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分数线
山东中医药大学2022年考研复试分数线为中医基础理论(122501)335分、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综合基础306分。山东中医药大学是很好的学校,542分差不多可以上这个学校,学校学风醇厚,教学条件优越。学校2007年由济南市历下区主体迁入扁鹊故里长清,现在学校三校区(含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办学,总占地2039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4200人。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205万册、电子图书77余万册、古籍善本近3万册,为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置17个教学机构、5个科研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是其他情况简介。山东中医药大学是与济南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入开展中医药“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等五大工程共15个项目。开工建设山东中医药大学生物安全动物实验楼,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学校与济南市人民政府、澳门科技大学、广东南粤(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打造中药质量研究、中药新药及其系列产品研发领域国际合作中心。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建青岛中医药科学院,重点打造中医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和先进的医疗服务基地。
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考试科目如下:中医考研科目有: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共300分),口腔医学和护理医学。(1)中医基础理论(100501)单科≥41分(综合≥123分)总分≥320分(2)中医临床基础(100502)①伤寒方向:单科≥41分(综合≥123分)总分≥320分②金匮方向:单科≥41分(综合≥123分)总分≥300分③温病方向:单科≥41分(综合≥123分)总分≥300分(3)中医医史文献(100503)、方剂学(100504)、中医诊断学(100505)、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单科≥41分(综合≥123分)总分≥300分(4)中医学临床类科学学位各专业(1005)中医内科学(100506)、中医外科学(100507)、中医骨伤科学(100508)、中医妇科学(100509)中医儿科学(100510).中医五官科学(100511)、针灸推拿学(100512)、中西医结合临床(100602)单科≥41分(综合≥123分)总分≥300分(5)中医临床类专业学位各专业(1057)
山东中医药大学在哪里?详细地址?
山东中医药大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4655号。山东中医药大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山东省重点高校、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院校、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前身为1955年创建的山东省中医研究所研究班和1956年创建的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创建山东中医学院。1996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扩展资料: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类别、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拥有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1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临床医学学科跨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电话
山东中医药大学电话是0531-81650251。山东中医药大学地处山东济南,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首批五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之一。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1981年成为山东省重点高校,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学校由济南市历下区主体迁入扁鹊故里——长清。截至2018年6月,总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56.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87.1万册、电子图书50.4万册、古籍善本3万册,为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设置17个教学机构,4个科研机构,4个教辅机构,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5所教学医院、97处实践教学基地、10家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8家中医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训:厚德怀仁,博学笃行。厚德,犹大德。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淮南子·泛论训》亦谓:“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育人利物。怀仁,其意为心怀仁德。语出汉陆贾《新语·道基》:“圣人怀仁仗义”。博学,意为广泛的学习。笃行,意为切实履行,专心实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