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
【 #能力训练# 导语】乐毅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概略介绍乐毅生平事迹而详录其回信全文,这种写法可谓别具一格。下面是 分享的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乐毅者.其先祖日乐羊。乐羊为瑰史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对乐羊以是寿。乐羊死.葬于是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目,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厦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击赵适魏。闻燕昭王咀子之之乱而齐大赃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咀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旺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避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辟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递与三晋击秦.助越灭中山。
破宋,广地千余里。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潜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日:“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采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厦楚、魏。”于是使乐彀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潘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毂。乐毅于是井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毂独追。至于临蕾。齐昏王之胜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毂独留绚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蕾。尽取齐宝财物馨嚣输之燕。燕昭王大悦,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堆士。封乐彀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毂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牧留掏齐五岁.下齐七十奈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厦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惠,唯思他将之采。”于是燕惠王目己疑乐彀,得齐反问。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诔,遂西降赶。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日望诸君。
翻译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当时,齐湣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了。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使者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劝说秦国。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是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攻取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隔阂,乐毅连续不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暂且留在齐国,(想)在齐国面南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扩展阅读:史记思想感情介绍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在《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和予以演示,以七国争雄为背景展开了广阔的画面。苏秦、张仪准确地把握了当时形势的特点,抓住了机遇,相继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成为当时的倾危之士。陈平年轻时就胸怀大志,足智多谋,适逢秦末*和楚汉相争,大显身手,屡献奇计。他设计离间项羽和范增,使楚霸王失去“亚父”这位谋士。荥阳被困,他令二千女子夜出东城门迷惑楚军,刘邦得以出西城门脱险。是他暗示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形势,又是他建议刘邦的伪游云梦泽而借机擒韩信。刘邦在平城被匈奴围困七日,又是陈平出奇计化险为夷。陈平所献五计,无一不是关系到刘邦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安危。陈平这位谋士的形象,也就在驾驭历史风云的过程中日益丰满。《史记》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或卑琐、或伟岸;有的先荣后辱,有的先辱后荣;有的事业成功,人生幸运,也有的虽然事业成功却命运悲惨。司马迁既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导演、演员,又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产儿,通过描写、叙述他们对时势、潮流的顺应与抗拒、对历史机遇的及时把握与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历史和人生的壮廓画面,点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有多种类型。按其在历的地位和作用而论,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类悲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行动具有超前性。尽管他们的主张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条件还不成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甚至付出生命。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主张削籓的贾谊、晁错,都是这类悲剧英雄。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但他们的悲剧性不是体现了无法实现的历史必然要求,而是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田横兵败之后不愿意投降汉朝而自杀,其随从和东海五百义士也相继殉难,涌现出的是一个悲剧群体。从本质上看,田横所要维持的不过是诸侯称雄、列国割据的局面,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田横相信已经过时的制度仍然是合理的,并为之而奋斗拼搏,这就决定了他必然成为悲剧人物。《史记》中许多反抗中央朝廷的诸侯王,都属于这类相信旧制度合理性的悲剧人物。《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按其品格划分,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赵世家》中为保护赵氏孤儿而付出巨大牺牲的义士公孙杵臼、程婴,《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中的刺客游侠,都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的英雄,他们的所作所为几乎无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剧英雄。还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由这些弱点而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但由于他们终归是英雄,所以其毁灭也是悲剧性的。这类缺失型悲剧英雄以项羽为代表,他生前战功赫赫,死得慷慨壮烈,他的弱点也暴露得非常明显,自身没有意识到本身的缺欠。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笔下的虞卿、范雎、蔡泽、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他在《伯夷列传》中慨叹“天道是邪,非邪!”在《外戚世家》中反复强调“人能弘道,无如命何”、“岂非命也哉!”对于像萧何、陈平那样的幸运儿,司马迁认为他们的人生偶然性中体现出历史的必然性,自身才能、对历史潮流的顺应使他们扮演英雄的角色,命运对于这些人来说不是难解的谜。而从那些悲剧人物身上,司马迁更多感受到的是历史和人生的不确定、不公平和难以理解。司马迁还通过为悲剧人物立传。揭示了异化造成的人性扭曲。吴起为了当上鲁国将军而杀妻,未为卿相而母死不归,名缰利锁把他变成一个刻暴少恩之人,最终也因此亡身,政治上的巨大功绩与人性的严重异化形成直接冲突。张耳、陈余早年为刎颈之交,后来却反目为仇,也是利欲把他们拆开。
《史记》富有传奇色彩。秦始皇晚年行迹,穿插许多怪异反常的事情,以及神灵的出没,用以预示秦帝国末日的到来。写汉高祖发迹,则用刘媪感蛟龙而生子,刘邦醉斩巨蛇等传说显示其灵异。除了荒诞不经的传说之外,《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超然远引,终身不复见,是一位奇士。《留侯世家》中的张良是位传奇人物,文中出现的商山四皓同样来得突兀,恍若神仙。《史记》中的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传奇性。《外戚世家》中的薄夫人因遭冷落而大富大贵,窦姬本欲入赵王府而宦官误赐代王,她却阴错阳差成了皇后。这些宫廷故事也是表现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但它酿成的不是悲剧,而是喜剧。《田单列传》的传主田单是一位智谋之士,这篇传记写了一系列的奇谋奇计,尤其是用火牛阵大破齐军一节,更是精彩绝妙。传记赞语又附奇士王蠋、奇女君王后的事迹,可谓奇上加奇。《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起灭转接,令人莫测端倪。《伯夷列传》是为伯夷、叔齐作传,但却以议论开篇,又引许由、卞随、务光等人为伯夷、叔齐作陪衬,几乎使人不辨宾主。叙伯夷、叔齐事迹后,在议论中引出颜渊、盗跖,从正反两方面说开。结尾点题,指出砥行立名者必附青云之士才能流传后世。通篇意到笔随,纵横变化,烟云缭绕,扑朔迷离。《史记》的章法、句法、用词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史记乐毅列传翻译及注释 了解一下
1、翻译: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当时,齐湣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 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使者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劝说秦国。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是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攻取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隔阂,乐毅连续不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暂且留在齐国,(想)在齐国面南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2、注释: (1)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①,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②,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③,力不能制④,于是屈身下士⑤,先礼郭隗以招贤者⑥。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⑦,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①沙丘之乱:指前295年,主父武灵王与少子惠文王同游沙丘,长子章乘机作乱,欲杀惠文王以自立,公子成等发兵平乱,章败,逃入武灵王行宫,公子成率兵围困,杀章,武灵王被饿死。②子之之乱:指前315年,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政三年燕大乱。前314年齐宣王袭燕,杀燕王哙及子之。③辟:同“僻”。偏僻。④制:制胜。⑤屈身:降抑身分。⑥先礼郭隗:指燕昭王听从郭隗建议,先礼尊郭隗自己,为其筑宫,拜其为师以招揽天下贤士。⑦委质:古代臣下向君主敬献礼物,表示献身称“委质”。质,通“贽”。 (2)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①,西摧三晋于观津②,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③,已而复归之④。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⑤,百姓弗堪⑥。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⑦,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⑧。”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⑨。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⑩,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⒀,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⒁,齐皆城守⒂。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⒃,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⒄,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⒅,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⒆,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⒇,欲连兵且留齐(21),南面而王齐(22)。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23),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①楚相:梁玉绳《史记志疑》:“‘楚相’乃‘楚将’之误。”当是。②三晋:指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晋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各立为国,故称“三晋”。这里指魏、赵两国。③争重为帝:争取尊为帝号。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④已而复归之:指齐湣王接受苏代的劝说,称帝后两个月即自行取消帝号,仍旧称王。⑤自矜:自尊自大。⑥堪:忍受。⑦余业:先人遗下的功业。⑧与:结交,联合。⑨(dàn,旦):以利益引诱人。⑩害:以为祸害。合从:当时诸侯国在外交的一种策略,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从,同“纵”。并护:统一指挥。⒀罢归:停止攻击,撤回本国。⒁徇: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⒂城守:据城固守。⒃说:同“悦”。⒄飨:用酒食招待人。⒅卤获: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卤,通“掳”,掠夺。⒆纵:施放。反间:使敌人间谍为我所用,或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20)隙:感情上的裂痕,怨仇。(21)连兵:断断续续用兵。(22)王齐:在齐称王。(23)不善:不怀好意。 (3)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①,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②,入于临菑。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以伐燕③。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④,且谢之曰⑤:“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⑥,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⑦,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⑧,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⑨,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⑩。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①设诈诳燕军:指田单先以请降示弱麻痹燕军,再以“火牛阵”奇袭燕军。诈:欺骗;诳:迷惑。②迎襄王于莒:齐湣王兵败奔莒,为援齐楚将淖齿所杀,后莒人立湣王子为王,即襄王。③:疲困。④让:责备。⑤谢:道歉。⑥雠:仇恨。⑦弃群臣:抛下了群臣,是死去的委婉说法。⑧暴(pù,瀑)露:露天食宿。指战地生活的辛苦。⑨过听:误听。⑩捐:弃。遗:给予。
庄河的历史
庄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华民族的先人就生息在这里。境内存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遗物。
商代属营州。周代属幽州。春秋时期是燕国地。战国时期属燕国。
秦统一全国后,袭燕国旧制,仍属辽东郡地。
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属燕国。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改燕国为郡,属辽东郡。
东汉属幽州辽东郡;东汉末年,公孙度据辽东,属平州。
三国时期,属魏辽东郡西安平县地。
西晋为平州辽东郡西安平县地。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和平州辽东郡。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高句丽陷辽东。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军拔石城(今庄河城山)。
唐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克平壤,收复辽东,置安东都护府,庄河属之。
辽代时属东京道东京辽阳府。
金代时属东京路。
元代时属辽阳行省辽阳路。
明代属辽东都指挥使司,西与西南部为复州卫东,西北与北部为盖州卫秀岩城地,东及东北部为凤凰城辖域。
清初属奉天府盖平县。当时盖平县下设十二社(县下行政组织)庄河地区分属两社,西部为复来社,东部为岫岩社。
清乾隆时属岫岩厅(由盛京特别行政区管辖)。清朝在盛京(今辽宁沈阳)设奉天将军与奉天将军府尹,对辽宁地区实行旗民分治,“凡满洲、蒙古、汉人八旗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将军;凡民人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府尹。”岫岩厅隶属于奉天将军,庄河因之。
光绪二年(1876年),岫岩厅改为州,隶凤凰直隶厅。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根据奉天将军赵尔巽“庄河地属岫南控海之滨,左右扼制海口,适当冲要设治实属相应”的奏请,同年十月,划出岫岩州南部地区,设置庄河厅,并设庄河厅抚民同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改变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罢将军置东三省总督,废除“旗民分治制”。庄河厅隶东三省总督奉天省兴凤道。
民国二年(1913年),庄河厅改为庄河县,隶属奉天省东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奉天省东路道更名为奉天省东边道。
1931年―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庄河沦为“伪满辖域”。
1945年9月9日,八路军挺进东北先遣支队解放庄河,同年9月12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辽南地区第一个县级人民政府——庄河县民主政府,隶属安东省。
1946年11月,被国民党占领。
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收复庄河,重新获得解放的庄河隶属辽南行政公署【摘要】
庄河的历史【提问】
您好,我正在根据您提的问题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回答】
庄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华民族的先人就生息在这里。境内存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遗物。
商代属营州。周代属幽州。春秋时期是燕国地。战国时期属燕国。
秦统一全国后,袭燕国旧制,仍属辽东郡地。
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属燕国。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改燕国为郡,属辽东郡。
东汉属幽州辽东郡;东汉末年,公孙度据辽东,属平州。
三国时期,属魏辽东郡西安平县地。
西晋为平州辽东郡西安平县地。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和平州辽东郡。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高句丽陷辽东。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军拔石城(今庄河城山)。
唐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克平壤,收复辽东,置安东都护府,庄河属之。
辽代时属东京道东京辽阳府。
金代时属东京路。
元代时属辽阳行省辽阳路。
明代属辽东都指挥使司,西与西南部为复州卫东,西北与北部为盖州卫秀岩城地,东及东北部为凤凰城辖域。
清初属奉天府盖平县。当时盖平县下设十二社(县下行政组织)庄河地区分属两社,西部为复来社,东部为岫岩社。
清乾隆时属岫岩厅(由盛京特别行政区管辖)。清朝在盛京(今辽宁沈阳)设奉天将军与奉天将军府尹,对辽宁地区实行旗民分治,“凡满洲、蒙古、汉人八旗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将军;凡民人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府尹。”岫岩厅隶属于奉天将军,庄河因之。
光绪二年(1876年),岫岩厅改为州,隶凤凰直隶厅。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根据奉天将军赵尔巽“庄河地属岫南控海之滨,左右扼制海口,适当冲要设治实属相应”的奏请,同年十月,划出岫岩州南部地区,设置庄河厅,并设庄河厅抚民同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改变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罢将军置东三省总督,废除“旗民分治制”。庄河厅隶东三省总督奉天省兴凤道。
民国二年(1913年),庄河厅改为庄河县,隶属奉天省东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奉天省东路道更名为奉天省东边道。
1931年―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庄河沦为“伪满辖域”。
1945年9月9日,八路军挺进东北先遣支队解放庄河,同年9月12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辽南地区第一个县级人民政府——庄河县民主政府,隶属安东省。
1946年11月,被国民党占领。
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收复庄河,重新获得解放的庄河隶属辽南行政公署【回答】
在庄河的正白旗满族赵姓,满族老姓是什么【提问】
你的解答不是我所问的。你没有解答我的问题。【提问】
稍等【回答】
您好 赵姓一般是由觉罗氏改过来的【回答】
哪个觉罗?爱新觉罗?伊尔根觉罗?这两个觉罗差别很大【提问】
你是哪个堡子的?不去种地怎么上网骗钱来啦?种地去吧。务点实,骗人,总是损阴德的。【提问】
觉罗才是姓氏 前缀最初意义只是为了区分,我们现在严格意义上说就是“觉罗”氏转化而来【回答】
庄河的历史
庄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华民族的先人就生息在这里。境内存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遗物。商代属营州。周代属幽州。春秋时期是燕国地。战国时期属燕国。秦统一全国后,袭燕国旧制,仍属辽东郡地。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属燕国。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改燕国为郡,属辽东郡。东汉属幽州辽东郡;东汉末年,公孙度据辽东,属平州。三国时期,属魏辽东郡西安平县地。西晋为平州辽东郡西安平县地。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和平州辽东郡。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高句丽陷辽东。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军拔石城(今庄河城山)。唐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克平壤,收复辽东,置安东都护府,庄河属之。辽代时属东京道东京辽阳府。金代时属东京路。元代时属辽阳行省辽阳路。明代属辽东都指挥使司,西与西南部为复州卫东,西北与北部为盖州卫秀岩城地,东及东北部为凤凰城辖域。清初属奉天府盖平县。当时盖平县下设十二社(县下行政组织)庄河地区分属两社,西部为复来社,东部为岫岩社。清乾隆时属岫岩厅(由盛京特别行政区管辖)。清朝在盛京(今辽宁沈阳)设奉天将军与奉天将军府尹,对辽宁地区实行旗民分治,“凡满洲、蒙古、汉人八旗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将军;凡民人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府尹。”岫岩厅隶属于奉天将军,庄河因之。光绪二年(1876年),岫岩厅改为州,隶凤凰直隶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根据奉天将军赵尔巽“庄河地属岫南控海之滨,左右扼制海口,适当冲要设治实属相应”的奏请,同年十月,划出岫岩州南部地区,设置庄河厅,并设庄河厅抚民同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改变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罢将军置东三省总督,废除“旗民分治制”。庄河厅隶东三省总督奉天省兴凤道。民国二年(1913年),庄河厅改为庄河县,隶属奉天省东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奉天省东路道更名为奉天省东边道。1931年―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庄河沦为“伪满辖域”。1945年9月9日,八路军挺进东北先遣支队解放庄河,同年9月12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辽南地区第一个县级人民政府——庄河县民主政府,隶属安东省。1946年11月,被国民党占领。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收复庄河,重新获得解放的庄河隶属辽南行政公署。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直属辽宁省。1949年5月至1954年8月直属辽东省。1954年8月至1956年5月直属辽宁省。1956年6月划归安东省专区。1959年1月划归旅大(今大连)。1965年12月划归丹东。1968年12月划归旅大。1987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边境县。199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属辽宁省县级市,由大连市代管。2004年10月3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正式批准石城乡、王家镇划归庄河。至此,庄河共辖26个乡(镇)、街道。其中乡6个、镇16个、街道4个。6个乡为:鞍子山、太平岭、步云山、桂云花、兰店、石城。16个镇为:吴炉、黑岛、青堆、栗子房、塔岭、大营、徐岭、蓉花山、光明山、长岭、荷花山、城山、大郑、仙人洞、王家。4个街道为:城关、新华、兴达、昌盛。2004年,庄河有村民委员会2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6个,村民小组3031个,居民小组366个。 2004年,设立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以庄河市明阳镇部分行政区域为其管理区域。2009年4月10日,辽宁省政府(辽政[2009]68号)批复同意撤销明阳镇,设立明阳街道。调整后,全市辖5个街道、15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城关街道、新华街道、兴达街道、昌盛街道、明阳街道、青堆镇、徐岭镇、黑岛镇、栗子房镇、大营镇、塔岭镇、仙人洞镇、蓉花山镇、长岭镇、荷花山镇、城山镇、光明山镇、大郑镇、吴炉镇、王家镇、鞍子山乡、太平岭满族乡、步云山乡、桂云花满族乡、兰店乡、石城乡。 庄河名,启用于清朝末年。明朝以前称红崖子。清初仍称红崖子。以城北五里许天秤山南下一带土岗赤色,旭日东升,望之如一片丹霞得名。清末,易名红崖子为大庄河。嗣后,“庄河”之称始见。对庄河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曰,天秤山东麓大河东岸居人逐年增多渐成村落,渔舟、商船由海溯河至此停泊装卸,因此称其为“大河庄坞”简称“大庄坞”。大庄坞船只来往穿梭,生意兴隆,人们日子过得红火。有人提出募化点钱财,选个地点修座大庙,求神灵庇佑永享太平好日子久长。这一提议为大家共同接受,庙址选在大河西岸。庙宇修好后,还少一口像样的大钟,遂派人去烟台铸钟,铸钟工匠误将“大河庄”铸成“大庄河”。一曰,“大庄河”本为今“庄河”之旧称,因县城处庄河之滨,所以,取其河为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庄河厅成立后,“庄河”作为一独立的治域名称而存在,已沿用近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