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碑的文化解读
我国自汉以来,就有写刻碑志的传统,大凡为了歌功颂德、作志纪事和保留古籍、传流书法等,无不刻碑铭志,以流芳后世。因此,碑志的文字涉及面很广,内容十分丰富。譬如有人物传记、有改朝换代、军事战争的记实,有地震、水灾、虫害的实录、有建筑物兴废历史的描述、有政府和民间制定的典章制度、法规守则的录文,还有诗赋名作的刻版等,可以说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丛书。对纂志征事、正经补史均有极为其重要的价值。除此之外,碑志中尤为珍贵的是保留下了极其丰富的书法作品。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自商周以来书体一直在发展、变化、革新、进步,逐渐形成篆、隶、草、真、行五种书体。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时代又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历代名家辈出,又有各自的艺术风格。因此,五种书体构成了特点不同,风格纷呈的繁花似锦的局面。年代越久远,留下来的书法真迹越少,就越显得碑志字迹的重要,只有碑志才能系统地反映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面貌。中国先秦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所以印章刻制,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yuàn)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笔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日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如轮廓、笔划、结构等),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阅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秦代灭亡后,秦小篆失去了政治上的强有力支持,很快消退了。汉人在书写时打破了秦小篆形体的禁锢,增强了书写的自由性,加之汉代是一个恢宏八极、气势雄大的帝国,在文化艺术上能够广取博纳,汉代文字就其整体说,以隶书为主。就在这样一个时代环境中,篆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产生了自己的特点。这个变化的明显之处就是所谓的“隶变”。汉代文字中,篆隶的成份常常因书写者和书写时代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倾向性。作为一个文字的转型期,隶书受篆书的影响很大,同样,汉篆受隶书的影响也很大。由于隶书渐渐成为主流,这个时期的篆字随着时间的推移,隶变的程度越来越大。仅从文字的线条上说,大小篆以圆柔为主,汉篆则以平方正直为主。从美学上说,前者典雅,后者雄浑,各擅其妙。从汉代篆字本身来看,人们在对小篆严格规范的字形越来越熟悉的同时,对篆书文字的装饰性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因此篆字不断出现在日常生活和各种艺术门类中,应用范围扩大,应用的心态也显得比较轻松。在这样的情况下,“随形赋彩”的情况就大大增强了。所谓“形”,就是指文字的载体;所谓“彩”,就是要表现的文字的美。在东汉时期的篆书里面“随形赋彩”体现得最为明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印章,此外还有碑额、镜铭砖瓦等装饰性特强的“美术字”。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
袁安碑的介绍
中国东汉碑刻。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立。原石出土地点不详,1929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现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宽约0.74米。篆书,共10行,满行16字,下截残损,每行各缺 1字,故现存15行字。除第8、10两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一字均缺(现已考出),仅存139字。字体结构宽博流畅,笔画较瘦。碑侧有明万历二十六年题字。碑中间有穿,位置较低。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内容主要记载袁安的生平,与《后汉书·袁安传》基本相同,但较简约无赞颂铭辞。碑上有圆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为汉碑之所仅见。由于该碑发现较晚,字口锋颖如新,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是汉代篆书的典型代表。现代书家费声骞评《袁安碑》:“此碑笔画瘦劲,纤而能厚,结体宽博,运笔圆匀,碑字清晰,可供学篆取法善本。”
上的小篆
上的篆体字写法如下图所示:一、上的释义[ shàng ]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2、等级或品质高的。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 shǎng ]指上声,“上”shàng的又音。[ shang ]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二、笔顺竖、横、横。组词一、上坡 [ shàng pō ] 1、向上的坡。2、由低处向高处运动的。二、上衣 [ shàng yī ] 上身穿的衣服。三、晚上 [ wǎn shang ] 时间词。太阳落了以后到深夜以前的时间,也泛指夜里。四、向上 [ xiàng shàng ] 1、朝上。2、上进;向好的方面发展。
小篆的代表作
小篆的代表作有:《兰亭集序》、《诗经》、《三国演义》、《孔雀东南飞》、《楚辞》。一、《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于东晋时期,孙绰所作的一篇文章,是小篆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作品主要讲述了孙绰和吴道子邀请文人墨客到自己的邸宅举行席上花会的经过。文章语言优美,留下了广泛的文学影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二、《诗经》《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古籍之一,是周朝时期的诗歌作品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小篆在《诗经》中广泛应用,成为代表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诗经》中小篆的字体优美脱俗,写意深远,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文化瑰宝。三、《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古代一部经典小说,其小说文学的风格传承了汉朝小篆的特点,将小篆融入到小说中,使每一个字的形式承袭汉代篆书风格,表现了小篆的高超技能,并将小篆文化传承发扬。有人评论说:“《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小篆的隽永与《三国演义》的辉煌相得益彰。”四、《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唐代杜甫所写的著名游记,小篆在《孔雀东南飞》中被运用到了极致。其龙飞凤舞的字体如同苍天巨鹏,飞向人们的心灵。这篇游记的雄奇与恢宏、悲壮与豪放,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也被誉为小篆的代表作之一。五、《楚辞》《楚辞》是一部古代文学名著,原名《楚庄王召公问》。其中的小篆,其字形奇特,较少使用直线,字形流畅自如,有着独特的美学效果。《楚辞》的内容下而广,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中国古代文化专家誉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溧阳有哪些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民俗工艺?
阳有每年的四月初八,正是乌饭树叶吐翠泛青的时候,为纪念目莲救母,民间就家家吃乌饭。
跳幡神
溧阳社渚镇的傩文化是溧阳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是苏南地区为数不多的活态傩文化遗存,在长三角地区也相当罕见。傩(nuo,音同挪),即假面跳神,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有着约3000年的历史,广泛流传于我国黄河以南的农村。傩文化主要包含傩坛、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和傩俗等内容,是古代人与神灵的对话方式,后来逐渐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跳幡神,在溧阳以嵩里村幡神声势最盛、最为有名,整个舞蹈节奏欢腾红火、引人入胜,内容驱邪避魔、降福纳祥,舞姿兼有巫舞和中国汉族古典舞的韵味,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民俗风情,是溧阳民间文化的瑰宝。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