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旅旅长居然比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军衔还高?
不是的
第一旅旅长黄正诚是中将
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也是中将
因为第一旅整编前是第一师。第一师的前身是1929年编遣后的第一师第一旅。第一师由原第一军缩编,第一旅由原第二师缩编。第二师是黄埔教导第4、5团。根红苗正,是天子门生,胡宗南的起家部队,荣誉堪比现在的127师。
原黄埔教导第1、2、3团成立的第一师,编遣时改为第9师第25旅。抗战开始后改为三团制,历经变动。1949年退守四川巴东。10月再退黔江,又经白马关一战精锐尽失。其残部终于在1950年1月于四川筠连宣布起义。同年5月缩编为解放军第167师499团一部。9月番号裁撤,部队补充第50军各部。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战败原因
战后,陈毅等领导,指示华野政治部联络部抽调20多名得力干部,向被俘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军官调查该师的历史沿革、组织编制、官兵的成分和素质、部队训练、新兵补充、参谋、补给和卫生业务、参加过的历次重大战役经过及检讨、惯用战法、该师在战略战术上对解放军的研究和对策、政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历时3个星期,编成调研稿达3万余字。钟期光为调研稿题写书名:《蒋军七十四师的调查研究》。战争性质方面。抗日战争是民族自卫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政治口号响亮,官兵竞相出力。可是国民党发动的反共反人民内战,是非正义的战争,师出无名,官兵消极应付,甚至不满、反对。 士气方面。抗战时期虽然士兵生活苦,很多是被迫抽丁出来的,但每逢与日军决战,大多数官兵还是能够自发地激起爱国热情,与敌苦战、死战而不屈。但内战中则不同,绝大多数官兵对共产党并没有什么仇恨,认为没必要和解放军作战到底。抗战时“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心理普遍不存在了,不愿为打内战作无谓牺牲。官兵们将厌战思想变成了具体行动:一是坚请或设法留守后方;二是接二连三地请假离队;三是部队出发前后或行军途中开小差,逃之夭夭。以后虽然用尽了枪毙、通缉等压制手段和放纵、赌博等麻痹手段,也无济于事。军民关系方面。 干部素质方面。抗战中后期,该师60%的军官系军校毕业生,并有一定数量的后备干部。1946年整编时,编余军官多达200多名。投入内战后,干部伤亡惨重,如攻打淮阴、淮安时,阵亡团长2名、营长6名,从士兵中提拔起来的下级军官,指挥能力更差。 士兵战斗力方面。抗战时期该师士兵65%为贵州人,15%为湖南人,5%为江西人,其余为四川、浙江、安徽人。强迫抽丁来的占80%,自愿参加的占10%,顶替的占10%。新老兵比例:老兵占90%,一年以内新兵占10%。整编以后抗战前老兵占85%。两淮战役中,每个连队平均伤亡20%,逃亡5%,每连人数由150人降为120人左右。两次涟水战役中,每连士兵伤亡约60%,临时补充一批安徽新兵,1947年3月莱芜战役后又补充了湖南、福建籍新兵。由此,连队新兵占60%以上,老兵不足40%,加之不停地行军作战,减员大,战斗力进一步被削弱。战术运用方面。抗战时期一般的带兵官都有任务第一的决心,无论攻守都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战术运用比较灵活,能大胆迂回,以小股兵力分散得很远袭击日军,能钻隙,能夜战。到了内战时期,战术运用方面专门依赖优势火力,兵力不敢分散,怕打夜战、野战;每到一地,必先构筑工事,怕被包围,怕后路被切断,处处被动挨打。 情报搜集方面。 步炮协同和陆空协同方面。抗战时期炮弹充足,炮兵技术精良,能有效掩护步兵。内战时期老兵伤亡严重,新兵未受过良好训练,致使该师步兵伤亡惨重。陆空协同方面,抗战时期空军对陆军的意见和要求完全听从,配合得好。内战时期,空军架子大,对陆军爱理不理,而且异常胆小,地面一打炮,就吓得不敢低飞。 指挥关系方面。抗战时期指挥上比较统一。内战时期,许多指挥机构形同虚设。除了欺骗宣传外,还严密控制。尽管煞费苦心,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但该师战斗力仍不断下降。
湘军将领有哪些?
湘军将领有彭玉麟、罗泽男、王_等人。1、湘军名将彭玉麟(1816-1890),清末湘军将领。字雪琴,湖南衡阳人。1853年(咸丰三年)随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购买洋炮,制造大船。次年在湘潭、岳州(今岳阳市)、田家镇等处与太平军作战。1855年在湖口、九江被太平军击败。此后率所部水师配合陆师封锁长江,围攻九江、安庆和天京(今南京)等地。授兵部右侍郎,加太子少保。1883年(光绪九年)授兵部尚书,以衰病辞,受命赴广东办防务,后以病开缺回籍。2、湘军名将罗泽南(1807~1856),字仲岳,号梅泉,今双峰县石牛乡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生。因住宅在罗山山麓,故又以“罗山”为别名。 罗泽南幼年丧父,因家境贫苦,早年辍学。19岁起,以授徒为生。3、湘军名将王_(1825~1857),字璞山,湖南湘乡人。5岁入塾读书,20岁为村塾师,24岁时,府试名列前茅,补县学生员。同年,从师于同县罗泽南,后来,罗泽南的门下大多成为了湘军的骨干。咸丰二年,粤寇进入湖南境,王鑫上书知县朱公孙诒,请求练民兵讨贼。知县命令他和罗泽南招募约千人乡勇###贼寇。此后,湘勇归入帮办团练曾国藩麾下,王_随即奉命赴衡山、桂东、兴宁等地剿匪,积功升任知州,赏戴蓝翎。
湘军出了哪些名将?
湘军将领有彭玉麟、罗泽男、王錱等人。1、湘军名将彭玉麟(1816-1890),清末湘军将领。字雪琴,湖南衡阳人。1853年(咸丰三年)随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购买洋炮,制造大船。次年在湘潭、岳州(今岳阳市)、田家镇等处与太平军作战。1855年在湖口、九江被太平军击败。此后率所部水师配合陆师封锁长江,围攻九江、安庆和天京(今南京)等地。授兵部右侍郎,加太子少保。1883年(光绪九年)授兵部尚书,以衰病辞,受命赴广东办防务,后以病开缺回籍。2、湘军名将罗泽南(1807~1856),字仲岳,号梅泉,今双峰县石牛乡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生。因住宅在罗山山麓,故又以“罗山”为别名。 罗泽南幼年丧父,因家境贫苦,早年辍学。19岁起,以授徒为生。3、湘军名将王錱(1825~1857),字璞山,湖南湘乡人。5岁入塾读书,20岁为村塾师,24岁时,府试名列前茅,补县学生员。同年,从师于同县罗泽南,后来,罗泽南的门下大多成为了湘军的骨干。咸丰二年,粤寇进入湖南境,王鑫上书知县朱公孙诒,请求练民兵讨贼。知县命令他和罗泽南招募约千人乡勇###贼寇。此后,湘勇归入帮办团练曾国藩麾下,王錱随即奉命赴衡山、桂东、兴宁等地剿匪,积功升任知州,赏戴蓝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