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中国内战快要爆发

时间:2024-09-11 06:01:09 编辑:莆仙君

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

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是1861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美国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部发展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南部是使用奴隶劳动的种植园经济。双方因为争夺原料、市场、劳动力产生矛盾,最后集中到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林肯所在的共和党上代表的是北方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南方以这个为借口挑起内战。扩展资料1861年2月,美国南方的六个蓄奴州(南卡罗来纳、密西西比、佛罗里达、阿拉巴马、佐治亚与路易斯安那)宣布退出联邦,举起叛旗并重新组成了“美利坚联盟国”(南方邦联)。这个邦联后来又吸引了德克萨斯、弗吉尼亚、阿肯色、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州,势力范围扩大到11个州。邦联境内的原联邦要塞和装备大都落到了叛乱者手中,原联邦海陆军官兵也有很多人南下投诚。此时只有南卡罗来纳州内驻守萨姆特堡要塞的联邦军队拒绝投降。于是,1861年4月12日,组建不久的邦联军队向该要塞开火,很快取得胜利。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就这样爆发了。

波黑内战爆发前的导火索是什么?

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独立对波黑产生了重大影响。1991年10月15日,波黑会议通过了《关于波黑主权的备忘录》。《备忘录》宣布波黑是现有边界范围内的主权国家,波黑只能留在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共存的南斯拉夫中。由于克罗地亚已经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独立,波黑留在南斯拉夫的前提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因此,舆论普遍认为,《备忘录》等于是一份波黑独立宣言。对此,波黑塞族议员集体退场表示反对。塞族表示,如果波黑执意独立,它也将退出波黑,与它的母族——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合并。1992年1月9日,波黑塞族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并退出波黑三族联合政府而独立。此举无疑是给已经十分复杂的南斯拉夫局势火上加油。1992年3月,波黑举行全民公决,塞族人抵制。占优势的穆斯林族和克族同意独立,塞族反对。局势日益紧张。3月18日,在欧共体的调解下,波黑三方代表就波黑的前途达成协议,决定未来的波黑由三个不同的民族语区组成主权国家。4月6日,欧共体承认波黑独立,翌日,美国也承认波黑独立。5月22日,联合国接纳波黑为其成员国。但是,波黑三方就国体问题并未达成协议。穆斯林要求保留波黑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地位,因此,尽管欧共体主席库蒂列罗提出极有利的调解方案,让其占有波黑46%的领土,但只因该方案将波黑分成了3个民族自治区,由自治区和中央政府分割权力,穆斯林还是拒绝了该方案,可见穆斯林维持中央统一政权的决心。克族同意独立,但打的又是另一套算盘。虽然它表示赞同联邦制,但真实想法却是在适当时候与克罗地亚共同组成一个大克罗地亚。7月4日,波黑克族宣布成立“赫尔采格——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共和国”,使用克罗地亚货币第纳尔为官方货币。克族此举遭到波黑共和国(实际上是波黑穆斯林)的反对,克族独立的第二天就被宣布为非法。塞族则表示不反对在克族聚居区成立克族国家,其用意很明显,既然大家不能同在一个大家庭,不如散伙了事。1992年4月7日,波黑内战爆发,塞族武装在全境范围展开抢夺重要城镇的行动。形势急转直下。最初,冲突在穆克联军与塞军之间展开。由于穆斯林和克罗地亚都赞同脱离南斯拉夫独立,双方在这两点上有共同立场,而波黑塞族反对独立,因而,穆克联手对付塞族。双方在战斗中相互配合,遏制塞族的武装活动。但是,就军事实力来讲,塞族在重武器数量方面占有优势,它的军事人员有许多直接来自前南斯拉夫的人民军,素质很高。穆斯林武装人数虽多,也从各个方面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伊斯兰世界的支持,但相对而言,它的军队素质最差,组建的时间最短,缺少训练和战争实践;而且,相对于塞族军队而言,它的重武器数量最少,因此,尽管它不断向塞族地盘发动进攻,但在战场上胜少负多,攻势常常遭到塞族武装的遏制和报复。相对于塞族和穆族武装而言,克族的部队人数最少,但它的武器装备水平却比穆族高得多,仅次于塞族。交战双方背后各有强邻撑腰,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公开表示支持波黑塞族,并向塞族武装提供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援。穆克联盟背后有克罗地亚支持,因为克罗地亚想建立一个大克罗地亚。1994年初,《华盛顿协议》规定穆克联邦可以和克罗地亚结成邦联,这使得穆克联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克罗地亚政府军的支持。1994年3月,克罗地亚和穆克联邦正式结成了军事联盟。这样,波黑穆克的力量就得到了很大的加强。而塞族也不甘示弱,它与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也结成了军事联盟。这样,当克罗地亚在波黑前线与塞族交战的时候,它的后院却起了火,因此一段时间内克罗地亚的处境十分狼狈。交战双方的总体实力对比还是有利于塞族,尤其在重武器方面。尽管穆克武装多次发动进攻,但却毫无效果。交战4个月后,双方的边界大体固定了下来,波黑塞族越战越勇,占有了波黑全境70%的地盘,而在战争爆发前,它仅占有全境的60%。穆族虽然经过苦战,地盘却没有变大,反而由原先的20%多下降为10%。

为什么国共内战必定会爆发?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不可避免:1、国共的分裂,是革命路线的分裂,绝不是对革命的背叛。尽管国共双方都指责对方叛变革命,因为从双方的政治纲领上看,双方的最终目标是存在冲突的。孙中山的中国国民党要在中国建设“三民主义”,而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共产主义。双方的分裂是必然的结果,但双方在很大程度上都认同双方很长时间内的政治理想和行动具有共同处。2、国共的合作方式也是双方分裂的原因之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的方式与国民党进行合作。这种方式在各自党内都存在分歧。共产党在加入国民党后积极发展共产党员,引起了国民党如西山会议派等的不安。同时共产党在长期的阶段性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从而形成自身掌握军队,以发动群众和进行舆论宣传等形式进行革命,并对国民党以建立三民主义中国表示不认同,两党理念的差异最终导致分道扬镳。3、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国共之间矛盾升温,国民党一边假意和谈一边积极抢占地盘,准备发动战争。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军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毛泽东同月偕同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进行谈判,并于10月10日,国共签订《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共双方同意避免内战,但未能就共产党政权及军队的合法性达成共识,不久国共内战全面爆发。4、国共内战的结果:在历经了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总统府,国民党当局被迫离开南京退至台湾。扩展资料: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从整体上来看,中共军队无法与国民党军队相比。就是在个体上,官兵素质和武器装备上也无法抗衡。1、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新编第1军,全军29412人,装备步枪18184支,轻机枪1412挺,重机枪219挺,冲锋枪2647支,迫击炮403门,战防炮72门,山炮31门,榴弹炮12门,战防枪84支,掷弹筒414支,火箭筒68支。华东地区的整编第11师,全师共有官兵2.8万余人,装备各种枪11520支(挺),其中冲锋枪2370支;各种火炮440门,其中榴弹炮8门,火箭筒120支。2、而在中共军队方面,以1946年8月成立的装备最强的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为例,全纵队共有2.7万余人,装备各种枪13991支(挺),其中冲锋枪仅92支;各种炮(主要是小口径炮)46门,其中75毫米山炮12门;运兵汽车无。整编11师和1纵相对比,枪支数量大体相当,但自动火器前者是后者的26倍;火炮数量上,前者是后者的9.5倍,且口径大,射程远。3、在实际的交锋中,中共军队虽然在1945年底先后取得上党和邯郸两次战役的胜利,并重创部分国民党军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共内战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