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虑其他方面,单单考虑书法郭沫若有怎么样的成就?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同样在现代书法的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地位。郭沫若的书体不但重师承,又多有创新,展现出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如意书法家的观点看待郭沫若,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讲郭沫若可以归纳到入学者型或者是文化类型的书法家。在他所做的作品中都可以透漏出一种“文”的气息,将世间万象包容在自己的胸怀之中,好像是可以幻化出各种各样的思绪,从他的笔尖中逐渐显露出来,最后在他的书法中得以呈现。这也是一种外化的形式,给读者展现出来。关于郭沫若对书法的学习,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在郭沫若早年对待书法十分刻苦用功,从他所做的作品当中,就可以显现出颜鲁公的精神,例如西安跳的朴实、敦厚,结体的宽博。郭沫若在行草书的时候更是有自己独到的一面,更在意于“意”的挥洒和“韵”的和谐。他所做出的书法都十分耐人寻味。在他的书法中,把气质典雅、 文气充沛显现的淋漓尽致,这其实更得益于他对书法的理解。郭沫若的书法注重“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事实上也是传统学书者的路子,其书法注重传统,但又有创新,被人们誉为“郭体”。郭沫若无疑是百年中国书坛上一位领域纵横的大家,对于书法上的成就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入钻研的。
郭沫若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郭沫若书法特点】
多创新,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他的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亦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