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在衣带诏事件中维护了刘备,可惜曹操没察觉
荀彧是曹操的部下,更是大汉少有的忠良。他一生辛劳辅佐曹操,就是为了曹操能有一天统一全国,恢复大汉的荣耀。可是后来却发现,以前那个处处为了大汉考虑的曹孟德,已经在权势、利益上越走越远,早已忘记了自己的本心。于是在他想进位魏公的时候,遭遇了荀彧强烈的反对,从此俩人关系破裂,不久荀彧服毒。经过此事之后,曹操这才突然擦亮了眼睛——原来自己一向信赖的荀文若,其实是大汉的死忠,自己从前居然没有发现!事实上,早在衣带诏事件中,荀彧已经表现出心向汉室的态度,只不过这件事也许只有史官知道,曹操一生都没察觉。 公元196年,刘备被吕布击败,无奈投降了曹操,在曹操帐下做了三年小弟。这三年里,刘备还受命去小沛驻守,和吕布对峙,只是不久就被吕布军队击败,回到了许昌住着。在空闲里,献帝在厕所召见了刘备,哭诉一番后让他想办法救自己。后来刘备又见到衣带诏,觉得很有必要弄一支军队,将献帝救出许昌。 后来袁术势力倒台,想去投奔袁绍,此人手里有传国玉玺,所以曹操就派刘备去拦击,同往的还有曹操的心腹大将朱灵。俩人一起统兵去追击袁术,不料半道上刘备突然对朱灵下黑手,他把此人斩杀之后,带着这支队伍就去了徐州,然后强行占据了这里,想以此为跳板,一旦曹操和袁绍开战,自己就伺机出征,攻打许都,以自己的谋略和两个兄弟的勇猛,似乎成就大事就在这一刻。 其实当时曹操派刘备走后,手下的谋士不久就听说此事,都赶紧跑去劝他:刘备可是一头猛虎,要让他跑了,以后恐怕会给你带来麻烦,赶紧派人追杀他!曹操此时也后悔了,毕竟自己不久之前,才刚刚说过天下英雄只有自己和刘备。不过他派人追出去的时候已经晚了,甚至都没来得及通知朱灵。 但是他在忙这些事情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件事情:跑来劝自己杀刘备的谋士有许多,唯独不见荀彧!荀彧哪去了?当然就在许昌,那刘备走的这件事他不知道吗?连程昱、郭嘉都知道了,他这个尚书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为什么不说?刘备是英雄,大家都知道,他当然也知道,如果他忠于曹操,不忠于大汉,那肯定也会早就过来劝阻。但是几乎所有的谋士都来了,他却不说话,这就充分说明了,在荀彧的心中,其实是希望刘备逃出去的。 此时的荀彧,纵然不知道衣带诏事件,但是也知道刘备的忠义,知道刘备皇叔的身份,作为总领曹操后方的人物,宫中的一举一动他都知晓,甚至比曹操都知道得多,那刘备和献帝秘密会面,他也很有可能知道,聪明的他不难推测出刘备反出去后要做什么。所以他不说,就是为了维护刘备,虽然此举暴露了他心向大汉,但是曹操却没有察觉,于是荀彧得以安然度过很多年。 更多的历史资讯供您赏阅,请关注我!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评论、分享一下吧!如果你也是一个历史爱好者,那就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吧!
《三国演义》董承衣带密诏内容是什么?
董承赶忙辞别曹操回家。夜晚,董承独自坐在书院中,将袍仔细反复看了,里面什么都没有。董承心中暗自奇怪。“天子赐我袍带,命我细观,必非无意;但又为何不见甚踪迹!”随后再次取来玉带检看,灯火下只见白玉玲珑,碾成小龙穿花,背用紫锦为衬,缝缀端整,亦是什么也没有,董承心疑,放于桌上,反复寻之。良久,董承感到疲倦。正欲伏几而寝,忽然灯花落于带上,烧着背衬。董承惊拭之,已烧破一处,微露素绢,隐见血迹。董承急忙取刀拆开视之,乃天子手书血字密诏也!
【“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诏。”】
董承看完血诏,涕泪交流,一夜寝不能寐。晨起,复至书院中,将诏再三观看,无计可施。乃放诏于几上,沈思灭操之计。
为何“衣带诏案”没有引起曹操和“汉臣”荀彧的决裂?
荀彧是豫州颍川世家大族的代表,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最初投奔关东集团的“盟主”袁绍,后来发现“四世三公”的袁绍不能成就大业,也就初平二年(191年)投奔了东郡太守曹操。当时的曹操隶属于兖州刺史刘岱,刘岱则与荆州刺史刘表、冀州牧袁绍一起结成“三头同盟”,对抗淮南袁术、幽州公孙瓒、徐州陶谦的另一个“三头同盟”。此时刘备还是公孙瓒的马仔,孙坚还是袁术的马仔,谁能料到几十年后刘备、曹操父子、孙坚父子能够“三分天下”?曹操早期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只能是与袁术、吕布并列的军事集团,甚至不如树大根深的刘表、刘璋等人,更遑论袁绍、公孙瓒这样的跨州连郡的“超级集团”。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荀彧等人鼓动下迎驾天子,这才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此时曹操集团形成两个“联盟”,一个是汉献帝与曹操的联盟,进入“君臣蜜月”;另一个是曹操与颍川集团的联盟,也是“其乐融融”。曹操早期“五大谋士”中,荀彧、荀攸、郭嘉都是颍川集团,甚至荀彧的女婿陈群也是颍川集团,这说明曹操虽然出身不如袁绍,其实也是依靠世家大族获得发展。一些人被陈寅恪蛊惑,认为曹操代表阉竖集团,或者说曹操代表寒门集团,其实曹操阵营的世家大族从来都不少,特别是颍川集团的荀彧叔侄、钟繇父子、陈群父子,后来的河内司马家族、弘农杨彪家族也成为了曹操集团的“顶梁柱”。建安初年,无论是汉献帝刘协与曹操,还是曹操与颍川集团,都处于“蜜月期”,这就有了曹操短短几年内消灭吕布、袁术,收降张绣,“统战”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已经实际控制了兖州、徐州、豫州,安抚了关中。曹操虽然处于“四战之地”,但还没有出现被“围殴”的局面,毕竟汉献帝还是天下共主,即使是袁绍接到曹操以汉献帝名下斥责的诏书也不得不上述辩解。建安五年(200年)初,董承在汉献帝授意下联合刘备等人试图刺杀曹操的“衣带诏案”发,曹操与汉献帝“蜜月期”戛然而止。曹操明知道“衣带诏案”的主使者是汉献帝,但他也不能公然与汉献帝撕破脸,更不会象《军师联盟》中于和伟饰演的曹操那样“低能”。曹操把罪责推给董承,认为董承妇女试图谋害重臣,让董承当了“背锅侠”。汉献帝当然不愿意被“拖下水”,也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听任曹操把董承当成“背锅侠”。很奇怪的是荀彧此时竟然没有站在汉献帝一边,更没有帮董承一把,而是对整个事件保持沉默,完全认可曹操对董承集团的“血洗”。此后官渡之战中,荀彧更是发挥了身兼萧何、张良的职责,不仅向前线输送军粮保持曹操继续作战的物质力量,而且向对此鼓励曹操坚持到底不可撤军,还用刘邦在荥阳、成皋再困难都坚持到底最终取得胜利来帮曹操打气。“衣带诏案”并没有让荀彧认为曹操有异心,荀彧依旧认为汉室复兴必须通过曹操来完成。其实抛开虚假的君臣大义,毫无疑问“衣带诏案”其实是汉献帝对不起曹操,而不是曹操对不起汉献帝。汉献帝脱离董卓、王允、李傕控制后,从长安出逃洛阳路上一年间竟然没有任何诸侯伸出援手,坐视汉献帝君臣蒙难,甚至尚书郎以下官员都要去自己采集食物,诸多人死于非命。如果曹操不去救援汉献帝,汉献帝大概率事件会在洛阳饿死。曹操救援汉献帝时,东汉朝廷没有一兵一卒没有一郡一县,可以说汉献帝除了天子名分没有任何势力。曹操与汉献帝“合作”,这才开启了汉室复兴计划。董承对东汉朝廷其实毫无贡献,除了把女儿嫁给汉献帝,没有任何实际功劳,却是车骑将军,未在大将军袁绍之下,在行车骑将军曹操之上。董承此时不是劝说汉献帝善待曹操,而是在官渡之战即将爆发的前夕突然策划谋杀曹操,这不是将整个朝廷复兴大计打乱?董承看起来是忠于汉献帝,其实是谋害东汉朝廷。曹操一死,则东汉朝廷群龙无首,袁绍消灭曹操集团劫持汉献帝易如反掌。在“复兴汉室”的旗帜下,汉臣荀彧选择支持曹操反对董承,也支持曹操反对袁绍。要知道袁绍当初试图另立刘虞为皇帝,这是公然制造分裂。不过,等到曹操消灭了袁绍集团,从中原四州之地发展到北方八州之地,曹操就走上了“废汉自立”的道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废除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确立的“三公制度”,专门为自己恢复了丞相制度,从此荀彧不再为曹操出谋划策。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曹操身边不再有荀彧叔侄,他只能带着官渡之战前夕投奔自己的贾诩与早年投奔自己程昱,来组织这场“南北会战”。赤壁之战在荀彧等汉臣“非暴力不合作”下战败,曹操也从当初“忠君爱国”的典范,变成孙权、周瑜等人口中“托名汉相,其实汉贼”。荀彧此时开始与曹操决裂,但曹操羽翼已丰,复兴汉室大计也就只能留下遗憾。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在董昭等人鼓动下要自封为国公,被荀彧阻止,但荀彧也付出了生命代价,第二年曹操正式封为魏公。值得一提的是荀彧虽死,他的家族却逐渐发展壮大,最终选择司马懿家族作为辅佐对象,荀彧第六子荀顗称为西晋代魏的主要角色,位至太尉,封临淮公。司马炎称帝前夕,还把荀彧追封为太尉。曹操与荀彧决裂的代价,竟然是一个王朝的覆灭。
衣带诏除曹操是怎么回事?
马腾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回,许田打围之后,汉献帝回到宫中,哭着对皇后表示,曹操用献帝弓箭射中猎物,三军高呼万岁,曹操竟然站到献帝身前接受祝贺。本来献帝历尽磨难,来到许都以为曹操是真心对待自己,没想到依然是把自己当成傀儡。献帝提出:“(曹操)早晚必有异谋,吾夫妇不知死所也!”于是皇后说,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人可以解救国难吗?伏皇后的哥哥站出来,推荐车骑将军董承可以担当重任。董承的妹妹是汉献帝的贵妃,董承和献帝是一条绳子上的蚱蜢,应该会出力吧。于是献帝写了衣带诏给董承,希望董承邀请一些有志之士,共同进行诛杀曹操的行动。 董承邀请了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王子服邀请了将军吴子兰,之后西凉马腾主动求见,马腾又推荐刘备,一共是七人参与密谋。应该说这七人当中,王子服、吴硕是汉末名士,而其他五位都是军中要员,在当时,曹操的地位也并不稳固,北有曹操南有袁术、刘表,朝中更有许多忠于汉室的大臣,可是这次锄奸行动,竟然在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就夭折了,除去刘备身在徐州,马腾回到凉州,其他五人都被曹操杀死。一场热热闹闹。大有可为的行动,为何最终惨淡收场呢? 关键原因还是各有打算,人心不齐,尤其是刘备,作为大家寄予厚望的英雄人物,采取了消极怠工,徘徊观望的态度,导致迁延日久,秘密泄露。 先说董承,董承是献帝国舅不假,但董承本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将,李傕、郭汜祸乱长安,一些人打着护送的名义挟持汉献帝来到洛阳,以求得更大的利益,而董承就是诸位将领之一。后来献帝来到洛阳,封董承为辅国将军。当时曹操派曹洪率军来抢夺汉献帝,可是董承率军据守关隘,打退了曹洪,后来董承和另一位将军韩暹不和,就暗通曹操,请曹操率军来到洛阳,打退了韩暹。因此,董承虽然是献帝国舅,也还是在许都得到了车骑将军的高位。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董承并非是一个一心终于汉室的臣子,始终还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王子服是汉末名士,在平常太平日子的时候,经常表现的很有气节。可是,一来,王子服和种辑、吴子兰、吴硕等人在许都不过是三四流流的小人物,并没有足够的力量除去曹操。二来,当吉平毒杀曹操事情败落,开始调查王子服四人的时候,四人还未用刑,却已经魂不附体,坚持说自己不知道有衣带诏的事情。这几位可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剩下就只有马腾和刘备了。 马腾是西凉太守,手中有十来万西凉骑兵,实力强悍。马腾是唯一一个主动表示要参与锄奸的,而在演义中,,马腾也一直作为忠臣的面目出现。可是,最终马腾也没什么作为。一个是董承等人并不相信马腾。当马腾来到董承府上,董承竟然拒绝相见。直到马腾执意要见,董承才勉为其难见了一面。一番交谈后,董承怀疑马腾是曹操派来试探自己的,当然最后大家还是选择了相信马腾,毕竟西凉骑兵军团的加入还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可是马腾是真心锄奸吗?也不是。 马腾在面见董承之后,提出的唯一建议,就是邀请刘备进入这个圈子。其实,当时刘备有什么能力呢?除了大汉皇叔的虚名,一无实权,而无兵马。反而不如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