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
亚历山大•格罗腾迪克在代数几何学方面的贡献博大精深,大致可以分为10个方面:(1)连续与离散的对偶性(寻来范畴,6种演算);(2)黎曼-洛赫-格罗腾迪克定理,把黎曼一洛赫定理由代数曲线和代数曲囱推广到任意高维代数簇,其间发展了拓仆K理论;(3)概形概念的引入,使代数几何学还原为交换代数学;(4)拓扑斯理论;(5)平展上同调与L进上同调;(6)动形(motive)理论;(7)晶状上同调;(8)拓扑斯的上同调;(9)稳和拓扑;(10)非阿贝尔代数几何学。他和其他人合作出版十几部巨著,共1万页以上,成为代数几何学的圣经。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的个人简介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Alexander Grothendieck,1928年3月28日在德国柏林出生) ,犹太裔无国籍数学家。 亚历山大·格罗腾迪克生于德国,1966年获菲尔兹奖,他创立了一整套现代代数几何学抽象理论体系,对同调代数也有建树。法国数学家格罗腾迪克,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但他基本上属于另类,与学术界的数学家距离很远。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也没有按部就班地在学术阶梯上晋升,而且在1970年以后完全脱离学术界。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父母格罗滕迪克的父亲是犹太人,可能名叫亚历山大·夏皮罗,用过萨沙一名,1890年生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的边境。他15岁被反政府组织招揽,参与反沙皇斗争。他后来被捕,起初判处死刑,但因为年轻改为判囚终身。接著十年他在狱中度过,乘局势混乱逃走,加入乌克兰的反政府农民军。他娶犹太女人并诞下一子,但他非常风流,忙婚2外情。一次行动中他失去左臂,得到多个女人和同志协助逃走,以假名亚历山大·塔纳罗夫先后到柏林和巴黎。返回柏林后他结识了汉堡出身、信奉新教的已婚妇汉卡·格罗滕迪克,两人生下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起初名为亚历山大·拉达茨,拉达茨是汉卡丈夫姓氏。他们和儿子及汉卡的婚生女儿合组「家庭」。
K-理论的介绍
最早由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1957年发现,名字取自德文“Klasse”,意为“分类”class 。在数学中,K-理论(K-theory)是多个领域使用的一个工具。在代数拓扑中,它是一种异常上同调,在物理学中,K-理论特别是扭曲K-理论(twisted K-theory)出现在II型弦理论(Type II string theory),其中猜测它们可分类D-膜(D-branes)、拉蒙-拉蒙场强(Ramond-Ramond field)以及广义复流形上某些旋量。
K-理论的后期发展
随后一个时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高阶 K-理论函子”定义。最后,两种有用的等价定义由丹尼尔·奎伦(Daniel Quillen)在1969年与1972年用同伦理论给出。另一种变体也由弗里德海姆·瓦尔德豪森(Friedhelm Waldhausen)为了研究“空间的代数 K-理论”提出,这与伪同痕的研究有关。大多数现代高阶 K-理论研究与代数几何和主上同调(motivic cohomology)有关。带有一个辅助的二次型的相应构造具有一般名字L-理论(L-theory)。它是割补理论(surgery theory)的主要工具。在弦理论中,拉蒙-拉蒙场强与稳定D-膜电荷的 K-理论分类在1997年首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