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苏蕙

时间:2024-09-12 03:44:36 编辑:莆仙君

苏蕙&窦滔

http://hi.baidu.com/tiovivo/blog/item/cfde103fe02672ed55e7236d.html

·苏蕙其人 一幅仅八寸的方锦中,用五彩丝织成八百四十一个字,安排非常巧妙,顺读、回读、横读、斜读、交互读、蛇行读、退一字读、重一字读、间一句读、左右旋读,皆成诗章。它虽不是首开回文诗之先河,但它构思最奇特、最巧妙。在苏若兰之前傅咸、温峤等人写过回文诗,又有苏伯玉之妻写过盘中诗,傅咸、温峤等人的回文诗早已失传,不能枉加评论;而盘中诗只能旋读,不能回读,严格说来,不应算作回文诗。苏若兰吸取了前人回文诗的长处,创造了一种不仅能回读,而且能左右旋转读、纵横反复读的回文诗体。 织锦回文诗许多人看不懂,苏若兰笑言:「徘徊宛转,自为语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正因如此,它虽然是一种杂体诗,但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却占有特殊地位,一千六百多年来,研究它的人世代不绝。唐代武则天亲自为它写了序言,推崇备至,谓其「才情之妙,超古迈今」。据武则天《织锦回文记》中说,可读诗二百余首,但读法失传。宋代,因原诗色彩脱落,迷其句读,均不过百首。黄庭坚曰「千诗织就回文锦」,也未能读到千首。到了明孝宗时起宗道人把璇玑图分解为七个分图,读诗达三千五百七十二首。后来康万民读诗达四千二百零六首,干隆四十六年,扶风知事熊家振撰修的扶风县志,言其读诗达九千九百五十八首。 《璇玑图》的研究,是文人骚客的事。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苏若兰,将位于法门寺塔西侧其织锦的巷子改名织锦巷,在巷北城门上方镶嵌砖刻「西望绫坑」四个大字和「苏氏安机处」五个小字。清人李因笃的?织锦台的诗,为法门寺人重文好学,人才辈出做了最好的脚注: 织锦人何在?遗图尔自哀。 秋风吹蔓草,野日照荒台。 缭绕悲心极,回环妙绪开。 此乡多好女,重识二班才。


让男人顺着读,女人倒着读的古诗,是哪位诗人写下的?

一说到诗词我们就觉得很有魅力,这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有名的诗人,尤其是在唐宋两朝诗词达到最顶峰的时候,涌现出来的诗人特别的多。而大部分诗词当中有不少是属于相思诗,不管是女子思念丈夫还是丈夫思念妻子,在读者看来都是那么情意绵绵,让人很是感同身受。例如李商隐曾写下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以及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愁,你看无论是男女,在思念这个感情上谁也不知道到底是男子情深还是女子更痴情,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宋朝得一个诗人叫李禺的,他没有什么名气几乎是没有人知道,但是他所写的这首《两相思》有个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男的顺着读下来是思念妻子,而女子倒着读却是思念丈夫,因此才有了这个题目。总之不管如何去读,都是两个字,相思,这首诗全文就是枯眼望遥山隔水, 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 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阳人离别久, 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 夫忆妻兮父忆儿。这是正着读有思念妻子之意,这首词从第一句开始就已经让人感受到了浓烈的思念之情,有千山万水阻隔,来往多少个人谁又能知道他的想法呢?而且古代不比我们现在可以一张票就见到对方,相隔千里也许有的时候一别就是一辈子。接着中间两句更是把作者愁苦的心情表达了出来,因为思念至极,想说的话太多,拿起笔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实在令人心酸。最后两句就是描述两个人分别之后不知道该如何联系对方,这种相隔千里的思念,都让人揪心,而且就算家书寄过去了,等到回复还不知道要多久,在这里作者也没提到是写给谁的,到底在思念谁,直到最后两句话才读到是思念自己的妻子和家里的孩子,一个游子漂泊在外,身边一个人都没有,自然会想到家人而且尤为浓烈。而这首诗倒过来读的话也一样与众不同,是关于妻子思念丈夫的,只要你细细的去品味,就能够读懂这首诗的奥妙之处,因此男子就应当顺着读,而女子就该倒着来读。儿忆父兮妻忆夫, 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 久别离人阳路途。诗韵和成难下笔, 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曾往来, 水隔山遥望眼枯。这样读和正着读不一样,并非是在最后才点名思念谁,而是在第一句开篇就告诉了你答案,是孩子想父亲了,妻子想丈夫了,在这个孤独的夜晚思念到无法入睡,在诗词当中这种直白开门见山一样的是很少见的,但的确也让人很有感触,接下来也是因为距离太远联系不到丈夫很是愁苦,后来因丈夫迟迟不回来,只要用鸿雁来寄托自己的相思,而鸿雁也飞不过去,那么这相思也无法寄出,这是女子的口述来思念丈夫,另有一番感受。

窦滔和苏蕙的故事

在苏蕙的家乡武功和窦滔的家乡扶风也有关于璇玑图的传说。
当地老百姓传说,若兰容貌秀丽,自小聪颖过人,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便学会了织锦。十岁刚过,即可描龙绣凤。十六岁时随父进香法门寺,巧遇弯弓射鸟的翩翩少年窦滔,两人一见钟情,不久结为连理。婚后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窦滔任秦州刺史时因“忤旨”而被流放流沙。两人依依惜别。时日已久,若兰思夫心切,织锦回文,遥寄情思。


故遗亲飘生思愆精徽盛翳风比平始璇情贤丧物岁峩虑渐孽班祸谗章

新旧闻离天罪辜神恨昭感兴作苏心玑明别改知识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霜废远微地积何遐微业孟鹿丽氏诗图显行华终凋渊察大赵婕所佞贤

冰故离隔德怨因幽元倾宣鸣辞理兴义怨士容始松重远伐氏妤恃凶惟

齐君殊乔贵其备旷悼思伤怀日往感年衰念是旧愆涯祸用飞辞恣害圣

洁子我木平根尝远叹永感悲思忧远劳情谁为独居经在昭燕辇极我配

志惟同谁均难苦离戚戚情哀慕岁殊叹时贱女怀叹网防青实汉骄忠英

清新衾阴匀寻辛凤知我者谁世翼浮奇倾鄙贱何如罗萌青生成盈贞皇

纯贞志一专所当麟沙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西昭景薄榆桑伦

望微精感通明神龙驰若然倏逝惟时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谗漫顽凶匹

谁云浮寄身轻飞昭亏不盈无倏必盛有衰无曰不陂流蒙谦退休孝慈离

思辉光饬粲殊文德离忠体一违心意志殊愤激何施电疑危远家和雍飘

想群离散妾孤遗怀仪容仰俯荣华丽饰身将与谁为逝容节敦贞淑思浮

怀悲哀声殊乖分圣赀何情忧感惟哀志节上通神祗推持所贞记自恭江

所春伤应翔雁归皇辞成者作体下遗葑菲采者无差生从是敬孝为基湘

亲刚柔有女为贱人房幽处己悯微身长路悲旷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

这首回文诗用五彩丝织成:全幅横直各8寸,29行,每行29字,总共841字,按各种读法,可得各体诗200余首。读法非常复杂。我们只举一两个例子。如从右角第一个字“仁”起往下顺读,得一首诗:

仁智怀德圣虞唐,

贞妙显华重荣章。

臣贤惟圣配英皇,

伦匹离飘浮江湘。

接下来,角上是一个“津”字,顺着往左读,又是一首诗:

津河隔塞殊山梁,

民生感旷悲路长。

身微悯己处幽房,

人贱为女有柔刚。

由此类推。老家人看到这幅织品,问:“这是什么诗?如何读得懂?”苏蕙说:“我的诗自成语言,只有我的丈夫懂得。”

老家人来到敦煌,见到窦滔,将寒衣和苏蕙的回文诗递上。窦滔手捧寒衣和回文诗,泪如雨下,悔恨交织。他拿起回文诗,果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反复吟哦,宛转悱恻。正在这时候,苻坚派遣苻丕攻打襄阳,经过半年的围困,终于攻下了襄阳。这是晋朝统治的一个重镇,就因为百姓心向晋朝,因此费了很大力气才把它攻下。为了巩固这个阵地,把襄阳治理好,争取民心,苻坚又想到了窦滔,非他莫属,于是重新起用,拜窦滔为安南将军,荆州刺史,镇守襄阳。窦滔于是亲自备车驾迎接苏蕙,一起到襄阳赴任,夫妻间恢复了以往的信任。

织锦回文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大,它只是表现了苏蕙的才情,同时也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的一些真实面貌。苏蕙还写下5000多字的诗文,都没有流传下来,独回文诗流传至今。

唐代武则天皇帝将苏蕙回文诗称为“璇玑图诗”,并为它写了一篇《序》。文中说:“纵横反覆,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占。”武则天的这几句话,可称确评。


  • 上一篇:vk女王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