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译文 | 注释 | 赏析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宋代]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事情。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壮岁:少壮之时。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锦襜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 鉴赏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燕兵,指金兵。 “夜娖银胡觮”,夜里整理兵器(准备天明的战斗),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娖,通“捉”;胡觮,箭袋。一说,枕着银胡觮而细听之意。娖,谨慎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两说皆可通,今取前说。“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 创作背景
辛弃疾 鹧鸪天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赏析夜 朝两字
“夜”里整理兵器(准备天明的战斗),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朝”说明了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出处:宋代·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白话释义: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的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的上饶、铅山,也接近二十年。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诗词赏析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题解】 闲居瓢泉期间所作,时间或在庆元六年(1200)。辛弃疾空怀满腔抱负,却落得投闲置散,隐居乡间,心情的矛盾苦闷自可想见。有人忽然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令他再度追忆起青年时代那一段短暂而又辉煌的抗金杀敌生活,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句解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 开篇的这两句,涵括了大量史实。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大举南侵。这期间,在已经沦于金人之手的北方地区,汉族人民纷纷起义,抗金烈火在中原大地四处燃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举起抗金大旗,在济南南部山区聚起二千多人马。随后,他率众加入耿京的山东忠义军,被任命为军中掌书记。鉴于当时局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与南宋官兵配合,共同抗金。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奉耿京之命,辛弃疾等人奉表归宋,在建康受到宋高宗接见。自南宋北归途中,辛弃疾惊闻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他迅即带领五十余人马,连夜奔袭有五万之众的金营,生擒张安国。随后他率领万余义军,押解着张安国,日夜兼程,南下投归宋室。 这段经历,辛弃疾在《进美芹十论札子》中亦有陈述:“逆亮南渡,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少年英雄,叱咤风云,创下如此轰轰烈烈的事业。这是辛弃疾毕生最雄壮,也最难忘的一幕。因为刻骨铭心,所以一触即发。当年一展旌旗号令数万抗金义士,锦衣快马突围横渡长江的情形,一一重现在他眼前。其中最令他得意的,还是夜袭金营,擒拿叛贼。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燕兵”,指金兵。“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此处泛指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娖”,整理。“银胡”,饰银的箭袋,多用皮革制成。“汉箭”,指稼轩所率部队。“金仆姑”,本为春秋时利箭之名,据《左传·庄公十一年》,鲁庄公曾用此箭射伤宋国大将南宫长万,此处泛指箭。 “夜娖银胡”,表示金兵已经有所防范。但辛弃疾仅仅率领着五十余骑人马,如天降神兵,出其不意地突入五万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并成功撤离。这其中的勇猛、智慧,的确令人惊叹,也的确值得辛弃疾浓墨重彩书写。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词人追念往事,不由对比今昔。他感叹现在的自己,青春不再,年华老去。 王安石诗曰“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年一度的春风,可以让草木变绿,让大地回春,但却无法让辛弃疾的白须转黑。曾经的英雄少年变成了垂垂老者,岁月的无情固然令他感慨,但更令他难以释怀的,还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种树书”,有关种树栽花的书籍,代指隐居生活,韩愈《送石处士赴河阳幕》有“长把种树书,人云避世士”。 辛弃疾南归几十年,一日不曾忘北伐大业。他屡次向朝廷上陈恢复方略,先后上了《美芹十论》、《九议》等万言名篇,却一直未被统治者采纳。直到五十四岁时,他还写过《论荆湘上游为东南重地》的奏议,对抗金北伐事业提出自己精辟的见解。可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振拔,反而多方打击、排挤抗战派人士。辛弃疾也难逃其中,两度被罗织罪名,罢官闲居。他的“万字平戎策”被束之高阁,不得不在栽花种树的闲居中消磨岁月。 结尾两句,饱含着辛弃疾对多年来不幸遭遇的抑郁、愤懑。他并未直接大发牢骚,但这看似平淡、轻松的自嘲,显得愈发沉郁深厚,蕴含无限悲慨。 评解 词的上片忆旧,豪情万丈;下片言今,伤感无奈。虽只有五十余字,却写尽了词人一生的经历和悲愤,可作为一篇简括而形象的稼轩自传来品读。 小序称“戏作”,似乎是词人对自己一生遭遇的自嘲自讽,似乎是在劝“慨然谈功名”的客人以己为鉴,在这个时代不要奢谈什么建功立业。但这首词的旨归,绝不是虚无、消极。稼轩是一生矢志报国的英雄,却又“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这种极端的苦闷,必须有发泄的方式,借酒消愁是一种方式,借自嘲抒怀也是一种方式。在他对壮年英雄岁月的念念不忘中,在他对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笑中,我们依然可见他那颗滚烫的赤诚之心。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翻译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翻译如下:田间路旁,桑树柔软的新枝上绽出了嫩芽,东边邻居家的蚕种已孵出了小蚕。平坦的山脊上长满了细草,有小黄牛在哞哞地叫,夕阳斜照着春寒时节的林间,树上点缀着几只傍晚的乌鸦。青山远远近近,小路纵横交错,飘着青布酒幌子处有卖酒的人家。城市中的桃花李花虽则华丽,但害怕风雨吹打,只有长满了溪边的荞菜花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春天。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原文如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词句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⑵陌上柔桑:小路旁柔弱的桑树。古乐府有《陌上桑》歌。破:长出。⑶已生些:指已孵出了小蚕。些(sā),句末语助词。⑷平冈:平坦的小山坡。⑸寒林:略感寒意的树林。暮鸦:傍晚归巢的乌鸦。⑹山远近:远处近处都有山⑺青旗:青布做的酒幌,酒店作招牌用。⑻荠(jì)菜: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
以下是《鹧鸪天》的原文及翻译: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宋 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译:你挥舞彩袖手捧酒杯殷勤劝酒,回想当年心甘情愿醉倒于颜红。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自从那次离别后,我总是怀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梦里与你共同欢聚。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唯恐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五十五字。此词黄升《花庵词选》题作《佳会》。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玉钟:古时指珍贵的酒杯,是对酒杯的美称。拚(pàn)却:甘愿,不顾惜。却:语气助词。“舞低”二句: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极言歌舞时间之久。桃花扇,歌舞时用作道具的扇子,绘有桃花。歌扇风尽,形容不停地挥舞歌扇。这两句是《小山词》中的名句。“低”字为使动用法,使······低。同:聚在一起。剩把:剩:通“尽(jǐn)”,只管。把:持,握。银釭(gāng):银质的灯台,代指灯。赏析言为心声,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一首《鹧鸪天》,写悲感,写欢情,都是那样真挚深沉,撼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这首词的题材比较窄,不外乎伤离怨别,感悟怀旧,遣情遗恨之作,并没有超出晚唐五代词人的题材范围。小晏写情之作的动人处,在于它的委婉细腻,情深意浓而又风流妩媚,清新俊逸。白居易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诗词,大抵不仅有情,而且情真。所谓“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新月,歌尽桃花扇低风。一个是殷勤地劝酒,一个是拼命地喝,为伊消得人憔悴。当年一夕初逢的倾心难忘,别后梦中的飘忽难寻,今宵突然重逢的恍惚难信,景境几转,人事剧变,一切都“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而重逢时的惊疑和惊喜之状也就自然而然,毫无忸怩作态。多情似小晏,天下能有几何?小晏词工于言情能真,故陈廷焯虽嫌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然又不能不称其措辞婉妙,一时独步。又言“浅处皆深”、“情词并胜”、“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让伊独步。”小晏善写风流之情,欢娱之境,尽极沉郁之致,荡气回肠之胜,又能表现出纯真无邪的品性,使人不觉其卑俗,不感其淫亵,虽百读之而不厌。这一点,小晏受五代词尤其是后主词的相当影响。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曰:“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把小晏、李后主、秦少游并称“词中三位美少年”,可见其三人之风格的确比较接近。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则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王国维先生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小晏之作,已然近之。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回忆相会时的欢乐肆意,酣畅淋漓,正是为了反衬钟情至深,相思至极,魂牵梦萦,不免寤寐求之。而梦中的相会终归是空,清醒后的相思却越更深邃,越彻骨。以至于当真正相会之时,分不清眼前是梦是真,害怕再次醒来更加痛彻心肺的相思。小晏出身书香门第,不少婉雅佳言也化用了前人诗句。虽然前人言在,但是为己所用,和谐融贯,读来仍是自然生辉,更自有别一番情趣含蕴其中。梦的意境在小晏笔下,采用递进的方式,前一句的相思之情已是极限,后一句则递进一步,产生了循环往复的艺术效果,意象更为丰满。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晏几道以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典雅风格和“秀气胜韵,得之天然”的清丽词风冠盖一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辞婉妙,则一时独步。”陈振孙则赞曰:“其(叔原)词在诸明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气磊落,未可贬也。”毛晋在《跋小山词》中称小晏词“字字娉娉,如揽嫱、施之袂,恨不能起莲、鸿、苹、云,按红牙板,唱和一过”。可谓倾倒之至。而其“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的佳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唱,至今仍有凫凫不息的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