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闵子骞的故事

时间:2024-09-11 03:33:03 编辑:莆仙君

弟子规(闵子骞谏父)的故事是怎样的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子骞,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骞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 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


弟子规(闵子骞谏父)的故事

闵子骞谏父: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扩展资料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开始时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闵子骞曾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闵子骞葬于何地尚无确址,但他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因此,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其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阳门三间,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参考资料: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_百度百科闵子骞传说_百度百科闵子—百度百科

闵子骞的故事叫什么

单衣顺母、芦衣顺母。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两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扩展资料:故事涉及的主人公:闵子骞。人物生平:闵子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生于鲁昭公六年,卒于鲁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岁。他出身贫寒,生母又过早去世。为家境所迫,很小就从事体力劳动,经常随父亲驾车外出谋生,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后来拜师孔子,成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实推行者和积极宣传者,以孝行名闻天下。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其后求学于孔子,孔子仕鲁期间季氏曾聘请他出任费宰,闵损婉拒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请替我婉言谢绝了吧。如果再请我的话,我必定会去躲在汶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单衣顺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闵子骞

闵子骞有哪些故事

  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贤人,以孝行和刚正不阿的品格被孔子屡次称赞,也因此被后世作为孝子的楷模。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闵子骞的 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


  闵子骞的故事:单衣顺母
  闵子骞的先祖是鲁国宗室,不过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却很清贫了,生母早逝,父亲续娶。因不是亲生,所以后母对待闵子骞不如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好。冬天做衣服的时候,后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做的是锦絮填充的棉衣,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却用芦花填充,闵子骞的父亲并不知道这事。

  有一天,闵子骞和父亲一起出门,父亲让闵子骞驾车,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双手握不住缰绳。闵父见状,以为闵子骞故意调皮,拿起鞭子就抽,衣服里面的芦花掉了出来,闵父这才发现儿子穿的衣服很单薄,手冻得冰冷。父子二人回到家,闵父发现两个小儿子的手都很暖和,于是明白了一切,对妻子说:“我娶你回家,是为了我的儿子,你现在这样欺骗我,这个家不留你了,你走吧!”意思是要休妻。闵子骞见状,连忙劝父亲,他对闵父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据说,闵父听了这句话以后沉默良久,而其后母也颇为后悔。经过这件事以后,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就流传开来,闵子骞业成了古代孝子的典范。
  闵子骞的故事:曹溪一滴
  “曹溪一滴”是著名的 成语 ,出处与闵子骞有关。孔子广纳门生,门下弟子三千。但圣人也要生活,所以要成为其弟子也是要交学费的,这个学费就是“束脩”,也就是干肉条。闵子骞家贫,交不起干肉条,就为用曹溪之水孔子准备了一缸精心酿制的美酒。同窗有人讥笑说:“曹溪的水,怎么能和束脩相比呢?”孔夫子是个关心弟子的好老师,他听闻此事,就在上课时故意说道:“闵子骞不愿千里来求学,其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脩百条。”从此,曹溪一滴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闵子骞的故事:鞭打芦花
  体现闵子骞孝心的就是大家熟知的“鞭打芦花”的故事。这个故事由来已久,宋(元)《说苑》里就收入了《闵子骞单衣记》。这个故事是说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闵世恭再娶,但继母李秀英对他虐待,给自己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冬天外出驾车时其父发现了这件事,很生气, 决定 休了李秀英。但闵子骞以德报怨,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这个故事很感人,人有做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类似的记载,只是情节略有不同:李氏有了亲生儿子以后,为让他独占家产,就设计让赵财主招闵子骞为婿。先是劝婚,继而督婚,甚至逼婚。这件事令其父恼怒不已,遂要休了她,接下来的就和上边的故事大同小异了。孔子听说了以后,对闵子骞极力赞赏,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

  当时孔子正在广收门徒,所以一家人和好以后,闵子骞就投师孔门。但当时家贫交不起充学费的束修(干肉条),他就为老师奉上一缸精心酿制的佳酿。同学中有人嗤笑说:“曹溪之水,怎能抵得上束修?”孔子闻言,讲学时故意说道:“闵子骞千里求学,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修百条。”闵子骞求学后,读书刻苦,为人沉稳持重,崇尚节俭。” 闵子骞重视道德修养,淡漠仕途名利。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开始时他不同意,因为他认为季氏是通过篡夺才当上国君的,如果做了他的官,就违背了忠信,所以就推辞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暗指投向齐国)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即闵家寨)。他治费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又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


闵子骞事后母的事是什么意思

这是二十四孝里芦衣顺母的故事: 原文: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zhèn)。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翻译: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