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障碍
父母与孩子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通常可以从“一个基本面”、“二个避免”入手。
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的映射。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刹那,亲子关系正式建立。人的一生就是处理各种关系,与内在自己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自己孩子的关系,与社会大众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
而亲子关系是每个孩子人生中进入的第一种关系。在关系中,被看见是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人只有在被看见的时候,才有切实的存在感。
不管父母多爱孩子,多有教养技巧,如果亲子关系不够牢固,教养很容易出问题。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生养了自己,就自愿服从父母的管教,想让孩子愿意接受自己的抚育,其重要前提是,孩子能感受到父母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他自己认可的。这种必不可少的特殊关系一旦缺失,教养就没有了根基。
我前天特此采访了一下我家果果,这样的采访显得有些正式,但我很好奇果果会如何理解,并作出怎样的回答。我特意没有做额外引导和解说,只是想知道,果果是否能感受到与父母之间是怎样的一种联结。
作为一个五岁半的孩子,果果的回答真是出人意料。
我:你觉得你与爸爸妈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果:一家人的关系。
我:还有呢?
果:果汁的关系,搅拌在一起。
我:你和妈妈之间是什么关系?
果:口香糖(的关系)。
我:你和爸爸之间是什么关系?
果:战友(的关系)。
我:你在意你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吗?
果:在意是什么?
我:在意就是看重。
果:看重是什么?
我:看重就是在意。好吧,换种说法,你喜欢并愿意珍惜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吗?
果:喜欢。
我:我也喜欢。你觉得是什么能量,把你、爸爸、妈妈连接在一起?
果:爱。
果果能感受到我们的爱,说明我们对他的爱,有效地传递给他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有了根基并非可以一劳永逸,亲子依恋关系并不仅仅存在于孩子年幼时期,在孩子心智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中,在他们真正步入社会之前,都会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对亲子依恋的需求。
可父母们通常是以“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这种缺乏温度的方式,将亲子依恋关系推向冷却。当孩子生命中逐渐有更多“第三者”的介入时(如同伴),父母对孩子依恋需求的缺位,会被孩子的同伴所占据。因为依恋的需求仍然存在,如果不能及时被父母看见和理解,就会被其他角色替代。
亲子依恋关系一旦出现断层,幼年时期对父母的依恋,将不足以应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意识突围。
孩子幼时的弱小以及对父母的依附性,常让父母陷入“父子亲”的角色惯性里,可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除了对孩子提供保护、照顾之外,还要加入更多的“尊重”与“包容”。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反映最多的普遍现象。既然是现象,必然有其本质。每个现象的背后都有原因。看现象叫迷信,看本质叫觉悟。
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父母与孩子不在一个频道。
教育面前无身份,如果父母与孩子沟通角色不对等,一开始就摆谱,孩子一开始就会拒绝沟通。这样的沟通场面就像鸡同鸭讲、对牛弹琴。都不是同一个物种、同一个频道,如何沟通?
身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比如,老师对学生,法官对平民,传达的只有命令。如果拿掉身份,就变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才是对等的。
代沟是父母执于身份而创造出来的。菩萨为什么叫“普度众生”呢,因为菩萨是自降身份为普通人,并非要求众生升起来与之平级,而是放低自己,让自己走进众生,方能普度众生。
父母必须与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孩子的朋友,才能走进孩子的心,所有不能进入“心灵”的谈话都是无效沟通,并且往往适得其反。
第二:父母和孩子的关注点错位。
“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词汇,意思是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有差异,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通常能收割信息贫乏人员的利益。
在这里,我把这个名词代入亲子沟通,一样适用。父母与孩子之间不是交易,而是交流。交流的目的是化解冲突,解决矛盾,父母要有意识地共享与孩子之间不对称的信息,父母不能仅依靠第三方称述做出武断,应结合孩子自述充分完整地了解事情首末。
如果前面讲的频道统一是指 角色对应 ,这里讲的就是事情发生后的 信息对应 。后者是基于前者的一种延伸。
举两个常见的例子:
(1)孩子撒谎
家长:你怎么能撒谎呢?撒谎是不对的,这是欺骗,是不诚实。你得保证再也不撒谎了。
一句话里,出现了3次“撒谎”,1次“不对”,1次“欺骗”,1次“不诚实”。家长在“撒谎”的现象里纠缠不清,却不曾追溯现象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只有质问、斥责、贴标签、强制保证。
(2)孩子打架
家长:我对你不好吗?我每天上班已经很辛苦了,你还尽给我惹麻烦,怎么就不能和同学好好相处?打架能解决问题吗?自己惹的事自己负责。
这句话里,家长把“对你好”作为“不惹是非”的交换条件,把“上班辛苦”的压力转嫁给孩子。事实上这两点与孩子打架并没有直接关系,这在对话中属于无关联信息,焦点未能回归到事情本身,信息岂止是不对称,还有点添油加醋。
紧接着,家长否定了孩子“想和同学好好相处”的本心,因为没有人愿意跟别人不对付。孩子在当下或许确实没想到比打架更好的方法。“自己惹的事自己负责”更是让孩子体会到家人的冷漠。如果孩子能处理好所有关系,还需要父母做什么呢?
这两个例子,几乎同时存在“频道不统一”、“信息不对称”,这就是导致亲子沟通不畅的主要障碍。
那么,怎样的沟通不容易出错呢?请套用这个公式:
1、我看到(描述事情)。
2、我听到(描述事件参与者的表达)。
3、我感受到(你现在的心情,以及你在这个环节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
4、你怎么看待(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表现)?
5、你可以为哪方面负起责任?
6、你觉得/你认为(有什么有效的补救措施)?
7、这件事当中,你需要我为你提供什么协助?
8、你觉得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是否有更成熟的处理方案?
最后,别忘了适当的鼓励和肯定,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底限教育和阳光教育。
孩子出现问题,请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和孩子一起站在问题的对立面。因为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见、引导和帮助。
亲子沟通面临的问题及危害
最近一个多月每周都参加家庭育儿读书会,和很多家长都有沟通和了解,我发现曾经令人苦恼焦虑的亲子沟通问题,是普遍发生在有孩子的家庭的。随着了解的全面深入,我的心态也越来越平和,心里也越来越有使命感,迫切想要去研究关于亲子沟通的课题。通过和很多家长沟通,我发现现在亲子沟通普遍面临如下4个问题。
1. 家长说话,孩子不听。
孩子不听话,是另家长非常头疼的问题。告诉了孩子要好好学习,要认真写作业,要坚持练琴,要做这做那,但是孩子似乎没听见似的,磨蹭拖拉,将父母的话当作耳边风,吹吹就过了。父母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挑战,底线被挑战。
2. 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很多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做过多交流,觉得说了也白说,干脆就不说,不交流。
3. 家长和孩子之间争吵不断。
家长和孩子之间爆点太多,写作业、辅导班、学习、考试、玩、几句话,似乎很轻易就能争吵起来。
4. “狮吼功”不管用了。
父母的狮吼功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或最初对孩子使用的时候,还是很管用的,但用的次数多了,孩子就皮了,有了耐受性,不再管用。
以上为亲子沟通面临的4个问题,那么亲子沟通不畅会带来哪些危害呢?总结如下几点:
1. 破坏亲子关系
沟通不畅,不被理解的感觉使亲子关系疏远,这是最直接的危害,严重者造成亲子关系破裂,大吵、冷战甚至自杀。
2. 影响家庭氛围。
现在各个家庭对孩子教育越来越重视,如果亲子沟通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到家庭和谐美好的氛围。
3. 影响身体健康。
不良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会积压在身体里,不知道会在哪一天爆发,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
4. 减少孩子的快乐。
孩子的快乐,更多来自家庭给他们的滋养,如果孩子和家长沟通不畅,经常不愉快,孩子的快乐就会大幅减少。
5. 孩子复制不良沟通模式。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家长与孩子的不好的沟通模式,孩子自然就会模仿。孩子和他人沟通时会不自觉的采用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模式。
亲子沟通值得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重视起来,改善和孩子的沟通模式、方式方法。希望每一位家长和自己的宝贝都能沟通顺畅,高效沟通,亲密沟通!
父母与孩子如何融洽相处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处于主导地位,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所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起表率带头作用。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横加干涉,粗暴对待才好。孩子毕竟幼小,经验不足,许多常识需要父母耐心教导,以防出现不应该出的错误。孩子渐渐长大,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此时孩子要培养感恩之心,感恩父母从小到大对自己的关照爱护,并力所能及的帮父母做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也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做文明有教养的人。父慈子孝,母柔女顺,愿天下父母与儿女都能和乐融洽相处。
家长要想与孩子融洽相处,应该怎么做呢?
说到如何与自己孩子融洽相处的问题,相信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关心的问题吧。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仔细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吧。一:不随意打骂孩子首先,我觉得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应做到“不随意打骂孩子”这个要求。因为我觉得这种随意打骂的行为不仅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非常大的伤害,同时也会拉开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产生了一种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的感觉,给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相处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所以,我觉得家长们要改掉自己平时随意打骂孩子的坏习惯,并用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来拉近自己与孩子的距离,以此来达到他们想要与孩子融洽相处的目的。二:经常关心和肯定自己的孩子其次,我觉得家长在平时的时候要经常关心和肯定自己的孩子,他们要用自己无微不至的爱来温暖孩子的心灵,以此来让孩子产生想要与父母好好相处的感觉。因为我觉得大部分的孩子都挺渴望能得到父母的呵护和支持的,他们那些关心和肯定的话语不仅能给孩子带来一种非常开心的感觉,同时也大大地缩小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所以,我觉得父母要想和孩子融洽相处的话,他们就必须要给予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心和肯定。三:尊重孩子的隐私最后,我觉得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例如不随便乱翻孩子的东西、进入孩子房间前先敲门等等。因为我觉得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希望父母能给自己多一点的隐私空间,父母尊重他们的隐私的行为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自己受到重视的感觉,而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也会瞬间变得高大起来。所以,我觉得想要与孩子融洽相处的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