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月楼的介绍
蜚声海内外的苏州“得月楼”创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苏州虎丘半塘野芳浜口,为盛苹州太守所筑,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明代戏曲作家张凤翼赠诗“得月楼”云:“七里长堤列画屏,楼台隐约柳条青,山公入座参差见,水调行歌断续听,隔岸飞花游骑拥,到门沽酒客船停,我来常作山公醉,一卧垆头未肯醒”。野芳浜,俗称冶坊浜,位于半塘桥和普济桥之间,同虎丘隔河相望,山水交融,景色优美,从张凤翼的诗中,便可以想象早在四百多年前,得月楼就已经盛极一时,蜚声吴中了。沧海桑田,古时的得月楼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改朝换代,或经移址和湮灭,只成为历史上的一笔记载,直至清代乾隆年间,仍有不少文人墨客题诗赞美“得月楼”。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得月楼用膳,因其菜味道极为鲜美,赐名“天下第一食府”。
得月楼的历史渊源
1982年,绵阳市中区开始得月楼招待所的审批、立项工作,1983年开始动工修建。眼看着楼房一天天建起来,可给这栋高6层、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大楼取什么名字?恰巧这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喜剧故事片《小小得月楼》在大江南北火热放映。该片讲述的是苏州“得月楼”团支书带着青年要在旅游点开“小小得月楼”,得月楼经理对青年办店不放心,由此开展了一场饶有风趣的斗争,最终青年人的干劲让小小得月楼的生意如日中天。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有人说:“我们修建这栋大楼不就是为了开招待所吗?不如把它命名为得月楼如何?”这一提议得到很多参与给大楼命名人士的赞同。正因如此,才有了得月楼宾馆、得月楼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