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燕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唐代·张九龄《归燕诗》 归燕诗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咏物 , 写鸟 , 寓人讽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著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 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 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 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鉴赏 刘禹锡《吊张曲江序》说张被贬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这是知人之言。用这段话来评《归燕诗》同样是适合的,《归燕诗》就是“托讽禽鸟”之作。 诗从海燕“微眇”写起,隐寓诗人自己出身微贱,是从民间来的,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乘春亦暂来”句,表明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如燕子春来秋去,是不会久留的。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澹经营。“绣户”、“华堂”和“玉堂”,都是隐喻朝廷。末句是告诫李林甫: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当时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不得不退让,实则并非没有牢骚和感慨。 创作背景 作者是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觉察到皇帝对自己心生不满,终于向李林甫低头,写下这首诗赠与李林甫。然而李林甫并不心慈手软,很快借严挺之事件毁谤张九龄,导致其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 槐阴别院宜清昼,入座春风秀。美人图子阿谁留。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淡梨花瘦。只除苏小不风流。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金朝·元好问《虞美人·槐阴别院宜清昼》 虞美人·槐阴别院宜清昼 槐阴别院宜清昼,入座春风秀。美人图子阿谁留。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淡梨花瘦。只除苏小不风流。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 婉约 , 咏物 , 图画写景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南北朝·何逊《咏早梅 /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咏早梅 /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古诗三百首 , 咏物 , 梅花言志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宋代·王琪《望江南·江南月》 望江南·江南月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宋词精选 , 咏物 , 月亮寓理
燕归来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燕归来 [作者] 仇远 [朝代] 宋代 三叠曲,四愁诗。心事少人知。西风未老燕迟归。巢冷半干泥。 流红句,回文字。除燕知,谁能记。一声恰到画楼西。云压小鸿低。 《燕归来》作者仇远简介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仇远的其它作品 ○ 声声慢·藏莺院静 ○ 归田乐 ○ 卜运算元·疏树小花风 ○ 清平乐·苑秋凉早 ○ 仇远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