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林散之书法视频

时间:2024-09-09 10:22:52 编辑:莆仙君

草书书法家林散之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圣。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欣赏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林散之人物简介   原名以霖,号三痴、散之,别署散耳、左耳、聋叟、江上老人、半残老人等,斋名散木山房、江上草堂。祖籍安徽乌江,生于江苏江浦县。书法家、画家、诗人、文人。   自幼爱画,6岁入塾临贴习字读古诗文,12岁为村邻书写春联。宣统三年***1911***家道中落,至南京评事街从张青甫学画肖像与工笔人物。两年后因病返乡,自习诗文、书画,问学于乡贤范柳堂,书法得范培开指授。民国18年***1929***赴上海于黄宾虹处学画。民国23年,遵师教诲,旅行写生,行程近万公里,创作写生画稿800余幅,诗200余首。抗日战争爆发后,避居安徽,潜心书画。八年 *** 写诗300余首,表达自己爱国忧民、嫉恶如仇的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抗战胜利后,甘于淡泊,辞绝官府聘请,潜心艺术创作。解放后,他深被中国 *** 和人民 *** 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感动,一改过去决不为官的态度,欣然接受党和 *** 委任的职务。1950年当选为江浦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1年又被选为县人代会常务委员。1956年出任江浦县副县长。在江浦任职12年,作诗300余首和大量书画作品。   1963年,林散之被江苏省国画院聘为画师,乃迁居南京中央路新寓。60年代末回安徽故宅,不慎烫伤,右手存三指,仍坚持书画创作。1973年书作《东方欲晓》在发表,震动东瀛。嗣后在南京三次会见日本书法代表团。1975年应“荣宝斋”邀赴北京,与赵朴初、启功晤谈甚契。1980年7月起,当选为政协南京市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1981年在南京举办《林散之书画展》,次年举办《林散之三代画展》。1988年向江浦县捐献书法作品170件,画40幅。江浦县 *** 在县城建“林散之书画陈列馆”。其书法名重当代,尤以草书成就最著。他擅用长锋羊毫作书,行笔平实劲健,曲中寓直。并以画法入书法,拖泥带水的墨象,极尽焦淡枯润之变,苍劲淋漓。结体跌宕多姿,欹正相互为用,气机行云流水,于似不经意的黑白流布间臻于化境。他亦兼工山水画,尤擅画人物、竹石等,笔致情韵与书法相颉颃。其画作《黄山图》、《峨嵋纪游》、《终南纪游》等,用笔劲练,皴染深厚,布白独具法眼,密实处蕴藉而不迫塞,虚灵处通脱而盎生机。还善诗。其诗宗唐穴,清新平淡,或咏山川遗迹,或与友人酬唱,或谈书论艺,亦庄亦谐主爱国正气。他倡导走先入后出、师古而变的艺术之路,主诗、书、画并运,共畅机趣。其书、画、诗于海内外产生极大影响。书法家赵朴初赞“散翁当代称三绝”,日本青山杉雨誉为“草圣遗法在此翁”。他曾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书协江苏分会名誉主席,南京书画院院长,江苏省政协委员等职。?   ***12月6日,林散之在南京病逝,享年91岁。死后葬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小九华山麓。著有《山水类编》、《古棠三痴生拙稿》。出版有《江上诗存》、《林散之诗书画选集》、《林散之书画选集》、《林散之书法选集》。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如果说中国的书法艺术是美丽的大海,那么 草书 就是这大海中那朵最令人陶醉的浪花。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林散之草书 书法作品欣赏 :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1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2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3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4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5   草书的发展渊源:   从古到今,草书的典籍异常浩繁。南宋高宗赵构手中的《草书韵典》,又名《草书礼部韵宝》,是编按宋仁宗时所颁《礼部韵略》纂辑,其字形采自古帖,皆赵构一人所书。明神宗朱翊诏辑特颁的《草韵辨体》,是编按《洪武正韵》纂辑。金张天赐《草书韵会》、清陶南望《草韵汇编》等书皆集历代草书家之字形,全以韵部排字。清石梁集《草字汇》、现代洪钧陶编《草字编》等书都以偏旁部首为属部分类编排,便于读者查找。不管是韵部分类,还是偏旁分类,皆“采聚群帖,仅便检寻,省变所因,初未疏解”,其用意在于提倡草书,遗传名家的手迹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充其量只是集字的汇编,对于草书的组织系统及结构规律尚未认识。符号在草书中的作用也未被认知。   清李滨《草说》十四卷以部首编排前人草字,少数字国以笺注解说,即该书《草书编类序》中所说的疏解。第十五卷着文叙文字之演变,草法之源流。书末附《草书编类》,其中“一笔”“省点”“省戈”“缺左”“删损”“籍笔”等是例举草字的删繁省变之法;“篆变”叙草字借用篆体形势而立;“起手同”“辨微”“半体同形”等辨疑似之微同。主要栏目“偏旁同文异形”、“偏旁异文同形”则例举各家之字说明偏旁草书之混乱。此《编类》虽触及草法之皮毛,亦认识到草法之混乱,但对此状况却表现得无能为力。这个时期,尽管草书符号已经形成并在书写中普遍地使用,但编纂者却毫无知觉。这个集字时期也就是草书符号的盲知时期。   我们也看到,在集字时期中还涌动着一股可喜的潮流。宋人佚名撰《草诀百韵歌》(或简称《草诀歌》前人伪托王羲之撰),是编专叙草书作法,以歌诀的形式介绍草书的偏旁结构,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以启初学。是编虽未言明“符号”,却把相近的符号(偏旁)以及疑似字加以辨别。如“宀头无左畔”,“长短分知去”等等。但其中也多有使人惶忽费解处,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但是“水”字的草书字形却无点,仅比“言”字略短一点,造成“水”与“言”无别的错觉;“左阜页丁反,右刀寸点弯”,也造成了学者草书字形“阜、贝”无别,“刀、寸”无别的错误遂后又多书与之“商讨”。首先,明 范文 明《草诀辨疑》就《草诀百韵歌》举例所未及者,列举古代书家其他字例不同写法进行辨疑,意在告知学者不必拘泥于一法,与《草诀百韵歌》唱了对台戏。清朱宗文(学古)《草圣汇辨》,取《草诀百韵歌》逐字辨明其误。汪由敦撰《草诀偏旁辨疑》,则增订改编《草诀百韵歌》为四百言。民国初,王世镗曾修订《草诀百韵歌》作《增改草诀歌》(后又加以删定,易名《稿诀集字》),纠前人之失,抒自得之见,并在汉中刻石印行。“以上这些典籍仅供初学,偏旁以例举,尚未自成系统,正如刘延涛先生所云:“草诀百韵(歌)仍为列举的,而非系统的。且于草书形联之微妙变化处,无以阐述。”显然这时还处于一个实验性的初知阶级。现存最早的书学论文东汉赵壹《非草书》,以及晋索靖《草书势》、梁萧衍《草书状》直到明清草书论着,皆叙书史,叙流变,叙书家未见有论及草书结构及符号者。发现草书构成规律和符号者,于右任为古今第一人。

林散之简介 林散之书法家简介

1、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

2、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如果说在当代草书实践中,林散之为飘逸之美,那李志敏则为苍茫之美,两者风格迥异、刚柔互补,凸显“南林北李”的双峰对弈。

3、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

4、林散之书法代表作有《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


林散之书法作品精选

  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近现代草书书圣。其书震撼中外后不几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很快出现了全面兴盛的局面。林散之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林散之书法作品精选,希望对你有用!    林散之书法作品精选欣赏   林散之书法作品精选图片1   林散之书法作品精选图片2   林散之书法作品精选图片3   林散之书法作品精选图片4   林散之书法风格   从师黄宾虹,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黄氏对笔墨技巧的钻研为现代之冠。林散之论书有“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入圆时更觉方”句,这一笔法原理来自黄宾虹对他的指教与影响。他自师从黄宾虹后,不仅画入其门,书亦得其法。其书用 笔与体势在很长时期内颇近于黄体,曲中求直,圆中求方,无论纵横,均不直过,疾涩相应,强调对折钗股、屋漏痕意理的感悟。即晚年所书字形虽不似黄体,但笔法仍守黄书之神髓,可见其善学。   林散之自言:“六十岁前,我游骋于法度之中。六十岁后稍稍有数,就不拘于法。”观其作品,确如其言。大约此前的作品,虽格调、意韵甚好,但用笔与结字均在高度的理性把握之中,观赏时可 以感觉得到。六十岁后所书循法度而能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从而有天趣流露,此即其所谓“不拘于法”。大约七十岁后所书,强调个性、追求天趣成为其审美的主导倾向,创作中用笔大为放开,不同状态下作书即有不同的情意介人,故作品一时有一时之气象。八十岁后进入自由之境,作书时已无法度意识,落笔皆随意、随兴为之,出神入化,意趣天成。此时作品,笔墨变化妙不可言,往往不见点画与结字形态之具象,但其虚灵超脱的墨象似无意中受看法度的调控,有无尽的内蕴,令人捉摸不透,玩味不尽。这是林散之书法艺术发展的最高阶段、最高境界。这是足以笑傲于中国书法史 的、不同于古今书坛所有大家的独到境界。   林散之中年时代的行书基本面目是米芾、董其昌和黄宾虹的 合成。后又钻研王铎的行书与草书。关于他学草书的年龄,其自 言:“我到六十岁后才学草书,有许多甘苦体会。没有写碑的底子, 不会有成就。”他学书数十年,常写碑,旨在锤炼其书法线条的力 度、涩度、厚度与拙朴趣味。所谓“六十岁后才学草书”当指其六十 岁后才以草书为专攻。现存他三十余岁时的草书作品已颇见功 力,四十余岁所作草书已形成其个人风格的基本模型,大抵为黄宾 虹笔法与怀素草书体势相渗透。六十岁后,他将主攻目标转向了 草书,对书体中难度最高、艺术抒情性最强的草体作最后的冲刺。 以攀登书法艺术的最高峰。   在这最后阶段,他谋求诸家草法的溶合,尤其是将怀素与王铎 两家草法加以变通。他对王铎草书有深刻的认识。王铎草书承继 二王、怀素,并合以米芾笔法,精熟至极,奇巧至极,真可谓无以复 加,走其老路,恐难以再创新境。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加以变 长法。其以隶意入草,涵溶于笔墨之间,无一生硬之迹,非深识其书 者,难以看破。他以深厚的汉隶功力来改造王铎草法,返熟为生, 以拙破巧,从而造就了林散之草体。这是他独具胆识与创意之处, 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72年底,《人民中国》杂志选拔现代中国书法精品向日本介绍,林的草书作品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诸位权威人物的高度赞誉,名列榜首,代表现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那一幅作品确可以称之为林散之书法衰年变法前期的代表作。其在有意无意间,既循法又破法,随意自如,时出天趣,又恰到好处,令人赞叹不已。   但林散之并末以所获殊荣为满足,他对越来 越多的赞扬声和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淡然处之,默不作声地、我行 我素地向自己认定的更高境界不懈追求,使其书法在八十岁前后全面进入化境。他在七十人岁时曾有感赋诗一首:“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可见其对性灵境界的追求毫不含糊,他视书法为性情中物,自喜能“写到 灵魂最深处”,纯乎真性灵的显现,这是一种“天籁”之境。   他八十三岁时所作论书诗云:“自攫神奇人画图,居心末肯作凡夫。希贤 希圣希今方,无我无人无主权。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这亦是进入化境后才能深刻体验到并道得出的心声。他将此诗写作丈二整宣横幅,气势撼人心魄。通幅真气弥满,既雄厚又狂放,用笔亦圆亦方,斩钉截铁,又柔韧有节,变化莫测。其涨墨、浓墨处厚重而不滞,枯笔散锋 渴墨处有如烟云腾绕,字形笔画散漫而神意在,内力更强。长锋羊毫在其手中经数十年的运使、研究,创出一套独特的笔法,笔锋的正侧翻转,无不如志,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笔法与墨法互为作用。林散之从王铎书法中悟得涨墨之妙,又从黄宾虹画法中承取焦墨、渴墨与宿墨法,随其兴致所至,施之于书法创作,其八十岁后作品,有时通幅以浓墨焦墨为之,聚墨处黑而亮,神彩夺人,枯墨散锋处一枯再枯,墨似尽而笔仍在擦行,只见笔墨化作虚丝,在似有若无间尤显其意韵、精神之超凡。有时又以宿墨为之,时而墨晕中见有浓墨凝聚,乃运笔之实迹,时而变枯、变淡,笔意一翻转,又变润、变浓。他充分利用长锋羊毫蓄水多、下注慢,便于连续书写的特性,笔毫内所蓄水、墨不匀,即可随笔锋翻 转、运笔速度的快慢产生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   由于这种种技巧的作用,使长锋羊毫在笔画的粗细和点画形态的表现上不易产生很大变化的局限性,通过水墨的丰富变化得到了奇妙的补充,笔法与墨法互补相发,是林散之书法对中国书法技法宝库提供的创造性成果。而这一神奇的技巧,成了其书法化境的重要表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