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18到19世纪战争电影有哪些
爱国者
阿拉莫之战
天使降临
战争与和平
林肯
乱世佳人
我与拿破仑
抗暴英雄
最后的武士(美国片,但是演的是日本)
怒海争锋
冷山
澳大利亚
众神与将军
拿破仑
一九零零(不知道这个能不能算19世纪,在一战之前的战争的话风格差不多)
沙璞的滑铁卢
四支羽毛
葛底斯堡
最后摩根战士
别了,波拿巴特
革命(阿尔.帕西诺)
战火浮生
职业武器(16世纪德意战争)
18世纪的欧美电影,比须要18世纪。
《绝代艳后》讲的是路易十六的王后,也就是玛丽·安托瓦内特,著名的法国断头王后(1755--1793)
18世纪电影确实少,我知道的真正的18世纪电影也就这一部 ,这部电影的导演和女主角都挺有名的,但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太好看,毕竟有多少人喜欢看历史传记类的电影呢,
19世纪电影倒是不少,很多名著也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比如《大侦探福尔摩斯》《乱世佳人》《林肯》《战争与和平》《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等等 等等…………
还有一部16世纪的电影,还不错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由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和性感女神斯嘉丽约翰逊主演, 讲述了十六世纪英国皇室一段香艳而“肮脏”的历史:当时的国王亨利八世被一位大臣的妻子玛丽·博林(斯嘉丽·约翰逊饰)的绝世美貌所倾倒,于是暗中威逼利诱,致使她成了他的秘密情人。就在玛丽怀上了国王骨肉之时,因为与皇室公爵秘密结婚并圆房而流放至法国她的姐姐安妮·博林(娜塔莉·波特曼饰)借机闯入皇宫,不惜牺牲色相以谋皇宠。经过一连串的精心布局,野心昭昭的安妮终于如愿封后,而她可怜的妹妹、曾经被国王万千宠爱玛丽却只能以“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的卑贱身份躲在强势的姐姐身后苟延残喘……
18世纪的欧美军队为什么是这样打仗的
我们在电影或者电视剧里会看见在18世纪的欧洲,各国之间打仗军队排成一个大方阵向前走,排成整齐的队伍射击被打死的士兵再由后面的补上来,方阵里还有个乐队在打鼓吹着小曲指挥军队前进,这种打仗方式在很多人眼里看是一种很愚蠢的打法,恩格斯曾经说过,武器决定了战争的方式,当时采取这样的打法也是根据各国军队普遍装备的武器有关。当时欧洲采用的是前膛装弹的燧发枪,所以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3列到5列横队的方式都是被实战所检验的最有效的作战队形,当时的燧发枪的射程有限,精度也不是很高,在200米之外你要是被击中那真是太不幸了,它的最佳精度是在50米之内,再者,装填很慢,18世纪的燧发枪熟练的火枪兵也不过一分钟3发左右.所以你要是部队的指挥官你会怎么做?当然是把自己的部队排成紧密的几行横队,尽可能近的接近对手,通过几次排枪的齐射来打击对手。至于说方阵里为啥还有乐队在打鼓吹小曲,道理就像为什么列队走或跑步时要喊口令一样:保持队形稳定呗,前面说了,部队打仗时最重要的是队形,你怎么保证有时几百米宽的队形不至于走散了?同一个横队的士兵分属不同的连和营,所以各联营都有鼓手和笛手,他们打相同的节奏吹相同的曲子,各连营的士兵就踩着相同的节拍前进。他们的那种作战,看似很傻,其实是很聪明的,那是实战反复检验的结果,一些“精明”的战法早就随着那些“精明”的部队的失败而被历史淘汰了.直到20世纪初机枪发明以前,欧洲还是那套战法。
欧美18世纪到19世纪的战争形式的疑问???
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讨论武器杀伤力与步兵作战队形的关系。说来话有点儿长。
简单点儿说:
1、在冷兵器时期,远距离打击武器主要是弓弩,单靠它们不足以对抗敌方骑兵的冲击,必须有手持长武器(比如长矛)的步兵组成严密的、大纵深的方阵,保护己方弓弩手,阻止敌方骑兵的冲击。无论东西方都一样,步兵对抗骑兵时,保持住阵形最为重要,因为一旦阵形被骑兵冲垮,就会形成一边倒的屠杀,跑都很难跑掉。
2、热兵器刚兴起时,火绳枪或滑膛枪的威力较小,作用相当于威力加强版的弓弩,同样需要组成严密方阵的长矛兵的保护。典型的例子是16世纪长矛兵和火绳枪手组成的西班牙方阵。
3、随着热兵器的威力越来越大,火枪兵在方阵中的比例逐渐增加,长矛兵的比例逐渐下降,方阵的纵深层数也逐渐减少,这样便于发挥火枪兵的火力。野炮的运用更加强了步兵对抗骑兵的能力。于是17世纪时,开始出现浅纵深的步兵作战队形,即所谓的“线式战术”。开创者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这种战术比方阵灵活、节省兵力。但必须指出,热兵器的杀伤力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无法使用这种战术,因为骑兵会轻易地将浅纵深的步兵队形冲垮。
4、热兵器的杀伤力进一步增加,刺刀出现,火枪兵的刺刀可以起到长矛的作用,于是长矛兵被取消了。但步兵仍然需要排成严密的队形(线式战术),防止被冲垮。当时强调射击纪律,用排枪形成瞬间最大火力,这样威胁力远大于零散的射击。这是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的主要战术,也就是您在问题中描述的战争场面。
5、来复枪出现、圆锥形子弹出现,射程增加、精度提高、射速加快。美国南北战争被称为最后一个老式战争,在这之后“线式战术”逐渐不再使用(您在问题中说的很对,就是南北战争后淘汰的)。武器杀伤力的提升迫使交战双方不得不采用散开队形,而这时候骑兵的正面冲击已很难对步兵构成严重威胁。这样一来,步兵从严整的战斗队形里解放出来,灵活性大为增加。但同样地,热兵器的杀伤力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不会出现这种战术。
所以,您可以看到,步兵采用什么样的作战队形取决于当时武器的杀伤力,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楚——军事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武器杀伤力与士兵分散率有非常明显的比例关系。您在问题中描述的双方列阵对射的战争场面,是当时武器水平下的自然结果。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场面只出现在双方预有准备的正面交战中,而突袭、埋伏、冲锋等,从古到今、无论东西方一直都在使用。但您说的“在敌方装弹的时间内,冲进敌阵”在正面交锋中却很难成功。战史表明,在那个时期如果步兵阵形完整、组织严密,即使用骑兵正面冲击也不易击破。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读一读两本军事历史名著:
[美]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美]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
18世纪欧洲有什么事
1、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或称美国革命战争,是大英帝国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其他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始于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但后来却因为法国加入战争对抗英国,而使战争的范围远远超过英属北美之外。由于英国一直以来对殖民地进行剥削,对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严重阻碍作用,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北美人民奋起抗争。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枪声,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2、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又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及其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1794年7月27日,法国大革命中的市民革命宣告结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才彻底结束。政变中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政权。法国历史进入维护大革命成果时期。3、大北方战争大北方战争(1700年2月22日~1721年9月10日),又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是俄罗斯帝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王国争霸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俄罗斯从此称霸波罗的海,而瑞典则自此衰落,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4、七年战争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5、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以解除雅各宾派过激主义威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借口,发动兵变,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雾月政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8世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独立战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国大革命 (1789年法国历史事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北方战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年战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雾月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