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胡文阁微博

时间:2024-09-09 23:18:17 编辑:莆仙君

京剧为什么会“过时了”?

主要是因为中青年的观众、听众少了,多数青年观众不情愿买票进剧场。京剧现状:1.作为舞台剧是京剧难以广泛流传的一个原因,往往要到剧院才能融入到他所营造的氛围之中,进而欣赏到他的美。而娱乐方式多样的今天,谁人愿到剧院去欣赏一个“未知”的东西呢。虽然CCTV11的京剧从不间断,但说实话,自己几乎从未驻足,究其原因,大家既未爱上,何来关注呢。2.京剧的魅力之一在于唱腔,同时这也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对于门外人,唱腔“咿咿呀呀”,好不拖沓;对于戏迷,唱腔幽咽婉转,百听不厌。针对这种情形,便产生了京戏,不乏良品,个人比较喜欢的有《梨花颂》、《春江花月夜》等。但有的着实不敢恭维,普通戏迷都很难接受,更别谈取吸引“门外人”了。用流行话讲就是在在消费京剧这个大IP罢了。3.在现代影视作品中融入京剧是一个方向,其关键在于如何完美融合,使两者相得益彰。如《人民的名义》播放后,剧中融入的唱段《智斗》在B站的播放量得到了提升。另一个方向是电视舞台,但是传统的剧场舞台在电视上往往不能展现出他的舞台魅力,因为他和观众不在一个空间,所以传统的舞美在传达过程中会丢失。而这一点现代舞台效果是可以做到的,这并不是要去抛弃传统,其关键目的在于吸引观众。个人觉得胡文阁与于荣光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展现的舞台效果还是不错的。戏曲节目在历届央视春晚中都是雷打不动的,但是近几年呈现效果最好的还是《同光十三绝》。说实话,对于“门外人”来说,戏曲中的武打动作难度再高,也没有现代武打电影来的炫酷,个人认为不适合用来吸引新人。最能吸引新人的还是舞美(包括舞台效果和装束等)和唱腔(相信很多人喜欢京剧始于流水般)。如果能将两者完美结合,那再好不过了。4.现代社会,人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更多的娱乐方式,人们也期望着全方位了解他们接触到的人或事。许多影视演员因为颜值或炒作走红,但也有很多人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性情为大众所喜爱,我想,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距离感更弱。虽然京剧的宣传也比较广,但大多是硬性的宣传,当然也起到了效果,比如,几乎人人知道京剧是我们的国粹,除此之外,恐怕没有更多了。为什么唱着《梨花颂》的小孩在微博能走红,而京剧大师在微博的关注度不高(不包括戏迷群体),个人认为是戏曲离我们的距离太远了。你可以指责京剧改革丢失了传统,但不要忘了,未来终究要交到年轻人的手中,固步自封的都被送进了博物馆,敢于变革、善于变革的才能笑到最后。

王浩的人物简介

王浩,1967年生于江苏省张家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阅万世人,没有看破红尘,视界只有光明。天津大学组织行为学博士,新加坡瑞勃学院MBA,清华大学总裁班、北京大学总裁班特聘讲师;成长型企业管理专家,在驱动力管理、销售行为学、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著有《驱动力管理》、《精益营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经营管理师》职业培训首席讲师、营销师岗位培训(网络课程)主讲老师;是中国大陆为数极少的兼具丰富实战经验、跨专业理论深度,并愿意脚踏实地去调研大量案例,在辅导中力求实效的培训师和咨询专家;曾任天龙汽车贸易公司总经理、北京星辰公司市场总监、翰林汇事业部总经理、智博科技执行总裁;现任北京一网无际管理顾问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营销公社首席专家,同时担任中福集团、武汉理工高科等多家企业的常年顾问 。专注于为成长型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解决五大类问题:通过职业化训练,提升销售团队的竞争力;通过市场策划和商业模式设计,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通过管理层培训,提升各级经理的大局观和领导力;通过团队建设培训,提升凝聚力和工作效能;通过流程优化和制度规范,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京剧为什么会“过时了”?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今,京剧似乎都不是很景气。主要是因为中青年的观众、听众少了,多数青年观众不情愿买票进剧场。京剧被称为“老人的艺术”和“死不了、也好不了的艺术”。一些人感叹,京剧已经过时了。那么,京剧为什么会过时了呢?京剧真的已经过时了么?这十几年来,业内人士多从京剧艺术本身找问题,做改变。希望能让京剧艺术迎合时代的发展,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于是各种形式的新编剧目叠出,声、光、电齐上,加交响乐、拍电视片、改服(装)化(妆)道(具);中国人唱外国的事,外国人唱中国的事;不挂髯口的唱、不画脸谱的唱、不念韵白改道白、放弃程式弱化流派;“探索”、“创新”可谓旌旗招展,令人眼花缭乱。有位著名戏曲评论家这样说:“京剧艺术正在破茧重生,将逐渐告别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束缚,绽放新的光彩和魅力”。
  京剧为什么会“过时了”?我觉得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先说内因。近百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批判和怀疑,从未停止过。清末民初,国家的落后挨打,使人们自然的开始对旧的一切进行重新的审视,从政治体制延伸至文化艺术。作为传统文化在舞台上的集大成者,京剧当然成了“旧”的代表和问责的对象。其实,早在那个时期,京剧就被贴上了政治的标签,因为晚清政府的领导人酷爱京剧,很多艺人都成了经常进宫献艺的“内廷供奉”。所以,反清反帝就迁怒于京剧,京剧就成了某种象征,而当时京剧最为盛名的谭鑫培,他的唱腔就被讽为“亡国之音”和“靡靡之声”了。新文化运动以来,不论左翼还是右派,从鲁迅、陈独秀到胡适等政治、文化名人,都一致地对京剧进行了指责和批评,继谭鑫培之后最为享誉的梅兰芳,也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当时一些喜爱京剧的文人,在文章里就已经开始不约而同的预测,抒发着京剧必将走向灭亡的悲情。一些京剧工作者,就已经开始尝试对京剧进行改革,现在京剧新编戏里的“探索”和“创新”,在那时也屡见不鲜。从剧照上可以看到,梅兰芳在《黛玉葬花》里用了实景,《天女散花》和《洛神》里也融入了大制作布景和科技效果;除谭鑫培、梅兰芳外,谭富英、雪艳琴、言菊朋等名家也纷纷“触电”,把表演从舞台延展到银幕;在《纣王与妲姬》等新编剧目中,演妲姬的男旦干脆在舞台上袒胸露背来诱惑“纣王”,当然更是为诱惑观众和票房,不可谓不前卫了。很多现在新编京剧里的“新”,其实仍不过是早已尝试过而失败了的“旧”。正像《大师们的选择》里讲的那样,真正的艺术家最终还是回归了,而那些应景取巧的仍被淘汰。当然,回归不等于复古,在否定之否定后,京剧还是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但京剧的理论工作,在其舞台实践最鼎盛时,却因为战乱和意识形态的纷扰而未能作一系统和规范的总结,成为“梅兰芳表演体系”的最大缺失。建国以后,京剧艺人社会地位的提高、院团间的合作,使京剧得到了新的发展,除了老观众、老演员以外,也培养了一大批新观众、新演员。但不久,京剧艺术就再次成为新旧思想文化争论的焦点,剧目被大幅缩减(比如,最严重时程砚秋只能上演六个代表剧目)。传统戏再次成为旧文化、旧势力的象征。而到了六十年代中期,传统戏被现代戏取代,进而被“革命样板戏”所取代。京剧受到了思想改造,但也相当程度的保持了其传统的表现手法。这就是有人讲的:“‘革命样板戏’并没有让京剧艺术扭曲,反而拓展了新的题材”的原因。但是,人们当时并不会把“革命样板戏”改造上的成功归结为对传统程式的提炼和运用,而全当是“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文艺政策在京剧艺术实践上伟大成果”。粉碎“四人帮”以后,京剧传统剧目开始解禁,而且越来越多,京剧艺术又有了回春的迹象。可好景并不长,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京剧很快就“过时了”,青年人更着迷于迪斯科、港台歌曲,剧场里呈现一片“白花花”的景象。有人完全归罪于外来娱乐文化的冲击,其实不完全对。试想,六十年代之前的中青年京剧观众,“文革”后都已是花甲上下了。而六十年代后的近二十年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砰击乃至批斗,不可能使这个时期出生的人对传统文化艺术有多少亲切感,更谈不上教育、熏陶了。文化的断层使人们失去了对自身文化和思想的了解和尊重,也失去了对传统艺术的审美能力。这一辈人到“文革”后,正值青年。他们怎么可能走进剧场去聆听古代人物的“依依呀呀”呢?“孔老二”只会“三纲五常”,不懂民主、自由;老子道家就会作缩头乌龟和画符念咒,不讲发展、创新。失去传统底蕴的培养和熏陶,京剧魅力的光芒自然被遮蔽,这是八十年代后期京剧走向低谷的最大原因。换剧话说,不是京剧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京剧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土壤——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它出了问题。民族传统文化成了“老土”和“过时的”,那么它在舞台艺术的集大成者京剧,能不过时么?这不是去掉程式表演和掺进电子乐、交响乐就能解救的了的。把故宫的墙上都刷上立邦漆、贴上大理石,难道人们就会当它是帝国大厦吗?到九十年代末期,京剧的危机有所缓和。一方面,八十年代短暂的复兴,培养了一些青年的演员和观众;另一方面,随着“振兴京剧”和“音配像”及开设戏曲频道的陆续举措,为京剧整理了一些资料、提供了一些环境。但京剧市场的低靡并未改变。新世纪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意识回归,我们终于理性的看待我们千年来的文化遗产,开始重新审视他的价值。但丢失的荒废的,不可能在几天内、几年内重建和寻回。京剧仍不可避免的与时代一同浮躁着,急功近利、舍本求末、迎合铺张,都在“探索”、“创新”的大旗下张牙舞爪,而这些现象在京剧史上也并不稀奇。京剧是需要积淀和功力的,想速成为唯一方法就是对原有规则的重新洗牌,“推陈出新”、“破旧立新”、“变革维新”,又一轮的改造才刚刚开始呢。这次,有些人的创新比“样板戏”更彻底,既用时代意识改造京剧的思想,但摒弃了其传统的表现手法。其实,纯粹的、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而再辉煌的拼凑和杂烩也会被历史遗忘。
  再说外因。这一点已经被大家说得更多了,全球一体化逐渐显露成全球美国化,先进国家的文化似乎必然就是先进的。我们追捧美式的快餐、好莱坞的大片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同样,我们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艺术是否科学和国际化。但显然,我们眼中的国际化是不包括中国自己的,而我们也不去想这外来的科学标准是否又科学呢?西方人不信中医,我们的专家就呼吁取消中医的医学地位;外国人认为龙是凶暴不祥的,我们的专家就提议改变民族的图腾。幸而,外国人“喜欢”看昆曲听京戏、“喜欢”逛故宫串胡同。
  我仿佛又偏激了。但偏激好像只是用来形容我的。你把京剧都改得不像京剧了,媒体也不说你偏激,因为你说:谁说京剧只能那个样儿的!?
  我无言以对,叹声:京剧,“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