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有哪些?
分析如下: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大结构上看是标准的「奏鸣曲式」,即遵循「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结构谱写,没毛病。呈示部阐述所有动机和主题;展开部将这些主题充分变型、分解和重构,让各个重要音乐素材深入人心。再现部将展开部重现并升华。这都是老生常谈了。该乐章会让人困惑的地方在于,不同于传统奏鸣曲式,贝多芬在呈示部里加入了若干「过渡主题」,展开部加入了呈示部中没有的新主题,再现部末尾也增加了一段展开性质很强的段落。之所以说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是他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在遵循传统作曲方式的同时做了很多‘演化’,比如主导动机的运用,比如扩充了的呈示部,比如庞大的展开部。这些变化并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而是为更加丰富、细腻、戏剧化的乐思而服务的。从结果上来看效果确实非常好,不但摆脱了一二交响乐中海顿、莫扎特的影子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作品的英雄性和乐观主义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至于长久以来这部作品几乎是‘英雄性’的代名词,未有能出其右者。其中奥妙,还需各位乐迷反复品味方能体会。值得注意的地方:呈示部的两个过渡主题并非传统,这扩充了呈示部的长度,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旋律素材和乐思。总谱上的呈示部是有重复记号的,但有些指挥会选择不重复演奏。视频里伯恩斯坦选择了重复,于是就有了过渡主题2和展开部中间的那次重复。展开部里插入了新主题,这样的做法也并非传统。按传统,展开部进行到09:46的最高潮时,差不多就可以准备进入再现部了,然而新主题的引入致使整个展开部的长度大大增加了,几乎延长了一倍。不出意外的,再现部也再现了展开部出现的新主题。然而从过渡主题2结束,一直到尾声前,其实是一段展开性质非常强的段落,且出现了一段全新的颇具田园风的音乐素材。简言之,贝多芬在再现部末尾部分又加了个小型展开部作为和尾声的连接,极大扩充了篇幅。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和感觉是什么?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为慢板的传统。这一乐章的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的特征,但其中还带有不安的情绪。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并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创作背景:d小调第九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该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贝多芬的音乐成长道路异常艰苦,但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岁就公开举行演奏会,十岁开始作曲。他的第一位老师聂费对他的帮助极大,聂费拓展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并教会了他许多音乐技能,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1792年,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了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与创作技能,他先后拜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利埃里等名师学习,他努力学习他们的音乐创作技艺与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此同时,他还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和哲学书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