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各种化学物质的简称,
满意答案好评率:0% 硫酸盐类:
1.皓矾: ZnSO4.7H2O
2.钡餐,重晶石: BaSO4
3.绿矾,皂矾,青矾: FeSO4.7H2O
4.芒硝,朴硝,皮硝: Na2SO4.10H2O
5.明矾: KAl(SO4)2.12H2O
6.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7.胆矾、蓝矾:CuSO4.5H2O
8.摩尔盐:(NH4)2SO4.FeSO4.6H2O
二、矿石类:
1.萤石:CaF2
2.光卤石: KCl.MgCl2.6H2O
3.黄铜矿: CuFeS2
4.矾土:Al2O3.H2O、Al2O3.3H2O和少量Fe2O3 、SiO2
5.磁铁矿石: Fe3O4
6.赤铁矿石:Fe2O3
7.褐铁矿石: 2Fe2O3.3H2O
8.菱铁矿石:Fe2CO3
9.镁铁矿石:Mg2SiO4
10.苏口铁:碳以片状石墨形式存在
11. 白口铁:碳以FeC3形式存在
12.高岭石: Al2(Si2O5)(OH)4 或(Al2O3.2SiO2.2H2O)
13.正长石: KAlSi3O8
14.石英:SiO2
15.硼砂: Na2B4O7.10H2O
16.脉石:SiO2
17.刚玉(蓝宝石.红宝石): 天然产的无色氧化铝晶体
18.黄铁矿(愚人金):FeS2
19.炉甘石:ZnCO3
20.智利硝石:NaNO3
21.滑石:3MgO.4SiO2.H2O
22.大理石(方解石、石灰石):CaCO3
23.孔雀石:CuCO3.Cu(OH)2
24.白云石:MgCO3.CaCO3
25.冰晶石:Na3AlF6
26.高岭土:Al2O3.2SiO2.2H2O
27.锡石:SnO2
28.辉铜矿:Cu2S
三、气体类:
1.高炉煤气:CO,CO2等混合气体
2.水煤气CO,H2
3.天然气(沼气):CH4
4.液化石油气:C3H8,C4H10为主
5.焦炉气:CH4,CO,H2,C2H4为主
6.裂解气:C2H4为主
7.爆鸣气:H2和O2
8.笑气:N2O
9.裂化气:C1~C4的烷烃、烯烃
10.电石气:C2H2(通常含H2S、PH3等)
四、有机类:
1.福马林(蚁醛): HCHO
2.蚁酸:HCOOH
3.尿素: (NH4CNO)或 CO(NH2)2
4.氯仿: CCl4
5.木精(工业酒精):CH3OH
6.甘油: CH2OH-CHOH- CH2OH
7.硬脂酸:C17H35COOH
8.软脂酸: C15H31COOH
9.油酸: C17H33OH
10.肥皂:C17H35COONa
11.银氨溶液:[Ag(NH3)2]+
12.乳酸:CH3-CHOH-COOH
13.葡萄糖:C6H12O6
14.蔗糖:C12H22O11
15.核糖:CH2OH-(CHOH)3CHO
16.脱氧核糖:CH2OH-(CHOH)2CH2-CH3
17.淀粉: (C6H10O5)n
18.火棉,胶棉:主要成份都是[(C6H7O2)-(ONO2)3]n 只是前者含N量高
19.尿素: CO(NH2)2 NH4CNO为氰酸铵.(互为同分异构体)
20.氯仿: CHCl3
21.油酸: C17H33COOH
22.银氨溶液:[Ag(NH3)2]OH
23.脱氧核糖:CH2OH-(CHOH)2CH2-CHO
五、其他类:
1.白垩: CaCO3
2.石灰乳:Ca(OH)2
3.熟石灰: 2CaSO4.H2O
4.足球烯: C60
5.铜绿:Cu2(OH)2CO3
6.纯碱(碱面): Na2CO3
7.王水: HCl,HNO3 (3:1)
8.水玻璃(泡火碱) :Na2SiO3
9.小苏打:NaHCO3
10.苏打:Na2CO3
11.大苏打(海波):Na2S2O3
12.盐卤:MgCl2.6H2O
13.雌黄:As2S3
14.雄黄:As4S4
15.朱砂:HgS
16.石棉:CaO.3MgO.4SiO2
17.砒霜:As2O3
18.泻盐:MgSO4.7H2O
19.波尔多液:CuSO4+Ca(OH)2
20.钛白粉:TiO2
氯化钠;食盐 NaCL氯化镁;盐卤 MgCL2*6H2O
碳酸钠;苏打.纯碱 Na2CO3
碳酸氢钠;小苏打 NaHCO3
氢氧化钠;烧碱.苛性钠 NaOH
氢氧化钾;苛性钾 KOH
氢氧化钙;熟石灰 Ca(OH)2
高锰酸钾;灰锰氧 KMnO4
氟化钙;萤石.氟石 CaF2
二硫化亚铁;黄铁矿.硫铁矿 FeS2
硫酸铜晶体;胆矾.蓝矾 CuSO4*5H2O
硫酸锌晶体;皓矾 ZnSO4*7H2O
硫酸亚铁晶体;绿矾 FeSO4*7H2O
硫酸铝钾晶体;明矾 kAL(SO4)2*12H2O
硫酸钙晶体;(生)石膏 CaSO4*2H2O
硫酸钙晶体;熟石膏.烧石膏(CaSO4)2*H2O
硫酸钡晶体;重晶体 BaSO4
硫酸钠晶体;芒硝 NaSO4*10H2O
硫酸镁晶体;泻盐 MgSO4*7H2O
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海波 Na2S2O3
硝酸钾;智利硝石.火硝 KNO3
硫酸钙和硫酸二氢钙;过磷酸钙(普钙) Ca(H2PO4)2和2CaSO4
磷酸二氢钙;重过磷酸钙.重钙 Ca(H2PO4)2
一氧化碳和氢气;水煤气 CO和H2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发生炉煤气 CO和CO2
二氧化碳(固体);干冰 CO2
碳酸钙;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白垩 CaCO3
氧化钙;生石灰 CaO
碳化钙;电石 CaC2
碳化硅;金刚砂 SiC
二氧化硅;石英.水晶 SiO2
硅酸钠溶液;水玻璃.泡花碱 Na2SiO3
氧化铝;刚玉 AL2O3
亚铁青化钾;黄血盐 K4
铁氢化钾;赤血盐 k33
亚铁氢化钾;普鲁士蓝 K4Fe(CN)6
碱式碳酸铜;铜绿 Cu2(OH)2CO3
漂白粉; Ca(CLO)2和CaCL2
王水; 浓HNO3和浓HCL(1:3)
氧化砷;砒霜 As2O3
硫化砷:雄黄 As2S3
氯化汞;升汞 HgCL2
氯化亚汞;三仙丹 HgO
硫化汞;辰砂 HgS
化学缩写大全
1、碱的化学式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钠 NaOH 、氨水NH3·H2O氢氧化钙 Ca(OH)2、氢氧化钡 Ba(OH)2 、氢氧化铜Cu(OH)2↓、氢氧化镁Mg(OH)2↓、氢氧化亚铁 Fe(OH)2↓氢氧化铁 Fe(OH)3↓、氢氧化铝 Al(OH)3↓2、氧化物的化学式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碳 CO2 、二氧化硫 SO2、三氧化硫 SO3 水 H2O 、 双氧水 H2O2、五氧化二磷 P2O5、一氧化氮 NO、二氧化氮 NO2 氧化钠 Na2O 氧化钾 K2O、氧化银 Ag2O 氧化汞HgO 、氧化铜CuO、氧化镁 MgO、氧化钙 CaO、氧化锌 ZnO、氧化亚铁 FeO 氧化铁 Fe2O3、氧化铝 Al2O3 二氧化钛 TiO2 、二氧化锰 MnO2 四氧化三铁 Fe3O4 3、酸的化学式 盐酸HCl 、硝酸 HNO3 氢硫酸 H2S、亚硫酸 H2SO3、硫酸 H2SO4 、碳酸 H2CO3、 磷酸 H3PO4 乙酸( 醋酸)CH3COOH
有机合成中是怎么合成催化剂的?
1953年初,Karl Ziegler像往常一样,研究着他发明的齐聚反应,可是他的一名研究生 Erhard Holzkamp作了个大死,往常那样的一锅长链烷基铝没有得到,却有一锅丁烯溶液;本来一次失败的实验并不稀奇,可是Ziegler给这个失败的实验结果起了个名字,叫“镍效应”。而且开始了挖坑,照着元素周期表一个个试,发现了另外一些金属也有类似效应。而后另一名研究生Heinz Breil 在10月份搞出了大新闻,竟然做出了白色的高分子量聚乙烯粉末!我博士老板(Natta的嫡系)每当说起这事都无比赞叹德国人的严谨。随后,一名博后Heinz Martin发现了以在室温、常压下催化聚合的体系,也就是第一代Ziegler催化剂。不知为何,Ziegler实现乙烯聚合后,断言丙烯并不能通过此法聚合,于是给意大利的Natta学派留下了广阔的余地。此后,出于降低酸性氯化物及过渡金属含量的需要,大家开始研究载体。1968年Montecatini跟Mitsui几乎同时申请了氯化镁负载的新型催化剂,也是至今最主流的基本配方。说“基本”,是因为如今的催化剂已经非常复杂,不同种类的“内给电子体”与“外给电子体”,氯化镁载体的制备过程中也会混入其他物质,各种酯类、醚类,简直就是一团浆糊。我硕博两任老板,毕生致力于弄清催化剂的真正的活性中心的结构,至今还不能真正如愿。最近听说博士老板打算搞个大新闻,也拭目以待。总的来说,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 “大力出奇迹” (dao dz 语)的过程。博士课题组两台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装置,每台市场售价接近1亿人民币,每天可以产生(2×8×6)个样品。目前主要承接各大聚烯烃企业的项目。茂金属催化剂一般都归功于Walter Kaminsky组于1980年的一次实验失误,在本该无水无氧的实验体系中混入了微量水,发现催化活性暴增。然而,说起来,茂金属催化剂前体本身最初由Natta等人在1957年便已经报道过,而同年Hercules公司的Berslow等人宣传他们几年前就做过。不过显然普通的烷基铝并不适合做茂金属催化剂的助催化剂。否则也不用等到Kaminsky的 “重新发现”。在茂金属催化剂让大家开眼界之后,各路神仙各显神通,Bercaw于1990年发明了CGC类型的催化剂;Brookhart(1995年)二亚胺配体的后过渡金属催化剂;Fujita (1997年)Grubbs(1998年)Salen配体的催化剂。这些统称后茂金属催化剂。聚烯烃催化剂的结构从此基本就是这些类别的组合修饰罢了。这些年有一些新的配体出现,不过似乎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太多兴趣。对于分子型的催化剂(茂金属及后茂金属)来说,还算有一些理论可以采纳,但是基本仅限于立体化学控制这样的范畴。至今还无法准确预测催化剂活性这样的基本参数。事实上目前对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结构还不清晰,无法建立完整的模型,也就无法进行准确的分子模拟。这也一直是博士老板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博士课题有所贡献的部分。他最近十年一直挂在嘴边的词就是“white box” 与 “black box”,认为“black box”是得出催化体系的经验方程组,是当务之急;“white box” 是建立完备的基本理论体系,是终极目标。总的来说,我的看法是,寻找催化剂很多情况下就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工作,在 “科学” 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这更多的是 “工艺” 问题。同样的原理适用于很多学科,包括材料科学。去年听过UCSB一位做高温合金的大牛做报告,具体细节并不完全明白,但是可以看出来,他们在做的其实就是我博士老板在做的同一类工作。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后发工业化国家,诸如中国,很难在传统领域超越先发国家。工作量、资本,是先发国家的优势 .
有机合成中是怎么合成催化剂的
1.已知的反应类型和已知的催化剂种类:这种算是最常见也最成熟的,选择已知的催化剂种类,进行筛选尝试,改良催化剂就通常可以实现了。这种比较省时省力,“有机合成”最常见的也是这种2.已知的催化剂催化特点:考虑催化剂催化特点去扩散开来筛选类似反应,比如某催化剂能催化脱氢,就把类似的脱氢反应拿去尝试,看效果。这种更常见于偏工业的催化剂扩展类型的研究3.新的催化剂:有一个看上去很适合作催化剂的新材料或者新化合物,类比具有类似结构的催化体系或者对新的结构进行猜测模拟,寻找催化体系。这种主要是搞新材料合成或者新化合物合成的人用的比较多,科研部分往往更关注材料的合成,催化反应是次要的,但是会为前两种情况提供很多选择4.新的反应类型:常见的方法就是忙筛了,可能会参考文献,但是需要试,耗时耗钱,不过能发现好的催化剂真的很具有开拓性5.双向都不清楚的测试:基本靠撞大运和细心观测6.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方法,比如我做的这类就是参考已知的体系设计催化剂或者催化反应,用计算机模拟来验证反应是否具有催化可能性(热力学动力学等等),然后实验方面再以此为依据跟进。适用于3.4.两种情况,能够减少忙试的次数提供一个可能性较大的方向。目前看到的这种方法的还比较少,可能是我们做计算的太理想化了,成功率一般般。不过反向验证催化机理倒是符合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