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旗有多少颗星
美国国旗上有50颗星星。美国国旗由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50颗星星构成。国旗的形状是长方形;国旗的长宽之比为19:10,美利坚合众国国旗由红,白,蓝三色组成;画面格局由两部分组成,旗的左上方蓝底上排列着50颗白色的星,6颗一排与5颗一排相间排列,共排9行。旗的其余部分是13道红白相间的条子,有7道红色横条以及6道白色横条。美国国旗规定:国旗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同各国人民一样,美国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场合都要保持对国旗的崇敬。美国许多州专门制定有关法律,规定了对国旗的礼节。美国升国旗的惯例是,着便装的戴帽者,用右手将帽子摘下,举在左胸前;未戴帽者,以立正姿势对国旗行注目礼;穿军装者,则行军礼。
历史上有几次是四皇子当上皇帝的?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朱元璋第四个儿子,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美国国旗上有多少颗星星
1、美国国旗有50颗星星,俗称星条旗,正式名称为合众国旗。它是由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50颗星星构成。国旗是美国宪法以及权利法案所保障的所有自由的象征,大多数时候它还是个人自由的象征。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真理,蓝色则象征正义。2、旗面左上角为蓝色星区,区内共有9排50颗白色知五角星,以一排6颗、一排5颗交错。星区以外是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3、50颗星代表美道国50个州,13道条纹代表最初北美13块殖民地。?
为什么乾隆在退位时不把玉玺交给嘉庆?
乾隆在退位时把玉玺交给了嘉庆,但是不情愿罢了。当然根子在于他的权力欲。下面是我给你摘录的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乾隆在位30年,但实际执政长达63年,在这三年,乾隆上演了一出禅位大戏。为了曾经的一句话,为了显示自己的仁、孝,竟然表演了一出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效果的做秀剧,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暴露了乾隆的虚伪另类。1795年,85岁的乾隆皇帝在位已经长达60年。耄耋之年的乾隆虽然耳朵有点背,但身体还相当硬郎。关键是他的精神头还不错,头脑清晰,思路敏捷,甚至还可以步行亲自参加国家的各种重大仪式祭典活动。但他还是决定在1796年,原来是乾隆六十一年的正月初一日,即中国传统的春节之一天正式交出大清国传国玉玺,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十五子顒琰(永琰),自称“太上皇。”这一年,改元嘉庆。名义上的乾隆时代终结了。帝权至尊,乾隆既有能力处理政务,又没有人武力逼迫他让位,又缘何主动退位?这还要从乾隆的一句诺言说起。据说,就在乾隆即位之前,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小伙子怀着对祖父康熙爷的无限崇敬,曾焚香祈祷:“承蒙上天眷顾,得以入继大统,不敢奢望超过康熙爷在位六十一年之数,能在位六十年,我就心满意足,此后,就一定把皇位传给儿子”。乾隆话出自言,他肯定自己也不清楚自己能活多长时间,能在位多久?因为,在位60年,就要活到85岁才行,这实在是绝大部分人不敢想象的高寿!随着乾隆在位时间的延长,他的皇帝欲和权力欲也日渐浓重,60年退位的一句许诺渐渐成为他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她的母亲钮祜禄氏也是一位高寿之人,85岁时还能与儿子乾隆一起登泰山、游承德,85岁,不正是自己在位60年吗?还是母亲了解儿子,于是钮祜禄氏就委婉地劝儿子说:“皇上天下臣民重望所归,至六十年时也不必一定要退下来”。乾隆对自己的许诺也做了变通,他说:“如果母亲一直能健康长寿,我愿意一直陪伴在身边,不再退位”,换句话来讲,如果钮祜禄氏能够活到100岁以上,乾隆到85时就不需要禅位了。然后,岁月不饶人,高寿的皇太后在次年就不幸去世。又过了一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明确表达了自己85岁时禅位的意愿,同时对外宣布早在五年前就已经秘密立储。乾隆的禅位也在时间的滴滴答答声里越来越近。他对皇位的眷恋之情似乎也越来越重。首先,乾隆改变了原来的彻底“归政”的主意,说退位以后仍将留在养心殿,而不是原来计划中的搬到宁寿宫。养心殿在军机处北面,是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处理国家重大事务、皇帝日常起居之所,是整个清朝的政治中枢。显然,在紫禁城,乾隆在意的并不是居所本身的问题,而是对皇权的依恋。朝野上下从乾隆这一态度里都读出了味道,以和坤为代表的王公大臣借机向皇帝上书,请求皇帝顺应民意,收回禅让承诺。乾隆是一个十分要面子的人,自然不会轻意自食其言。其次,乾隆又在自己退位以后的待遇和称谓上讨价还价。为了保证既兑现禅位的诺言,又不失掉权柄,乾隆明确提出要求:退位后尊称“太上皇”,使用宫中喜字第一号宝玺“太上皇之宝”;太上皇仍自称“朕”,谕旨仍称“敕旨”;在皇宫内仍然继续使用乾隆年号,在宫外方可使用嘉庆年号;所有臣下奏疏,请安折子,均要一式两份,一份给太上皇,一份给皇帝,大臣奏章,都要由皇帝转呈太上皇,由太上皇最定夺。乾隆开出的这些价码充分保证了他在“禅位”以后可以继续掌控大清帝国的运行。第三,最后时刻差点儿反悔。嘉庆元年大年初一,禅位大典之期到来,文武百官、驻华使节悉数参加新旧皇帝的权力交换仪式。然后时辰已到,老皇帝却迟迟不愿交出代表最高权力的“皇帝之宝”,交换仪式一度陷入僵局。幸亏大臣的据理力争:要么停止“归政大典”,乾隆留居“天位”;要么交出“宝玺”,总不能让新皇帝做一个无宝之君。乾隆终于极不情愿地在最后时刻交上了掌管60年的“皇帝之宝”,走出太和殿,回到养心殿。开始了长达3年又3天的禅位时代。不甘寂寞的乾隆一如继既地充当着最高决策者的角色。他自己常常说:“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办”。他时常在御殿接见百官的觐见,已经35岁的时任皇帝嘉庆只有陪坐的份。老皇帝仍然生活在原来的浮华烟云中,新皇帝宛如傀儡在阴影下生活。这是就清朝这三年的真实面目。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皇帝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终年89岁。嘉庆帝结束了三年的伴太上皇圣驾的生涯,开始了自己的亲政。
举行传位大典时拒交玉玺给嘉庆的乾隆,后来怎么交了出来?
在登基大典上,乾隆皇帝突然不愿意交出玉玺,旁边的大臣立刻打了圆场,对乾隆皇帝说“虽然玉玺交给了新皇帝,但是嘉庆皇帝还得扶着皇上走路。”也就是在提醒嘉庆,虽然权利名义上交给了他,但实际上权利还是掌握在乾隆手里的,听完了这话乾隆皇帝才心满意足的将玉玺交出来。而且还在登基仪式结束之后,立刻任命官中的官员拟一份圣旨,一份交给自己,一份交给嘉庆,以后各项大事都要用两道圣旨才能正式实行。也就是说以后如果嘉兴皇帝要颁布如一道圣旨的话,除了要加盖皇帝的玉玺之外,还必须加盖一个太上皇的玉玺,这样才能够成功地对外颁布。本来嘉庆皇帝还以为自己已经登上了万人之上的位置,却不料这一道命令又直接将嘉庆皇帝的欢喜消灭了,以为自己能够当家作主,没想到最后还是被乾隆压过一头,心中虽然十分不愿意,但也只能够听从命令。据说当年的嘉庆皇帝也是极其憋屈,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够在如此憋屈的氛围中熬了几年,最后等到乾隆皇帝去世之后,嘉庆皇帝才真正的掌握了国家大权,在他上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和珅给除了去没收了他的万贯家财。但是那个时候清王朝实际上已经到了末期,即便是有了和珅的万贯家财,也已经无可救药了。这个时期民间作乱的声音非常的响,而且官吏已经腐败成了风气,这实际上和乾隆晚期沉迷于享乐的生活作风有极大的关系,嘉庆皇帝掌握了政权之后,也实在难以挽回衰败的命运。乾隆皇帝一共在位六十年,几乎成为了历史上继位最长久的皇帝,也许是认为自己应该退休了吧,所以才选了一名继承人来当心境的皇帝,可是却在临时有点反悔,差点导致在天下人眼前丢了帝王家的颜面,幸好他身边的大臣比较机智,才及时化解了这场危机。
谭嗣同曾向光绪提出要卖掉新疆和西藏,他为何要这样做?
谭嗣同大家都熟悉吧?那是个高中历史课本里的名人,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我们对他印象主要停留在他的一句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是死前的绝唱。我们当然知道这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当时被捕入狱却拒绝营救的他,甘愿赴死,写下了这句诗。其实当时学历史的时候我不是很理解他的做法,保存实力继续变法不是更好吗?关于这个问题,语文老师给出了答案。他说,谭嗣同还说过一句话:“不有生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流血者不能警世”,他甘愿做流血者,以自己的牺牲来警惕后世,壮哉!对啊,死也是有意义的!用自己的死,换来世人的觉醒,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实在值得敬佩。那么如此果敢的谭嗣同为何会说出卖掉新疆,西藏这样的提议呢?要了解他的这一做法,我们必须从过去谈起。人生经历谭嗣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仅从入狱拒绝营救这一点来看,他是勇敢无畏的,甘于奉献自己,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后世立下了标杆。但仅从这一点来判断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没有人是片面的,他一定会有多个方面,我们评判一个人也要从多个维度来看。人是复杂的,而且不同的时期会经历不同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圆形人物,或者称为典型人物。那谭嗣同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必须从他的不平凡人生经历说起。1865年3月10日,谭嗣同在北京出生,在五年之后经历了他人生的第一场劫难。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对于五岁的他来说,这几乎能要了他的命。他连续昏死了三天,就在父母就要放弃他时,谭嗣同奇迹般地复活,他生命的顽强程度可见一斑。在经历此次事件后,他也因此得字,字复生,就是重生的意思。或许是神明庇佑,那之后他平平安安地度过了接下来的五年生活。之后他广泛交友,认真读书,尤其喜欢探究经世济民的学问,以救天下为己任。他的文章文辞藻丽,很有才华。19岁时,他离家出走,游历各大省份,广交名士。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回到了故乡。但30岁时,听闻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他愤慨不已,第二年就入京,结交了梁启超等人,之后回到家乡著书,传播知识,灌输革命意识。1898年光绪帝招他入京为戊戌变法做准备,同年被捕入狱,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纵观来看,他一生短暂而又绚丽,按今天的话来讲,是个愤青少年。
清朝时,谭嗣同为何要向光绪帝提出卖掉新疆和西藏?
历史一直是认真打扮的小丑。现在各路专家争相抹黑民族英雄,说汉武帝是穷兵黩武、岳飞是破坏融合,这帮人却反过来为一些祸害百姓的宦官小人平反,说魏忠贤是为大明续命的贤宦。这些做法实在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细思极恐。居然有人采信民族英雄谭嗣同和他老师欧阳的只言片语,诽谤谭嗣同想要出卖新疆和西藏,进而筹集款项来进行变法。谭嗣同可是戊戌六君子,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宁愿去死的一代英雄。我以我血荐轩辕,去留肝胆两昆仑。谁能相信他会向皇上提出出卖新疆和西藏国土的言论? 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法中的坚定改革派,在改革派力量被慈禧太后捏碎的时候,他没有像康有为、梁启超匆匆逃到外国使馆,然后逃离国内,到海外苟且偷生。谭嗣同大义凌然地说,历来改革变法,没有不流血牺牲的,这次就从自己开始吧。他这样的民族英雄怎么会提出卖掉新疆和西藏偌大的国家地盘?要知道,在1895年李鸿章远赴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时候,谭嗣同是如此痛心疾首,痛批李鸿章丧权辱国。失去台湾和澎湖列岛,都让谭嗣同撕心裂肺,他怎么可能让大清去卖掉新疆和西藏来偿还债务?要知道新疆和西藏在中国的腹地,是祖宗基业,万万不可丢失,更别说去卖了。 谭嗣同被别人抓住把柄,只是别有用心的小人断章取义,他跟他的老师欧阳在探讨如何筹集改革变法的资金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其实是反话。为了揶揄朝廷,揶揄慈禧太后、李鸿章这些保守派不思进取,丧权辱国。19世纪70年代,当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北边疆都出现了严重外患的时候,李鸿章就主张不管新疆,全力守护东南,而幸好左宗棠站了出来了,抬棺出征,这才保住了新疆。 谭嗣同只是跟他的老师私下交流,讽刺了一下朝廷,无非现在我们自己私下讨论如何统一台湾,收复原先被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侵占了我们的领土罢了。有些人却以此为证据,非要说谭嗣同出卖国家利益,用心歹毒,拼命为丧权辱国的慈禧太后、李鸿章涂脂抹粉,而一再为民族英雄谭嗣同抹黑,不知是何居心?国之栋梁,国之脊梁,遭到国人如此糟蹋,难道这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趋势,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