其实,这一理论在职场中也能体现。如果想要得到“好价钱”,就要思考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加“值得”,放在更合适的地方待价而沽。

而自己的“身价”,有时候却并不是外界的物质赋予的。提升自己真正的身份感,靠的是内修。

在工作生活中,提升修养才是拥有好口碑的根本,才能让自己的存在价值得到提升,从而变得“抢手”。

南风效应

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使出浑身解数,狂风呼啸,试图吹掉行人的衣服。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便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而南风徐徐吹动,使天气温暖起来,行人因为觉得暖和,相继脱掉大衣。

这场比赛,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有名的“南风效应”,也说明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一旦方法错误,那么不但不会有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我们都很清楚“见人下菜”的社交法则。其实,不仅是在人际关系间,在工作上也是如此。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聪明的人需要拥有一定的“弹性”,温柔灵活比极端刻板更有效果。

允许别人比自己优秀,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法则。

因为花太多精力在这些看似狂风与暗涌的斗争上,势必导致工作不精和事业发展缓慢。

但是,如果学会灵活地和自己的竞争对手相处,各取所长,互相合作,相处的方法一旦转变,正面的效果就会有所体现。

毛毛虫效应

为什么觉得自己在前一年明明很努力,却依然没长进?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做过一个实验:将毛毛虫首尾相接,围成一圈放在花盆边缘,在不远的地方撒一些松叶作为它们的食物。

然而,毛毛虫夜以继日地不停绕着盆转圈,没有因为饥饿转向食物,最终精疲力竭,相继死亡。

很多人总是用“做了多少”来评价工作质量的优劣,并不关注结果。他们盲目地跟随着既定的路线,从未想过重新思考“重生”的方向。

这是“埋头拉车”,一味追求前进,但大多方向不明。终有一天倾尽所有才发现,做的都是无用功,而满足感全都来自自我感动。

在新的工作生活来临之际,每个人也需要寻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如果觉得停滞不前,不要再埋头苦干,试着抬起头,看看周围是否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开阔的视野。

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

全新的开始,认清自己的心,聪明前行。


十个心理效应,掌握一个便能受益终身

心理学效应是人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通过解读心理学效应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剖析自己平时不易察觉的非理性行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读懂他人,透视社会。掌握心理学效应,能让我们采取更合理的方式对待他人,处理事务,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设定高目标,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

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的创建者齐瓦勃出生在乡村,所受的教育水平也很低。18岁那年,齐瓦勃到钢铁大王卡内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踏进建筑工地,齐瓦勃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的决心。

晚上同伴们都在闲聊时,他独自躲在角落里看书。面对经理的疑惑和同伴们的挖苦,他坚信公司缺少的不是基础打工者,而是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自己也不光是替老板打工赚钱,更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和远大前途努力。

抱着这样的信念,齐瓦勃平步青云,最后被卡内基任命为钢铁公司的董事长,最终自己也建立了伯利恒钢铁公司,创下非凡业绩。如果从一开始心中就怀有高远的目标,就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眼界,逐渐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方法,让每一步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生活好像以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

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过如下类似的经历,当自己花了很长时间深思熟虑买了一双鞋,正当我们沾沾自喜时,却突然发现,无论走到哪里都好像看到和自己撞鞋的人。又或者因为我们自己有的一种缺点,而发现其它人好像也都有这个缺点。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视网膜效应。当我们自己拥有某件东西或某个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其它人更加注意别人是否和我们一样拥有这件东西或特征。

一个人一定要养成欣赏自己与肯定自己的习惯。一个能看到自己优点的人,在视网膜效应的影响下,也会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能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往往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

正确地认识自我是最难的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会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是否觉得这段话对自己的形容很贴切?这其实是一段放在任何人身上都适合的画。人们常常会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实际上这不过是对人性和人格粗略的概括,这种倾向被称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于揣摩心理相关的领域上,特别是对于缺乏安全感的人,受暗示性也会比常人更强。

人往往善于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去认知和评价他人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对事物的感受来推测和判断他人。总有一个习惯性的思维会觉得,自己对事物的主观认知即是他人的认知,而忽略了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衡量标准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尽相同。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主要是指人们在潜意识里总是喜欢预设他人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倾向和观点。这是一种以己度人的心理效应,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等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好胜心强的人,总以为他人也喜欢与人一争长短;而喜爱吃榴莲的人,也会觉得不喜欢榴莲的人简直不可思议。

学会换位思考,是避免投射效应的有效方法,也能更容易与人交流和沟通,并达成共识。

心理名片,可以更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于是在到另一家公司应聘前,他提前打听了该公司负责人的历史,并意外得知该负责人和自己有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在应聘时也谈及自己求职经历的坎坷和怀才不遇的愤慨。而这一席话也果然博得了公司负责人的同情和赏识,最终应聘成功。

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面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快拉近彼此距离。

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和态度,寻找对方与自己的共通点。由此制作的心理名片,经过恰当的使用,对于人际交往处理和建立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

实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即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如果发表言论的人社会地位高,事业成功,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说的话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

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卖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

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画,这不能算是判断。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向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做决定,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创造。

每个人都是天才,只要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出发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一学期下来,老师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于是父母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不善于构图和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材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只有找到了发挥自身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施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有时沉默,便是最好的沟通

在一些商业活动中,适时沉默也是一项有效的沟通技巧。一位厂长打算低价处理厂里的一批旧机器,他估算的最低价格为50万美元。谈判中,一个买主针对这批机器的缺陷,滔滔不绝地抱怨了很久,说它们早就被淘汰了,品相也不好,根本值不了多少钱。厂长一言不发,耐心地听着对方的抱怨。

最后,那位买主再也找不到用以指责的言辞了,突然蹦出一句:“这批机器我最多只能给你80万美元,再多的话,我可真不要了。”厂长大喜,当即与他拍板成交。这位善于沉默的厂长,一句话没说便轻而易举地多赚了30万美元。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当你能够心领神会的时候,沉默便胜过千言万语。

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

在美国有一则征兵广告既幽默又智慧。其内容如下:“来当兵吧!当兵其实并不可怕。应征入伍后你无非有两种可能:由战争或没战争,没战争有啥可怕的?

有战争又有两种可能:上前线或者不上前线,不上前线有啥可怕的?

上前线又有两种可能:受伤或者不受伤,不受伤又有啥可怕的?

受伤后又有两种可能:轻伤和重伤,轻伤有啥可怕的?

重伤后又有两种可能:可治好和治不好,可治好有啥可怕的?治不好更不可怕,因为你已经死了”

当人们有了接受最坏的思想准备之后,就有利于应对和改善可能发生的情况。或者说,当人们冷静地面对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之后,反倒有利于用积极的态度促使最坏的情况向好的方面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