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高中历史知识点框架图

时间:2024-09-17 12:51:29 编辑:莆仙君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二必备知识框架   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   ①1405-1433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②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③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   ④1497-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   ❀⑤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1)荷兰的殖民扩张:   ❀1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   ❀1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2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3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P52-53   (1)内容:①改革: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肯定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应该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问题。   ②开放: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选自会议公报)   (此外,会议还提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等)   (2)意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P53   (1)开始于安徽、四川   (2)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同时取消人民公社,恢复乡政府等农村基层政权   (3)作用: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附:旧人教版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的过于集中单一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P54   (1)经济特区:   ①1979年 决定对广东、福建给予对外特殊政策   原因:有对外交流的历史传统、沿海,对外交往便利、临近港澳台、是侨乡,便于引进外资等   ②1980年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③1988年 设置海南岛经济特区   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地位作用: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开始: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②特点:是中国最早在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发展模式看,增加区域经济总量是其直接目标,以外来投资拉动为主,产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节选自百度百科)   (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起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等   (4)开发开放浦东:   ①决策时间:1990年   ②战略着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③特点: 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特区的政策   ④意义: 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高中必修二历史基础知识框架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   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   (1)1405-1433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2)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3)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   (4)1497-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   (5)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1)荷兰的殖民扩张:   ①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②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   ①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②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③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四、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   ②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   ③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   ④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   ②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③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④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   ⑤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   ⑥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   ⑦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   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 “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   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   内心的自省达到良知。   必修二历史知识重点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成立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开设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成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曲折发展   (1)兴起:   ①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②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③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④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机器磨坊   (2)甲午战后(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②概况: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和荣氏兄弟   (3)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①原因: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的推动;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②表现: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归纳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内容:   ①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②内容:土地和人民;   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义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税和朝觐述职;   特点:   ①主要分封给同姓子弟   ②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作用:   ①积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   ②消极: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制度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   ②远近尊卑   ③父系血缘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稳定;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纽带。   宗法制已经消亡,但宗法思想还影响至今,请谈谈对宗法思想的看法或认识。   ①积极作用: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   一、开国大典   1、《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们书上把这次政协会议称之为“新政协”是相对于1946年1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而言的。从时间背景上来看,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成功,所以这次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国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一个重要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共同纲领》的作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共同纲领》体现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解析: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时期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呢?这是时期中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成分所决定的,从这一点上大家应该可以得出《共同纲领》之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新中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③新中国的成了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二、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1、颁布背景:   ①政治上: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经济上: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需要制订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了宪法。   3、特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意义:①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演变的史实   1、汉:(1)中央: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加强皇权   (2)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的“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强皇权(2)地方:设节度使: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地方:收兵权、钱财,文官政治,通判监督:加强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1)中央:设中书省:元后期,相权扩大,皇权受到限制   (2)地方:行省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二、演变的特点   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   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3、始终存在两对矛盾的斗争   三、演变的趋势   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四、演变的影响   1、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消极影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五、认识   1、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反映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试和选官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必备知识   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约公元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夏。我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启夺得王位。“家天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分封制: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子弟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受封者,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   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在继承上的.矛盾。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本课要旨: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谓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   一、了解秦朝的统一   背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郡县制)   背景: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   过程: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内容:郡的长官是郡守,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均由皇帝直接任免。评价: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共性作用:秦朝所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本课要旨: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