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李擅长

时间:2024-09-01 02:53:17 编辑:莆仙君

明朝李善长简介,明朝大功臣李善长

1、李善长,明朝开国丞相。历任都事、参议、大都督府司马、参知政事、右相国、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等职,被封为宣国公、韩国公。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 2、李善长善于调护诸将,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朱元璋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从克集庆(今江苏南京)。朱元璋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其为参议,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他裁决。后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善长兼领大都督府司马,升任行省 参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他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1367),论功被封为宣国公。吴改官制,尚左,故李善长由右相国改称左相国,居百官之首。曾与刘基等裁定律令。 作为“大总管”,李善长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他在朱元璋最势微的时候投奔而来,一直负责军队的粮饷供应,成为前线将士风扫残云的“发动机”。他是朱元璋登基典礼的“总导演”,是朱元璋大封功成时的“首席公卿”,是朱元璋的亲家翁。朱元璋曾特赐他一方铁制的凭券,上面明写着可以免除他两次死刑、免除他儿子一次死刑的承诺,但最终,他还是由于一句话不慎,招惹灭族之灾,全家70多口被满门抄斩,朱元璋只免了他女儿女婿,也即公主附马(李祺)。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他为何会有萧何这样的号称的?

传说在朱元璋把江南攻下后,遭受战争的破坏较大,他就尽快恢复文官治理,担负起整顿秩序招抚流亡,恢复生产的任务。朱元璋认真采纳了李善长的意见,每平定一个地方,他都广泛地访求当地知名的储生,询同平定天下治理国家的道理和办法,有的当即被任命为当地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办事也较认真,在受任后把发展生产,安定民生,保证军需供应放在首位,或者放赋贷粮,或者供给耕牛种子,招徕流亡的百姓各回本土从事耕作,对于各地小股农民武装则予以吸收改编,使社会生产秩序渐渐稳定下来。在建立江南行省以后,李善长还建立了营田司,专门负责水利工程的疏通整修工作。康茂才,叶琛,章溢等干练人才都被委派主持其事。这对于防止水涝灾害,保证农业的丰产丰收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地方驻军中,普遍推行了军屯制度,使部队且耕且战,争取做到粮食的自给或半自给,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作为军屯的实际负责人,李善长高度负责。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李善长对军屯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向朱元璋作了汇报,严厉批评了一些将士敷行塞责的行为,表扬了康茂才在龙江屯田得谷一万五千余石的事迹,除自给军粮外,尚余粮食七千余石;同时命令各将士按分定地城,及时垦荒种植,使军粮充足,国有所赖。应该说,朱元璋的最后胜利,也得力于这个措施的贯彻执行。在新归附的地区,还设立了管理军民万户府,从老百娃中选拔武勇壮丁,编为军户,农时耕种闲时练武,一方面负责地方治安,另一方而配合正规部队作战,既增强了军事实力,又省去了政府的军事供给把兵与农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李善长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建议制定盐法钱法和茶法。盐法规定:严禁私盐,设官盐局实行专卖,令商人贩运取税二十分之一,后来一度增加到十分之一。”钱法:就是政府设局铸钱。元代交易本是用纸币(钞),后来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就大量印钞,所以钞票越来越贬值。元政府转而铸钱,但钱质薄,易于损坏,同样无法流通,民间只好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法。这样,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人。朱元璋打下南京后,增辟财源。在征得朱元璋同意后,在南京设立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铜钱,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当年铸钱四百三十万,与历代钱通用。这个办法,一定程度上繁荣了经济,政府也得利。茶法也是为解决财政困难所采取的一种专卖政策。茶法规定:商人到产茶地区买茶,必须向政府缴钱买贩茶凭据茶引,每引茶百斤,纳钱二百,不到一引,叫做畸零给的凭证叫引贴。没有引贴或茶数与引证不符,就是私茶,准人告发或逮送官府。除了筹饷理财之外,粮食草秣军械器仗的供应传输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历史经验表明: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战局的成败。在秦末的群雄角逐中,刘邦所以能够蹶而复起,就多亏了据守关中的萧何源源不断地补给兵源和粮饷。朱元璋定结南京后,仗越打越多,越打越大,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几个关键性的战役,朱元璋都亲临前线指挥。李善长不负君望,工作很出色。做事明肃敏捷,战决如流,遇到危急情况,他总是镇静自如,使属下的文臣武将都能紧张而有序地工作,避免引起全城士兵和老百姓的惶恐和慌乱。前方的部队打到哪里,他就组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把粮草器械及时地供应到哪里。都阳湖与陈友谅大战,两军相持四十多天,朱元章把能拿上的精锐都拿上去了,李善长也把能动员的船只和车辆人夫都动员起来,把各种物资通过水陆两个渠道源不绝地运到前线。同时,他还与徐达一起,加强南京城的布防密切注视张士诚的一举动,尽可能不给张士诚以可乘之机,保证了鄱阳湖大战的胜利。李善长工作并不惊心动魄,不为一般人所注目和理解,但朱元璋是心知肚明的。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他在诏书中说:“朕起自草荞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善长就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集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仗,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他的功劳,朕独知之,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援朕。萧何有饮饷之功,千载之下,人传颂。与前何相比,善长未必过也。”

明朝韩国公李善长结局

明朝韩国公李善长被朱元璋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李善长(1314年~1390年),汉族,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担任官职:太师、中书左丞相、太子少师等。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李善长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国家财富日益增长,也很有效的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明朝的开国功臣李善长是怎么死的?

说起明朝的开国功臣,那可真是一个比一个凄惨,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下场非常凄惨的李善长,很多人都不知道李善长到底是怎么死的,其实李善长在胡惟庸案结束以后,就遭到了朱元璋的怀疑,而且朱元璋当时对李善长有一点怀恨在心,后来朱元璋又得知了李善长提前知道胡惟庸谋反的事情,但是李善长并没有主动揭发胡惟庸,所以朱元璋才会下令杀了李善长。首先,在明朝时期大名鼎鼎的胡惟庸案出现以后,其实朱元璋就对李善长等开国功臣有更大的疑心了。当时胡惟庸案还涉及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原本按照明朝的律法来看,李存义父子是要受到胡惟庸案牵连的,那么李存义父子就要被株连九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杀他们,而李善长也没有因此而表示对朱元璋的感激,所以朱元璋对此有些怀恨在心,这也为后来李善长被杀买下了伏笔。其次,在李善长年老之后,他觉得自己约束不了部下,所以准备要退出朝堂了。后来李善长家有一个亲戚被发配边疆,李善长一直给他求情,朱元璋因此更加生气了,这个亲戚还说了李存义父子跟胡惟庸案有关的详细信息,导致李存义父子被抓起来审问。在这次审问中,李存义父子给出了一份证词,证词中说李善长早就直到胡惟庸要反叛,当时胡惟庸还邀请李善长一起造反,还承诺以后要给李善长好处,但是李善长并不敢真的造反,又对胡惟庸给出的条件非常心动,所以一直左右摇摆。朱元璋因此认为李善长图谋不轨,毕竟他知道胡惟庸谋反不说,还对胡惟庸谋反的事情有些犹豫不决,所以才会被朱元璋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