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电子书

时间:2024-09-09 23:54:47 编辑:莆仙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课本目录

   八年级 语文教材无论是从版面设计、框架结构和编排方式,还是从选文体裁、时代特色等都把握得非常到位。那么教材目录写了什么内容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的课本目录,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目录
  第一单元

  1 藤野先生 (鲁迅)

  2 我的母亲 (胡适)

  3*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4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5* 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

  第二单元

  6 雪 (鲁迅)

  7* 雷电颂 (郭沫若)

  8* 短文两篇 (巴金)

  日 (巴金)

  月 (巴金)

  9 海燕 (马克西姆·高尔基)

  10* 组歌(节选) (纪伯伦)

  浪之歌 (纪伯伦)

  雨之歌 (纪伯伦)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第三单元

  11 敬畏自然 (严春友)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刚)

  13* 旅鼠之谜 (位梦华)

  14*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15 喂——出来 (星新一)

  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科海泛舟

  第四单元

  16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17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18 吆喝 (萧乾)

  19* 春酒 (琦君)

  20* 俗世奇人 (冯骥才)

  泥人张 (冯骥才)

  好嘴杨巴 (冯骥才)

  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

  第五单元

  21 与朱元思书 (吴均)

  22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23* 马说 (韩愈)

  24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25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赤壁 (杜牧)

  过零丁洋 (文天祥)

  水调歌头 (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六单元

  26 小石潭记 (柳宗元)

  27 岳阳楼记 (范仲淹)

  28 醉翁亭记 (欧阳修)

  29* 满井游记 (袁宏道)

  30 诗五首

  饮酒 (陶渊明)

  行路难 (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赠从弟 (刘桢)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3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4 终南别业 (王维)

  5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6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7 无题 (李商隐)

  8 相见欢 (李煜)

  9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0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范仲淹)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 (儒勒·凡尔纳)

  《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罗曼·罗兰)

  附录

  欣赏唐人狂草

   短语 结构类型表

   句子 成分简表

  标点符号用法

  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相关知识积累

  带*是略读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送东阳马生序》重点知识
  (明朝:宋濂)(阅读课)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欢, 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执经叩问:求教。叩,问。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 教育 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 事迹 。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3、重点段翻译。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赠从弟
  朝代:魏晋

  作者:刘桢

  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

  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刘桢(?--217),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书有哪些?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书有如下:一、《离骚》二、《蜀道难》三、《锦瑟》四、《琵琶行》五、《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六、《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七、《卖炭翁》八、《孟子鱼我所欲也》九、《小石潭记》十、《陋室铭》十一、《饮酒》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十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十四、《过零丁洋》十五、《庄子·逍遥游》十六、《阿房宫赋》十七、《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八、《湘夫人》十九、《声声慢》

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内容,欣赏作品朴素平实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朱德母亲的优秀品质,深入领悟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培养学生的亲情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选材精当、典型、合理的谋篇布局,语言朴实于平时中见深刻的特色。   三、教学时数:   一学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事例导入调动情感   1、看幻灯片讲故事: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一个姑娘,想要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就挖出自己的心教给儿子,年轻人高兴的捧着母亲的心去见自己的情人。可是,路上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母亲的心连忙问:“孩子你摔疼了吗?”这,就是母亲心。天下母亲各有各的不同,但有一点:心是相同的!我们何以为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作者是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作者是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的?   2、学生交流课一下,搜集有关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的材料。(幻灯片:作者像)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幻灯片显示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2、听录音配乐范读。思考:作者着重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3、快速浏览获取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默读或跳读,用笔标出关键词语。   4、交流收获。交流句式:“初读课文,我读出了一位的母亲,她表现在”。小组内先交流,各小组再派代表归纳总结,运用概括中心句的方式。各代表概括一件事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例如:我读出了一位善良的母亲,她表现在家庭贫困还救济穷人。   (三)因势利导理篇章结构   作者对这位平凡而有伟大的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文章没有用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的。那么回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1、质疑: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的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2、学生思考、讨论、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朱德同志得到他母亲去世的消息痛定之后,母亲一生的重要事迹和优良的品德以及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就一幕一幕的映现在作者的脑海里。   课件显示事件列表。   小结: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四)赏读课文感悟升华   1、提问: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那些丰富的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   2、教师肯定同学们的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3、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4、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与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有何作用?   明确:①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②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这位伟大母亲逝世后,当时延安各界为她举行公祭。   党中央挽联:八路公助,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同志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朱德同志如何报答母亲深恩的呢?请一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然后讨论、交流,作为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作者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那些启示?   启示: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6、总结文章中心   7、小结: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我们应该像母亲爱我们一样去爱她们。谈一下自己如何回报母爱?   (五)拓展延伸培养亲情   自选题:   1、收集关于母亲的名言、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2、亲自实践:感受母爱,回报母爱。   A: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   B:亲手为母亲做一个礼物。   C:为母亲做一次家务,体会母亲的辛劳。   D:为母亲洗一次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   3、在《白发亲娘》的音乐中结束本堂课。    《回忆我的母亲》赏析   《回忆我的母亲》开门见山,用简洁明朗的开头给全篇定下了自然清新的基调: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质朴无华的语言,既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缘起,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的枢纽。   这个简洁明朗的开头,形成了一种质朴洗练的风格。文章思路畅达,线索清楚。先由家史写起,依次介绍了钟太夫人多方面的事迹:“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及支持慰勉作者献身革命事业等等。全文用口语写成,没有那些令人头晕目眩的形容词,是无产阶级优良文风的体现。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出了母亲一生的经历,同时又兼顾了体现母亲崇高品德的几个方面。这么一来,恰当而又自然地突出了这位革命母亲的最大特点:热爱劳动,支持革命。读后给人留下了经久不忘的印象。 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学习生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设想   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激发起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每天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老师曾要求同学们仔细的打量,看看自己的父母,是不是这样做了呢?现在老师就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老师小结并请同学们记住关于母爱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2、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比较有名的就是《游子吟》,著名学者胡适也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胡适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   文绉绉穈先生掷铜钱庶祖母翳病舔去侮辱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   三、了解作者:(结合注释学习)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四、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文章,学生思考问题:文章写了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二合作探究   师: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这是几件什么样的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速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读文后,生分组讨论交流,推举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共写了以下几件事: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   (3)我说轻薄话,手重重责罚──严格。   (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此处要进行一个分类,可以把这课文的主体部分内容分成三层:严格教育儿子;对后子女的宽容忍让;受辱后的刚气。   2.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三质疑、解疑(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而母亲给我人生的教训,前三段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五、品味语言   师: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生速读文章,明确本文语言质朴、真切,讲究分寸的特点)   例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母亲爱子之深,平时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几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种美德,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品格。   师:文章的选材具有怎样的特点?(生讨论后明确:选取生活中平凡的小事)   六、总结   七、作业:完成《综合能力训练》本课练习,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如果有时间,可以在课上完成。 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案3    一、文本内容   本文是高中语文《现代语文选读》第二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他是作家胡适的一篇感怀亲情的叙事散文。作家在文中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用朴实的语言叙说了母亲的生活琐事,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抒情,但是读来却能感到作者的深情。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失去丈夫的妇女,她对儿子的爱,也许显得有些苛刻;但是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天性和直觉。而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   (一)教学目标   1、体验文中真情,品味作者写作的意图。   2、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能对作者的感情有所感悟,使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   (二)确立目标的依据   1、本文虽然是重点课文,但是语言通俗易懂,感情深沉而浓厚。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意图,通过联系自身,体验人物的情感经历,即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与社会接轨,进而品味亲情。这是语文人文性的基本要求。   2、文章主题和思想一目了然,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自觉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有所体会、感悟浓厚的至爱亲情。通过对具体细微内容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产生一个至爱亲情的空间;鼓励学生交流个人的情感故事和感悟,通过课外迁移阅读,将其对亲情的理解升华到更高层次,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   这是一篇重点课文,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变成自主、交流和发现的乐园。因此在首先用歌曲、诗歌导入亲情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们自主阅读,使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再与学生一起寻找课文的具体事件,共同讨论,挖掘文章内涵、体会散文特点;接下来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及社会生活实际,讲述自身所历所感的亲情故事,理解亲情对人的精神滋养作用。最后联系阅读资料并在音乐中感悟亲情,使思想得以净化、灵魂得以升华。   (二)教学课时:三课时。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与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策略: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的音乐及片断,倒入课文主题,用古诗《游子吟》引出新课。   (二)解读文本,共同研究   策略: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文中叙述的亲情事件,揣摩母亲与儿子之间的至爱亲情。让学生找出亲情事件并抒发自己的见解——先与同桌交流,然后在班内进行讲述,让其他同学点评、补充,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达到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体验感悟,链接生活   策略:通过老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课文和自身生活体验紧密联系,体现语文学习的感染力。   问题:   1、作家叙述的是日常琐事,为什么却有无限的感人力量?   2、天下写母亲的文字何其多也,但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什么常常被不同选本的编者所看重呢?它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呢?   (四)阅读迁移,提升自我   策略: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纯美的心灵空间,让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丰富亲情的含义,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完美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出示阅读材料《背影》,边看边听老师朗诵,然后交流内心体会。提问: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当你面对父母那近乎“苛刻”的关怀,将如何面对?又将如何报答父母的亲情,现在如何做?将来呢?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随笔。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在歌曲中结束这一课。这样就将语文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歌声中以发人深思的问题结束本课教学,让学生思考回味。 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教学挂图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 学 流 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1、学生注音。   2、学生查词典注释。   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初步感知课文。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解、思考母爱及深远意义。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   3.从文中获得有益的人生体验和启迪。   4、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味探究法 ,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   五四运动前后曾任《新青年》杂志编辑,为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也是最早尝试白话新诗的创作者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著有《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胡适论学近著》、《白话文学史》(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等。   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选自《胡适自传》。   三、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   文绉绉( zhōu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穈( mén)   庶( mén)祖母:旧时称祖父的妾 翳( yì):旧时称祖父的妾   2、理清脉络   (一)“我”的童年 1-4 铺垫引入   (二)“我”的母亲 5-13 主体叙述   四、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切入对课文主体的学习。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提问:哪个词语最能反映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感谢)   作者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赏析探究   1、在第一部分找出一个能概括“我”性格特点的词语。说说形成这一性格特点的原因。   文绉绉—— 身体弱 母亲管束 乡人认同   2、文章叙述了“我”童年时代的哪些事件?作者感到惋惜的事有哪些?   (1)童年学习和游戏:喜欢看书爱学习 最活泼的游戏   (2)失去了两次机会:不能学音乐 不能学画画   3、前3段及第4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童年生活,除了看书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撼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前3段为下文写母亲作铺垫,而且与结尾相呼应。   第4段自然过渡,引入对母亲的回忆。   4、4-7自然段哪些句子概括母亲的品行?在文中划出。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是我的   严师,我的 “慈母。”   5、 文中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来表现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1) 每天要“我”反省错误   (2) 督促“我”勤奋学习   (3) 惩罚“我”说轻薄话的行为   (4) 为“我”舔病眼   6、 概括这些文段的内容?   写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与慈爱。   五、体会情感   文章字里行间都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爱戴和感激之情,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 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例:“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从这些极为平实的叙述语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六、课堂小活动   (本文段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她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日夜操劳,作出了无尽的奉献。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下面,请大家仿照本段落的写法,讲讲发生在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并谈谈你的感悟。)   七、作业:完成一课一练。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下面是我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设想   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通过质疑解疑解决文中“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等难点问题。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母亲,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2.师: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课件展示重点字词)   文绉绉 穈先生 掷铜钱 庶祖母 翳病 舔去 侮辱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文绉绉”“侮辱”造句。   三、了解作者(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   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四、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师生合作朗读文章(播放歌曲《母亲》),生思考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件展示母子亲情的画面并出示问题)   师生读文后,生回答明确: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二合作探究   师: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这是几件什么样的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速度文章回答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读文后,生分组讨论交流,推举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共写了以下几件事: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手重重责罚──教之严。   (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2.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三质疑、解疑(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师根据生提问情况适当补充,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生结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五、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母亲教育儿子是非常严格的,你是怎样看待母亲的教育方法的?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回忆一下,与同学们交流。   生思考后,互相交流。   六、总结   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热爱我们的'母亲吧!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播放歌曲《懂你》)   七、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饱含感情,讲究分寸的语言。   2.理解母亲,体会真挚的母爱,完成本单元写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   2.写作   教学设想   《我的母亲》一文语言质朴感人,讲究分寸,学习本文应让学生把握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另外,根据学生写作文没有真情实感,不会捕捉素材这一点,让学生体会本文的选材特点,从而知道写文章贵在流露真情,贵在选取生活中的感人事件。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事件,唤起他们对母亲的理解与热爱之情,完成本单元写作实践。   课前准备   1.划出文中饱含感情的语句并体会。   2.搜集、查询歌颂母亲(包括动物世界)的诗歌、名言、故事、文章、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师揭示主题   同学们,胡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做无尽的奉献。如今,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她们也踏上了社会的舞台,她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还要工作,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堂课我们就为母亲献上一首心中的歌。   师板书:   我的母亲   ──献给母亲的歌   二、教学过程   一自主合作探究   师: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生速读文章,找出语句独立分析或结组讨论,明确本文语言质朴、真切,讲究分寸的特点)   例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母亲爱子之深,平时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几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种美德,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品格。   师:文章的选材具有怎样的特点?(生讨论后明确:选取生活中平凡的小事)   二写作链接   1.师:《我的母亲》一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给我们的关心是最多的,你和母亲之间有哪些令你难忘的亲情故事呢?请说一说。(生思考后,互相交流)   2.在学生回忆亲情故事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几个问题:   (1)你过生日吗?你的母亲过生日吗?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   (2)你知道母亲的心愿吗?你做过令母亲欣慰的事吗?   (3)你知道母亲喜欢什么吗?   (4)你给母亲使过脸色、顶过嘴吗?   以上问题会让不理解、不体贴父母的学生感到惭愧,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表达一下他们对母亲的感谢之情。   3.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班内选出一名主持人)   (1)主持人开场白。   (2)生展示歌颂母亲的歌曲、诗歌、文章、故事、名言等。   4.学生写作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笔记录下我们和母亲在一起的感人瞬间。可以为母亲做传记;也可以给母亲写一封信;还可以写关于母亲的任何文章。   三、总结   同学们,每一天我们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每一刻母亲的心都牵挂着我们,让我们由衷地热爱母亲,感谢母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