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北宋地图全图

时间:2024-09-15 03:36:53 编辑:莆仙君

宋朝的地图

宋朝的地图如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蛮元、刚明、奴清几个词来形容各朝各代,其中“富”就说明了宋朝的经济繁荣。宋朝的工商业极其发达,GDP可以占全世界的60%左右,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可以做到这种盛况。据统计,宋朝的财政收入最高达到16000万贯,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也曾高达10000万贯,就从铸币数来说,宋神宗时期每年铸币数量远超盛唐数十倍,这是经济的高度繁荣带来的效益。扩展资料:宋朝的科技成果,造船业高居世界第一,宋朝拥有当时世界最庞大的商船队,商船频繁到日本、印度、东南亚、阿拉伯东非等地进行商贸活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武器的大规模使用、还有在指南车、风力、土木工程以及金属冶炼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同时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辉煌成就,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大家,例如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等一批著名词人,花鸟画、人物山水画等画派也相继活跃。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称赞宋朝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朝

宋仁宗时期北宋地图,要清晰的,各个州和路有标注的

宋仁宗时期北宋地图:扩展资料: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参考资料:赵祯-百度百科

宋代的详细中国地图

【北宋地图】北宋的统治区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南宋地图】南宋的统治区域: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北界因金人入侵而不断南移,最终移至淮河为界。西部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及秦岭以南为界。扩展资料宋朝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国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同时方便区别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故称“赵宋”。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建国之初,赵匡胤为了防止他人效仿自已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归于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同时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采取调将指挥制。然而,这一举措却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后就武备积弱,频频不敌北方外患,对契丹、西夏用兵屡遭挫败。 北宋末年(公元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史称“南宋”。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领土落入元军手中。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参考资料:历史追学网-北宋地图历史追学网-南宋地图

为什么说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大地主则大量兼并,隐瞒土地,造成登记在国家版籍中的垦田大量减少,由此必然导致国家财政陷于极度困难的境地.冗兵冗官的结果,不仅耗费了国家巨量钱财,加重了“积贫”,而且使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大大降低,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加重了“积弱”.造成土地兼并愈益发展的推动力,既有主观上的因素,即北宋政府对豪强地主的拉拢妥协政策,也有客观上的因素,即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宋朝真的是积贫积弱吗?以历史的角度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

说起宋朝,绝大部分人第一印象肯定是积贫积弱,第二印象就是词曲歌赋。宋朝在军事上轮番遭受周边强敌蹂躏,庞大帝国虚弱不堪,就连徽钦二帝都被金国掳掠到偏远的苦寒之地。

这些不假,但是不够全面,就像是村里的媒婆给你介绍对象时,都只说对方的优点而人为忽略对方缺点,就像是现在的新闻媒体大多喜欢报道事故消息,排除普通人的平常生活一样。




关于宋朝积贫积弱、花钱买和平的印象,最主要的“功劳”应该归属于 历史 课本中(教科书)对王安石变法之前宋朝面临诸多困境的描写。当时的宋朝(北宋中期)的确是积贫积弱,对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军队臃肿不能用。教科书的阐述并没有错,只是它没有告诉我们后来情况发展如何,以至于造成我们学习这段 历史 时,容易产生“宋朝积贫积弱,空有文艺,不懂军事带来一系列屈辱”局部印象和固有偏见。真实的宋朝,准确地说是北宋,也有高光时刻,也有雄起的时候。

这个高光时刻和雄起的时候就是宋神宗至宋徽宗,时间跨度长达50年,标志性节点包括王安石变法、王韶上《平戎策》、收复青羌唐地区、大败西夏军队、设立陇右都护府等 历史 事件。

这当中,设立陇右都护府是宋朝鼎盛的巅峰时刻,最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是王安石、王韶。

王安石及变法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需要我赘述。但是,王安石变法在军事方面(对西夏战争)的具体成果 历史 课本上就淡化处理,这个成果就是宋朝的高光时刻,具体执行人就是王韶。




王韶籍贯江西江州,嘉佑二年进士,原本只是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一类末流小官,仕途并不顺利。不久,王韶就离开官场,以散官身份游历关中和陕西一带,广泛采集西北边境风土民情,绘制沿途地形地貌和军事战略要冲,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为以后反击西夏、收复青羌唐地区奠定了重要基础,一份“分割吐蕃诸部,断西夏右臂,恢复河西走廊”的伟大构想初步成型。

王韶得知“天子智勇,有志于天下”,喜出望外的他立即奋笔疾书,向宋神宗献上了《平戎策》三篇。这里的“戎”就是西戎,包括吐蕃诸部、羌族、西夏,主要目标就是西夏,解除宋朝西北部威胁。《平戎策》约万言,核心观点是“欲取西夏,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建议分步实施,首先收复河湟、河西走廊地区的吐蕃诸部和其他依附于西夏的部落,“以绝西夏右臂”。

河湟、河西走廊自汉朝就有大量汉人长期在此定居,唐朝更是上演了一出“大唐安西孤军守护故土数十年”的慷慨悲歌,当地汉人多心向宋朝。不仅如此,这里还有良田万顷,是通往西域诸国必经之路,经济地位突出,军事方面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曾经驰骋青藏高原二百年的强大吐蕃分裂成了十几个部落,有些部落对宋朝持有好感,正是联合、分化、瓦解的最好时机。




《平戎策》战略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也谈不上有多高明,主要在于其执行方式和策略,所以人选就非常重要。王韶凭借《平戎策》得到了宋神宗和王安石的赞扬,传宋神宗“览而奇之,召问方略”,王安石也“称为奇策而听之”。王韶平定西北方略终于得到了最高领导层的重视。

作为长期留意西北事态、思考解决办法的王韶,无疑是经略西北的最佳人选。

王韶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安抚司,负责筹备收复河湟、青唐事宜,第一期的主要目标就是陇右熙河地区。不久,王安石特设了一个更高级别机构兆河安抚司,王韶被任命为最高长官。




此举,旨在确保《平戎策》构想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和实施。

熙宁四年,王韶出使吐蕃,成功招抚了俞龙珂部十二万口,附近其他吐蕃部落纷纷归附。吐蕃大将穆尔、结舒克巴等实权派人物受到西夏影响,集结大军对抗宋朝,战争已不可避免。

熙宁五年七月,王韶率军击败了吐蕃大将蒙罗角、抹耳水巴等部,不久又击败羌人军队,一战收降二万人马,基本稳定局势。宋神宗大喜,诏以古渭寨设立通远军,任命王韶为知军。

休整半年,王韶又率军攻取了河州。羌族首领木征逃走,宋朝收复了战略要地熙河。

经过战斗,王韶率领宋军以绝对优势相继收复河湟、青唐地区。九月,熙河地区的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全部落入宋军之手,战前的预定目标全部达成。这次军事行动中,王韶率军跋涉一千八百多里,如同风卷残云,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之地,拓地两千多里,剪除了西夏与吐蕃的联系,开始对西夏形成东、南、西三面合围有利态势,彻底扭转此前对西夏被动局面。




在收复青羌唐的战斗中,北宋西军在王韶的指挥下,战功卓著,华丽转身,实力得到极大扩充和增强,成长为一支精锐的边防力量,此后与西夏的军事对抗中一直处于上风。

宋军数十年来屡战屡败的阴霾和屈辱一扫而光,全国上下空前自信,朝廷扬眉吐气。

战争的天平发生根本性逆转,宋军的巅峰时刻,给了宋朝延续三百二十年年的底蕴。

这是自唐朝安史之乱、吐蕃侵占陇右后,中原王朝300年来再次控制这一区域,打通丝绸之路,王韶因此战之功劳被北宋朝廷授予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从一名小官跃升成为名将。

西军成为宋朝的干城和支柱,是对付西夏和周边势力的利器,收复和占领了很多被西夏侵占的土地。遗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为讨好西夏,割让宋军好不容易夺回来的米脂、浮图、葭芦、安疆给西夏,宋军从刚刚占领的河湟、青唐和河西走廊撤回了。




宋哲宗元祐七年,西夏军队数十万人进攻木波镇,被章楶击败。第二年,宋军再次击败了西夏。此后数年,西夏集结大军进攻绥德、麟州,都被宋军击败。

宋哲宗恢复熙宁、元丰拓边政策,再次大举对西夏用兵,他同意章楶的建议,在胡芦河川修筑数十座城堡,在石门峡江口好水川南边筑起平夏城和灵平寨,即“据形胜以逼(西)夏”。

章楶率领宋军攻入西夏,接连夺取了会州、盐州、兰州等地,拓边一千余里。

不久,西夏梁太后与皇帝李乾顺亲率举国之兵40万大军,号称150万,意图夺取平夏城,宋军只有数万,但他们毫不畏惧。西夏军队连续攻城十三个昼夜竟不克,死伤数万人。

战斗中西夏军队的战车被狂风吹断。梁太后见取胜无望,认为是上天的旨意,于是她以刀剺面,惭哭而还,这是宋夏两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西夏刚撤退,宋军就主动出城追击,活捉西夏猛将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等人,史诗记载“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牛羊十万”。

西夏再也没有资格成为宋朝战略上的敌人。

两次大规模用兵,王韶、章楶等都是当世名将,累计击破敌军上百万众,两次河湟开边,拓地三千里,打得西夏几乎亡国。宋哲宗元符二年,宋军重新进入湟水流域,攻占了邈川、宗哥等战略要地。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宋朝在此地设立湟州都护府。但由于湟水流域吐蕃部族反抗激烈,宋军于建中靖国元年撤离了湟水流域。只能说,宋朝实在是作,反复实在太多。




宋徽宗崇宁二年,宋朝由恢复了西部开疆拓边行动,童贯被任命为为监军,宋军成功夺取此前得而复失的地区,继续向西收复凉州、瓜州、沙洲河西走廊和西域之地,最远到达楼兰、于阗等地,已靠近唐朝安西都护府。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宋军拓边达三千多里,对西夏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格局和战略态势,不出意外的话,西夏灭亡已成定局,诸羌、吐蕃都受到沉重打击。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3年),宋朝在新占领之地鄯州设立了陇右都护府。这是宋军到达的最远区域和宋朝统治势力的极限,三百年来中原王朝势力再次到达这里,这是宋朝疆域最为广阔的时候。虽然陇右都护府无论从存在时间长短、范围、规模、职能、威慑力和辐射区域无法与汉唐相提并论,但这毕竟是宋朝强盛的表现,宋朝对周边民族政权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不再被动挨打。

历史 并不是静态的,宋朝也不是一直积贫积弱,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和委屈求和,也有高歌猛进的豪迈时分、开疆拓土时意气风发和扫灭强敌的一往无前。曾经强大的吐蕃在唐朝后期分裂,却被“虚弱”的宋朝收服了。这样的宋朝,你能说不行吗?能设立都护府的王朝都不会太弱。




没有想到吧,宋朝的全盛是宋徽宗中前期,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个时候创作的。陇右都护府及其所在的河西走廊、河湟、青唐、凉州、关陕地区一直到南宋绍兴二年还一直在宋朝手里。直到张浚在富平大败,宋军不得已从关中退往四川,西夏再次侵入河西走廊,陇右都护府名存实亡,不久撤销,宋朝最终失去了这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