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嘎达梅林的事迹?
嘎达梅林(1892年—1931年4月5日),蒙古族,姓莫勒特图(汉译姓孟),名那达木德,汉名孟青山,又名业喜,蒙古族传奇英雄。出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达尔罕旗(今科尔沁左翼中旗)腰茫哈苏木(今舍伯吐镇)塔木扎兰屯(今塔本扎兰嘎查)。嘎达是蒙古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梅林”是其官职,即札萨克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的总兵。此后便有一些歌曲、影片、诗集用来纪念嘎达梅林,如90后学生小学音乐课本上的《嘎达梅林》,以音乐的形式表现。2002年,由著名导演冯小宁执导的电影《嘎达梅林》率先将这个故事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随后,《嘎达梅林》交响曲、音乐会等多种形式演绎的传奇故事将嘎达梅林精神传诵。如今,电视剧在央视的热播,令《嘎达梅林》这首草原英雄之歌再次广为流传。扩展资料嘎达梅林的抗垦斗争是内蒙古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壮举,表达了草原人民反压迫、图生存的坚强意志。嘎达梅林的起义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了,但草原人民把他奉为保护草原的英雄。在他牺牲的第二年,《嘎达梅林》的歌曲就创作出来了,并且传唱至今:“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潢河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嘎达梅林的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张学良的牧垦草原的计划被延迟。嘎达梅林的起义是为了保护蒙古牧民的利益,而放垦对今天最大的危害是对环境的破坏。由于短视和无知,人们对草原的放垦并未因嘎达梅林的起义而停止。光是科尔沁草原就“出荒”十一次。今天大部分草原都已沙化,成为“科尔沁沙地”,是西辽河沙丘平原的一部分,属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风蚀沙地半固定状态为主。科尔沁沙地正以每年1.9%速度在发展,总面积8000万亩,是中国最大的沙地。嘎达梅林牺牲的乌力吉木仁河,如今已然变成一条沙沟。河早已断流,四周也是一片片沙化的农田和一座座沙包、沙坨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是谁?揭秘草原英雄嘎达梅林
说到嘎达梅林,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人的名字非常陌生了,他是蒙古族人,出生于光绪18年,也就是1892年,出生于达尔罕旗(今科尔沁左翼中旗)塔木札兰的满达日哈屯一个农民家庭。嘎达梅林的原名叫做那达木德,汉名叫做孟青山或是孟业喜。“嘎达”为蒙古语“幼子”的昵称,“梅林”是其官职。因他在兄弟4人中最小,所以人们称他“嘎达”。当了旗卫队的军务梅林以后,人们称他“嘎达梅林”。嘎达梅林是二十世纪初期内蒙古“抗垦”斗争的杰出领袖之一。
少年嘎达梅林曾在达尔罕旗新艾力屯村塾读书,兼通蒙古语和汉语。1913年,达尔罕王府招募新兵,嘎达梅林被推荐为翻译,后被提升为王府卫队的专依达(十长)、昆都(骁骑校)、札兰(参领)等职。1921年被提升为协助王爷统帅全旗蒙古骑兵的军务梅林,人称“嘎达梅林”。
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东北和内蒙古各地推行新政,实行官垦,设立垦务局、蒙荒局等垦务机关,强令蒙旗丈放土地,在此基础上大量招募内地移民报领土地,使内蒙古蒙旗土地的开垦速度大大加快。蒙地开垦初期,清政府规定蒙民应留一定的生计地。但是,随着开垦的泛滥,蒙民生计地的面积逐渐缩小。失去土地的蒙古人在清朝强行开垦蒙地的过程中展开了抗垦的武装斗争。
1929年,以达尔罕旗札萨克亲王那木济勒色楞及其福晋朱尔吉特为首的一部分王公为搜刮财富,压榨农牧民,勾结军阀张作霖,设立荒务局,强行出卖旗地,强行放垦,致使许多牧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达尔罕旗群众推选以嘎达、张舍冷尼玛、赵舍旺、韩生格升日布等为首的60名代表赴奉天城(今沈阳市)向那木济勒色楞请愿,要求保留全旗人民仅有的一些维持生存的土地,嘎达梅林被推选为请愿代表团的首领。达尔罕王和福晋得知嘎达梅林参加请愿团的消息,大为震惊。为了分化请愿代表,他们以高官利诱嘎达梅林。嘎达梅林不为所动,并将全旗人民反对继续出卖土地的“独贵龙”签名请愿单交给王爷。王爷蛮横地拒绝代表们的合理要求,嘎达梅林与他们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同年7月26日,为了镇压反对出卖土地的请愿活动,达尔罕旗王爷和福晋与军阀勾结,逮捕了色仁尼玛、赵舍旺、僧格嘎如布和嘎达梅林,关押在达尔罕王府监狱。11月13日,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与一些壮士,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出狱后,嘎达梅林联络反垦斗争的农牧民,毅然率众起义。反垦暴动得到了全旗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支持和拥护。1930年秋,起义队伍发展到1200多人。经过数次征战,打击了垦务官吏和王公势力。达尔罕王请求东三省军阀部队前来围剿。后又调来驻开鲁的十七旅李守信团、洮南的张大麻子部、辽宁的张海鹏部及通辽驻军和旗卫队4000余人对起义军围追堵截。历经大小20余次战斗,起义军骨干大部分阵亡。到1931年初,起义军只剩200余人。在吐列毛都突围后,嘎达梅林的部下仅剩80多人,弹尽粮绝,处境十分艰难。
嘎达派人给鲁北高县长下通牒,令他在两天之内送来一万发子弹,不然就进驻鲁北。高县长表面应承,却暗地向围剿部队通风报信。围剿部队在毛都花庙设下埋伏,使起义军受到夹击。经过殊死战斗,嘎达部只有30余人突出重围。1931年4月9日,嘎达率仅存的人马越过阿鲁茫哈,到舍伯吐附近的新开河北岸洪格尔敖包渡口,准备渡河南去。此时正值冰雪融化,冰排顺流翻滚,后边又被重兵追击。嘎达命令部下强行渡河,并由他和巴布、斯楞格掩护。在渡河时,义军战士们有的被冰排撞倒在水中,有的中弹身亡。登上南岸的仅有20余人。嘎达在巴布、斯楞格的掩护下渡河,边打边退,不幸中弹牺牲。
起义失败了,但嘎达梅林和他的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人民利益的英雄事迹,一直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传颂至今。
人们在歌中唱道: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西拉木伦河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嘎达梅林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蒙古族。《嘎达梅林》是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资料唱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在蒙古东部哲里木盟一位蒙古英雄嘎达梅林,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斗争故事。介绍著名的《嘎达梅林》最初是以长篇叙事诗和民歌的形式在草原上传唱的,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之后,音乐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交响诗和大提琴协奏曲等多种演奏方式(还有一部同名电影)。我所介绍的是自己很喜欢的马头琴演奏。开始的《嘎达梅林》是以一阵急促沙哑的马头琴开场的,音乐营造的落日余晖中,马头琴如泣如诉的泛音更像是天空的呜咽,大地的长鸣。
嘎达梅林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歌曲。在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流传着一首长达五、六十段的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嘎达”是一个英雄的名字,“梅林”是他的官名,《嘎达梅林》吟唱的就是这位英雄率领人民武装起义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29年,故事并不久远,但它的影响却非常深远。在一唱三叹的吟咏中,“嘎达梅林”成为了蒙古人民的精神英雄。简介自从作曲家孟波将长歌整理成四段歌词后,全中国都知道了这位起义英雄“嘎达梅林”。辛沪光、王强、马友道等作曲家还运用这一主题创作出了交响诗、大提琴协奏曲、长号协奏曲等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嘎达梅林》不仅故事感人,旋律也非常动人,这是它以音乐的形式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蒙古族民歌大致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在放牧时演唱;短调民歌往往带有舞蹈性。《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民歌。
嘎达梅林歌词
嘎达梅林歌词如下:歌手:腾格尔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天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是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哟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是为了寻求太阳的温暖哟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幸福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天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是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哟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是为了寻求太阳的温暖哟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幸福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嘎达梅林歌词曲 嘎达梅林歌词是什么
1、《嘎达梅林》歌词如下:
天上的大雁从北往南飞
是为了寻找太阳的温暖
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2、《嘎达梅林》是一首很古老的蒙古族民歌,由蒙古族作曲家三宝担纲创作,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这首歌也是导演冯小宁执导的电影《嘎达梅林》的同名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