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不足有哪些表现?教你5招补足阳气,照着做,来年春季少生病
体内阳气充足的人,一般看起来精神比较饱满,生命力旺盛,面色红润有气色。而阳气不足的人,身体往往比较虚弱,容易生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低,遇上换季的时候,比如秋冬季,可能比别人更加要注意防寒保暖。 通过相关研究调查,发现体内阳气不足的人,多有这4大共同特征,对照看你有没有, 阳气不足有哪些表现?教你5招补足阳气,照着做,来年春季少生病 怕冷、手脚冰冷 手脚冰冷是阳气不足的典型表现。因为体内阳气不足的时候,血液循环会因此而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血液循环不畅,手脚等位于身体末端的部位,就可能出现缺乏营养的现象,进而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 容易有疲劳无力感 体内阳气不足,血液循环受到影响,那么就会影响营养物质及时到达身体各个部位,器官功能因此而下降,人就容易有疲劳感。 食欲下降 阳气不足的话,很可能导致脾胃变得虚弱,进而影响自身消化能力,变得胃口差。 免疫力相对低下 阳气不足,自然给外邪入侵身体提供了机会,自身抵抗力下降,寒气入侵,也就容易生病, 以上是阳气不足的人可能会有的4种常见表现,如果你占有2条以上,就要抓紧“补阳”了。 阳气旺盛的人,体内元气比较充足,气血运行通畅。天气变凉时,一般抗寒能力比较强,并不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感到手脚冰凉,也不容易着凉感冒,或者生病。 那么,平时又该如何补充阳气呢? 这里教你5招,照着做,让你来年少生病,气色也变好不少。 多吃温补食物 对大多数人来讲,想要有效补充阳气,食补或许是最适合的,既可以为身体补充能量,还能改善阳气不足这一问题。饮食上可以多吃些具有温补效果的食物,比如生姜、茯苓和山药等等。少吃生冷食物,许多人之所以有阳气不足的问题,与自身爱吃生冷食物离不开联系。 多运动 运动是强身健体,激发阳气的即简单又能快速看到效果的方式,但阳气不足不是突然出现的,所以想要补回时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坚持下去很重要。许多人知道运动对身体好, 但总是坚持不了几天,就暂停运动了。 这里希望大家,坚持下去,不仅能够补充阳气,还能够加快自身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增强免疫力等等,让你身体随时保持应有的活力和生命力。 多晒太阳 晒太阳也是“补阳”方式,但晒太阳有一定讲究。大家最好在光照不是特别强烈的时候晒,并且在室外晒,不要在室内。晒太阳时长保持在20分钟,晒太阳不要涂防晒,否则作用是不明显的。还有晒太阳的时候,建议背对太阳,着重晒背部和面部,既可以防止皮肤晒伤,背部又是我们多条经络途径的地方,能够更好的补充阳气。 多泡脚 补充阳气也可以多泡脚。每晚睡前坚持泡脚,帮助你放松紧张了一天的神经,释放压力,脚底还有众多重要穴位,有多条经络经过,也有我们多个器官的反射区。阳气不足的人经常泡脚,泡的时候,顺便按摩下双脚,有助于温暖身体,促进全身上下血液循环,进而使阳气得到更好的补充。不过泡脚最好在饭后30分钟进行,不要饭后立刻泡,每次泡30分钟左右就好,感觉身体有一股热流涌进时,就可以停止了。 长期阳气不足,身体很容易出现亚 健康 状态,而现在身体属于亚 健康 的人又那么多,希望你不要做其中的一员,发现阳气不足,尽早调理,还是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 以上所讲,希望对你有帮助。
阳气不足,所以阳虚体质者怕冷喜热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有云:“阳气少,阴气盛,故身寒如从水中出。”这就是说,阳虚体质者体内阳气不足,阴气相对较盛,所以平时会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或腰膝冷痛的现象,甚至吃一些生冷寒凉的食物就会出现腹痛腹泻、胃脘冷痛的状况。
同时《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也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思是说,阳气充足,人就会精神焕发,并且阳气的温煦可以使人的关节、筋脉柔韧有度;阳气不足,人就会出现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的现象,同时也容易出现关节僵硬、疼痛等症状。当然,体内各个脏腑阳气不足,则也分别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1.心阳虚
心阳虚是指心阳不足、心阳气的温煦功能失调的现象。心阳不足,则心脏失去濡养,易出现精神疲乏、心悸心慌、心胸憋闷、气短、心口发凉或者心痛等症,并且失眠多梦。心脉运血无力、血行不畅,所以面部呈白、唇舌呈青紫、手脚冰冷。
2.脾阳虚
脾阳虚又称脾虚寒,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生,阳气失于温运的现象。脾阳虚衰,则运化功能失调,易出现食少不消化、恶心呃逆、嗳气泛酸、腹胀腹痛、肢体水肿、大便稀溏的现象。又因阳虚阴盛,体内寒气凝滞,所以喜欢吃热的食物。
3.肾阳虚
肾阳虚是指由于肾气虚衰,肾阳气的温煦、汽化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尤其以下肢为重;精神委靡不振,面部呈白或发黑、发暗;小便较多,并且经常泄泻。
4.肝阳虚
肝阳虚是指肝气不足,肝阳气疏泄无力的现象。经常会出现头晕目眩,两胁隐痛,情绪抑郁,多疑善虑,月经不调,腰腹疼痛,脾气急躁,筋脉挛缩,手脚、关节不灵活等现象。5.肺阳虚
肺阳虚是指肺气失宣,肺阳气温养功能失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身体畏寒、口不渴、易感冒、面色淡白,呼吸短浅微弱、精神涣散。此外,经常咳吐涎沫,量多而清稀,容易自汗,背部易寒冷,小便多。
综上所述,阳虚体质者以阳气不足、喜热怕冷为总体特征,因此,饮食应以补温助火为主,同时注意养阴,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
阳气不足会导致哪些疾病?
1 非时作息,阳不归根
古人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天地保持一致的作息,是保养精气,旺盛精神的根本。
在电子设备发达的今天,熬夜成为普遍现象。阳气耗损而得不到补充,长此以往,坎阳亏虚,脱发、胃病接踵而至。
中医认为:“亥子丑”这三个时辰必须入睡,只有这样才能养护生命的根基。
快乐摄影班一键免费领取最新手机摄影指南,12万中老年人已学,老师在线公益指导小程序
2 嗜食寒凉,兼好甜辣
中国人过去喜欢喝“热水”。无论再热的天,也不鼓励大家吃“冷饮”。
中医讲:虚虚实实。夏天人的阳气外散,吃冷太多,容易损伤脾胃,寒湿蕴藏在体内,一到冬天就容易发作。
脾阳受损,消化不良,消瘦乏力随之而来。甜食容易生痰,人体无法运化,就生湿邪。所以吃糖太多很容易导致阳气损伤。
喜欢吃辣,则使人精神亢奋,阳气耗散加快,也会导致阳气亏虚。
3 人造贼风,夏月伤寒
夏天人喜欢吹空调,从外面的火炉中进入空调室,顿时一阵舒爽。
然而,巨大的温差给人带来巨大的隐患。过度的凉爽,也意味着过多的寒气。
中医讲:风邪为百病之长。风邪是百病的先行官,风邪入侵体表,以寒气为主,伤人阳气,从而为百病开路。
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在讲风邪之弊。
夏天吹空调太久,一定要注意洗热水澡,如果不能排出寒气,早晚会成为身体的隐患。
显示所有大图
4 生育延迟,产房受寒
在中医看来,男子的最佳生育年龄为“三八”至“四八”,女子为“三七”至“四七”。如果年纪太大,精血则会亏损,会影响孩子的体质。
现代医学从优生优育的角度出发,也证实:女性的生育年龄在23~30周岁之间为最佳时期,男性为30~35周岁。
先天阳气不足,影响孩子一生,这是后天很难改变的。产妇和新生儿都极易受到寒邪的侵扰。
在产房一定要注意保暖,不然很容易伤阳亏虚。
5 运动不当,得不偿失
现在很多人觉得:身体不好,多是缺乏锻炼。运动量上来了,身体慢慢就好了。实际则不然。
中医讲:“动能生阳,也能耗阳”。
运动能加强血液的流通,适合阳气尚足的人。比如:办公室久坐不动的白领,应酬太多,消化不良的中年人。
但是有些人体内的阳气不够,运动之后,阳气外散,身体变得更差。锻炼可以,但要讲究方式方法。阳气不足的,适合慢慢疗养,食补药疗,切忌一味追求锻炼强度。
春夏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可以适当锻炼。冬天万物敛藏,锻炼以不出汗为益。
只有这样,才能养护阳气,养护身体。
6 房事不节,肾阳亏损
《老子》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欲望太多,是祸患的根源。现在各类影视杂志,宣传露骨,不知收敛。很多年轻人不知节制,一味放纵。
长此以往,肾阳浮于外,人的身体只能越来越差。
长此以往,人变得畏寒畏冷,双目无神,做事无法集中精神,事业困顿,更严重的,甚至影响生育。
7 工作烦劳,阳气外张
现在人都流行996的工作制。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一年到头,也没有休息时间。
过劳伤身,过繁伤阳。一年到头的忙碌,让人的阳气损耗严重。加上没有休息,只能入不敷出,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身体是一切的基础。劳逸结合,注意休息,好好休息,才是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