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碗碗腔

时间:2024-09-10 03:06:53 编辑:莆仙君

孝义碗碗腔的艺术特点

孝义是山西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县,被誉为“戏剧之乡”,素来流传“无孝不成戏”、“无孝不成班”等民间佳话。在孝义戏曲中,碗碗腔是流传最广泛的剧种之一。孝义碗碗腔由流行于孝义民间的一种皮影说唱艺术逐渐衍变而成,因有一种状“碗碗”的银铃伴奏,故名碗碗腔;又因其过去是以皮影形式在夜间演出,以纱窗借光显影,所以群众又称它为“月调”、“影调”、“纱窗腔”。

孝义碗碗腔的艺术特点,在于唱腔上的真假声混用。假声唱法分两种:一种是“二音子”;另一种是“尖音子”,“尖音子”是在“二音子”基础之上再翻高形成。 演唱时,小生、小旦、青衣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形成真假声结合使用的特点。老生、须生、老旦、小丑全用真声;花脸多用喉音和脑后音。演出中并有重唱、齐唱、伴唱等形式。其优秀剧目有《柳树坪》、《三上桃峰》、《风流父子》、《风流姐妹》、《风流婆媳》、《酸枣坡》等,为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激励民族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碗碗腔是孝义戏曲中流行最广的剧种,唱腔和谐硬朗、婉转缠绵、韵味优美,在汾平介孝一带深受群众喜爱,与皮影、木偶并称孝义“文化三绝”。如今,它不仅是孝义地方闻名的民间戏曲,而是被我国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陕北碗碗腔有什么特点?

陕北碗碗腔源出于陕西东府碗碗腔,曲调委婉动听,幽雅缠绵,唱腔优美,并富有健康、欢快、轻柔、活泼等特点。男女演员在演唱上没有同腔同调的矛盾,因而非常和谐入耳。陕北碗碗腔的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大起板、铃子、倒板、还阳板多种。而且,丝弦曲牌和各种锣鼓点能够灵活使用,音乐变化无穷,并能表现出各种强不同的气氛。由于陕北与山西近邻,因此,碗碗腔的发展受到晋剧的影响,并吸收了陕西省道情、眉户的音乐韵律。特别是滚白、介板打击乐的运用,很有晋剧的韵味,但仍不失其浓厚的陕北地方色彩。陕北碗碗腔的著名艺人除了郝永发外,其他比较有名的还有杨宏佑、冯光临、田增厚、靳文华、胡彦华等。它的班社组织简单,演出方便,一般7至9人组成,有“紧七慢八九消停”的说法,就是说,7个人协调演出有点儿紧张,8个人协调演出就很松快,9个人协调演出就太轻松了。陕北碗碗腔的伴奏乐器文场有大胡、二弦、月琴、三弦、唢呐。打击乐器有碗碗、马锣、中锣、小锣、板鼓、铙钹、小铰等乐器。陕北碗碗腔剧目丰富,除反映男女爱情、忠奸斗争的内容外,大多数是《西游记》等连台本戏。它常演的传统剧目有《桃山洞》、《草桥关》、《包文正观星》、《火焰山》、《无底洞》、《琵琶洞》、《收红孩》、《隔门贤》、《铡美案》、《打金枝》、《张三姐下凡》等。

孝义碗碗腔的艺术特

■艺术特色

唱腔特殊。碗碗腔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唱句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偶尔也有五字句、八字句和十二字句的出现。唱起来腔随字走,四声严明。碗碗腔素有“以声传情,以唱制胜”的传统。其原因除了婉转动听和别具一格的唱腔旋律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真假声混合通用,二是“4”和“7”的特殊唱法。碗碗腔的假声唱法,分“尖音子”和“二音子”两种。“二音子”是一种翻高八度的假声拖腔,有时按韵行腔,有时变韵行腔,全部旋律用衬字“咦”来唱出。“尖音子”是比“二音子”更尖更细的假声。是把唱句尾音或“二音子”的尾音翻高八度后,按韵唱出的一种短尾腔。“4”和“7”两音,是在表现悲痛伤感情绪时经常出现的两个音,演唱时,“4”音略高但不及“#4”,“7”音略低而不及“b7”,这种音和主奏乐器(月琴、胡胡)的揉、滑效果极其和谐。

碗碗腔的唱腔没有行当之分,只有男女之别。表现人物感情,塑造人物个性,主要靠演唱者不同的唱法。这种腔既宜演现代戏,又宜演传统戏,只是在表现慷慨激昂的火爆戏上,有一定局限性。

主要乐器。伴奏乐器分为打击乐和弦乐。打击乐器除全部吸收晋剧外,还有碗碗和节子两样是体现自己特色的特殊乐器。

碗碗也叫“盅盅”,用响铜做成,用细铁棒敲击,音色和碰铃相似,一般是一拍击一下。

节子是连接在一起的两块檀木木板(长15厘米,宽4厘米,厚2厘米),打法灵活,没有严格的规范。主要是配合碗碗掌握唱腔速度,渲染唱腔气氛的。

碗碗腔弦乐的主奏乐器是胡胡、月琴、二弦。

胡胡是主奏乐器中的中音乐器,琴杆比晋剧的稍短,琴箱稍大,演奏时,戴指帽,多用揉、滑、压三种按弦方法。

月琴是主奏乐器中的低音乐器。这种月琴,琴箱呈六角形,木板特厚,音脖长而无品,音准很难掌握,是碗碗腔特有的一种别具风格的特色乐器。

二弦是主奏乐器中的高音乐器。它比晋剧的“二股子”琴杆长,琴筒粗,发音和小狗叫声相似,对胡胡、月琴进行润色性的衬托。

自孝义碗碗腔搬上舞台后,又增加了扬琴、笛子、大提琴等乐器,除碗碗和节子仍由一人打击外,其余乐器都是人手一件,各司其职 (皮影演出时,乐队四人,兼操打击乐、弦乐十件)。演出时,由胡胡领奏,鼓板掌握整个伴奏过程中的节奏、速度以及气氛变化。

伴奏形式。碗碗腔在皮影时代,素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称,一个班只需七八个人。文武场仅有四个人。打鼓板的兼打小锣,唱腔起板后转弹月琴。拉胡胡的兼吹唢呐,拉二弦的兼拍铰子。其余武场乐器全由一人进行操作。此人右手击碗碗,左手打节子,若需配马锣、铙钹时,就停下碗碗和节子,一手去拍铙钹,一手用节子去击马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