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炸药之王”是谁?
“火炸药之王”是王泽山,他是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院士,是我国杰出火炸药专家,含能材料专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含能材料装药设计,和含能材料组成及其性能。含能材料是在没有外界物质参与下,可持续反应,并在一段时间内放出巨大能量的一类物质,火炸药就属于含能材料。含能材料是武器的能源,其产生化学反应后所释放的能量可用于推进弹丸、火箭、摧毁目标或者用于自控系统,是武器的一个重要部分。 南京军区某旅沙漠中射击演练(图片来自网络) 在火炸药和含能材料领域,王泽山院士的三个最著名的工作是: 1. 过期火炸药变废为宝 世界各国都储备着大量的火炸药,而火炸药也有保质期,那么更新换代后,这些淘汰或者过期的火炸药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呢?这可是一直困扰世界各国的问题。 之前处理过期火炸药主要通过焚烧的方式,这种方法不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其产生的废气废水甚至毒气毒水会给周边环境带来巨大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掩埋的方式,即直接把炸弹埋在地下,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给子孙留下了巨大的祸根。 在这种形势下,王泽山院士攻坚克难,研发出关键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火炸药,做到“对症下药”!一些火炸药可以燃烧发热作为能源,一些可以转变为工业原料,有的还可以再生运用于军事领域。王泽山院士通过合适的处理方法,从这些危险废物中得到近30种可再利用的产品,实现“变废为宝”。 2. 不怕冷不怕热的火炸药 火炸药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这是我们在高中就学习到的知识,而且对外界环境温度特别敏感:环境温度高时,火药会燃烧过快,给炮弹的推力过大;环境温度低时,火药燃烧慢,给的推力变小。这推力不确定地在变化,打出去的炮弹可就不再精准了。 试想一下,在正常温度情况下可以百发百中的大炮,在严寒或者炽热条件下因为火药工作状态不稳定,再也打不中敌人了,这是多么致命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可困扰了全世界军械专家上百年呢! 长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对火炮的内部结构进行改进,但是收效甚微。所以,突破关键在于火药本身!研究对温度不敏感的火炸药,也就是所谓的低温度系数技术就尤为重要,一种火炸药对温度越不敏感,就越稳定,越理想。 中国陆军99式主战坦克实弹射击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王泽山院士创新性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给火药颗粒穿一层冬暖夏凉的衣服不就好啦? 包上去的这种新型材料,负责稳定火药输出:火药太猛了让它收敛一些,火药没劲了让它振奋起来。该技术已在多种火炮上得到验证并成功应用,确证了该技术不但明显降低火炸药的温度敏感程度,还能较大幅度提高火炮初速。 这个技术使得我军装备的炮弹可以高攀喜马拉雅寒山,走进塔特拉玛干沙漠,无论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让敌人有来无回。 火炮发射场景(图片来自网络) 3. 打的更远、更准的“型号通用”发射药技术 这个技术发明非常厉害,先给出一个数据:在应用该技术之后,火炮射程能提高20%以上,使我国应用此技术的火炮的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同类火炮。简单说,有了这个技术,打得快,打得远,还打得准! 发射药就好比弹弓,炮弹好比弹子。发射炮弹过程是,先把带着炸药弹丸塞进去,然后把一个桶形的发射药塞进去,二者是分来的。因为技术原因,各国发射炮弹时,需要两种型号的发射药搭配使用,还不能相互替代!但是问题也随着而来,两种型号不能替代使用,装药发射前需要在不同型号间进行更换,繁琐又费时。 普遍采用的“双型号”发射药(右侧,蓝和白色)(图片来自网络) 王泽山院士成功突破了技术难关,开发出“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也就是说,发射药都是完全相同的型号,装药时不区分首尾,借助机械化自动装药技术,射速还可进一步提升(之前使用双型号时,每分钟只能打8-12发,现在这个技术可以达到12-15发,而且射程还提升了20%以上,是不是非常的怕怕?)。 根据不同的射程,装不同数量的发射药桶,远的多装,近的少装,一种型号即可覆盖全射程,从而大幅度提升远程火力的打击能力。这里面的关键技术非同寻常的多,需要精确控制火药的燃烧速率和燃烧程度,才能最终实现“型号通用”。 “发射药通用”技术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除此之外,王泽山院士的最新研究成果“低过载发射药技术”也已经应用于我国精确制导武器技术,为未来我国打赢信息化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王泽山院士还在民用爆炸品,如烟花爆竹、施工民用炸药以及其他化学工业产品有所成果,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火炸药之王”。 王泽山院士风采(图片来自网络)
南京理工大学知名校友
南京理工走出的名人有任新民、王泽山、潘德炉、刘怡昕、崔向等。任新民,航天技术和发动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52年在哈尔滨事工程学院任教,曾任炮兵工程系(南京理工前身)副主任。王泽山,含能材料,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京理工教授。潘德炉,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遥感,1968年于南京理工。刘怡昕,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全初级指挥院校第一位将教官,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向,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截至2019年4月,学校占地3118亩,校舍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设有20个学院,合作创办了两个学院;馆藏中外文图书文献250余万册;有各类在校生30000余名,留1000余名。拓展:南京理工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南理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130] “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等,是全国18所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B8协同创新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