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拳的简介
文圣拳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先师刘奉天(1617—1689)宗师,自幼研习家传导引术,后经高人指点,修行道家内功,造诣极深,后定居山东单县练武,著有《八卦八书歌》。在他的徒弟中有八位比较著名,其中郜云龙(离卦之首)精通祖传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六合大枪和跃步奇枪。刘与郜师徒二人共同研创了“文圣功”,又称“五步架”,又传于乾隆年间河北冠县杨四海。后经杜宏信(嘉祥县人)发展的文圣功(文圣拳前身);享誉河北、河南、直隶、山西、山东一带。 文圣拳是中国汉族传统武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圣拳传承人宋连洪先生与宋国旗先生、王安林先生及门人的共同努力下,分别在2007、2008、2009年被汶上县、济宁市、山东省、三级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优秀的养生与技击被誉为山东省四大名拳。由于文圣拳中长寿老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不松”的说法,而一代宗师宋传平老先生,在1986年,以94岁高龄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并获雄师金奖,享年104岁。故人们又称文圣拳为能使弱者强、强者仁、而仁者寿的“长寿拳。功理 功法文圣拳分武功,文功两部分武功:一路架(基本功),二路架,三路托打,六合大枪,绝命枪,文圣战剑,九路文圣大刀。拳法云:有阴有阳有变化 有高有低分上下攻中有守守亦攻 以柔克刚软欺硬不开不躲粘挤打 神仙难躲圣拳法一路架是文圣拳法基本功。其功法按照人体阴阳五形相生。以练气为主强训练四肢根节,内练五行之气相互生化,外练皮肉筋肉之气以抵御外邪。它是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强化训练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泌尿系统,经络运行系统,不断运行过程,起到练气,增力,防病,去病强促体魄作用,极科学的动作及锻炼价值是现代任何一项锻炼项目和套路难以与其相提并论。文圣拳意理深奥动作简单却难学难懂,要求千学万练天数思考,学练规律为一年二行家,三年四年是篱笆,五年六年不会练之过程,
文圣拳的相关信息
1、每一种拳术流派的传承,都有着很多的传说和故事,文圣拳的故事,更加神秘。说起文圣拳,作为该拳种的传人之一,济宁市武术协会秘书长的王安林告诉记者说,文圣拳的出现要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据说创始人名叫刘奉天,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子李元霸的后人,在当时的江湖中名气颇大。据王安林考证,刘奉天精通阴阳、太极、八卦等传统文化,而且自幼研习家传神功,后来得到高人指点后,勤加修炼内功,其功夫以内功为主,另外尚有108路捶法。彼时的刘奉天除了修炼内功之外,还曾收下8个徒弟,其中功夫最高悟性最好的则是郜云龙(亦称郜难国,取“有国难复”之意)。“这个郜云龙很有意思,相传他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后,其祖上所传有太祖长拳三十二式,以及六合大枪,跃步旗枪。” 王安林告诉记者说,与师傅刘奉天相比,郜云龙的武功多以外家功夫为主,故而后来师徒二人将自己的内功和外功心法相互融会贯通,创出了一套“内含阴阳五行八卦的内功拳法”,“这师徒俩很有意思,一个是唐朝皇族之后,一个是宋朝皇族之后,一个多以修炼内功为主,一个以修炼招数为主,所以说这二人的功夫可以说是文武(文即指修炼内功,武即指套路)皆有啊!”后来这套拳法就这样在河北、河南、直隶、山西、山东一带的汉族民间悄悄的传播开来。“当时由于牵涉到一些反清复明的教会组织,故而这套拳法一直没有命名,”王安林说,后来郜云龙的后人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杀,来到了聊城一带定居,这套拳法也就因此在鲁西南传播开来,到了晚清末期,这套拳法被嘉祥人杜洪信(音)和汶上人宋隆康所学会,由此传了下去。由于练习该拳种的人多长寿,因此这套拳后来先后有过 “杜家拳”、“长寿拳”等说法。“后来宋隆康的儿子宋传平和孙子宋如一,也就是我的师祖和师傅,他们才正式的将其定名为文圣拳。” 在文圣拳学中,将文圣拳分为两种,一种是套路,一种则是内功。在文圣拳学中,文圣内功占有极其高的地位,内功相当于基础,对此王安林深有感触。大约在1979年的夏天,年轻的王安林经人引荐,拜入了宋如一的门下,成了他的记名弟子。“当时入门以后,我跟着老师和几个师兄一起练习文圣拳,”但是让王安林奇怪的是,一连几个月,他和师兄们都在不断的“扎马步”,或者是演练几个单调的动作,既没有刀光剑影的对练,也没有什么“江湖人士”前来讨教,这让王安林觉得很不舒服:“那时候我年轻,就觉得练文圣拳就得是对练,就得是终日里刀光剑影打打杀杀。”王安林很不适应这种枯燥单调的练功模式,他甚至一度有了离开的想法。“后来有一天,我看师傅在那里洗脸,我就有了一个想法”,王安林悄悄的走到师傅宋如一的背后,趁师傅不备,忽然间发力,右手一拳打向了师傅的后背,他满以为这一偷袭足以撼动师傅,谁知道拳刚一触及师傅的后背,一股貌似柔和却颇霸道的劲力忽然间反击过来,王安林倒退几步摔倒在地,而师傅却纹丝未动。“从那以后我算是明白了,想学会文圣拳,必须要打好基础,我就老老实实的每天扎马步练套路,”与此同时,王安林还在师傅的指导下开始读一些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易经》、《黄帝内经》我都开始学,还有穴位图,我学着学着发现,这些东西跟文圣拳的内功中的很多心法是不谋而合的。内功这种东西很抽象,也不是很好解释,但是文圣拳中的内功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有养生的功效。”王安林告诉记者说,在史料中,确实有一些文圣拳修习者长寿的记载。“就拿我师祖宋传平来说,他在1986年的时候还参加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还拿了一个金奖,那时候他都94岁了,他活了104岁,不但头发有三分之二重新变黑,还长出了新牙齿,要知道我师祖那一辈人可是久经战乱和饥饿,能够如此长寿,我觉得跟文圣内功有莫大的关系。” 与文圣内功相比,文圣拳学中的对练套路则是另一种风格。张金平是济宁市文圣传统武术馆的教练,作为王安林弟子之一的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圣拳的对练和实战,并且颇有心得。他告诉记者说,文圣拳的特点在于其整体的进攻性,“出手的时候很凶悍,很霸道。”张金平说,虽然单练的文圣拳看起来速度并不快,但是一旦与人对敌,所产生的力量却是非常凶悍霸道的。从小习武的张金平,对于武术非常痴迷,他曾经买过不少关于擒拿格斗的书籍,希望从中学到一些功夫。“那时候不但买了书学,而且一看人家有练武的,就想上去跟人家比划比划。”2004年的一天清晨,在公园里练功的张金平遇到了王安林, “当时看起来觉得这人练的功夫很慢,但是一交手就知道厉害,当时老师也没有用力跟我打,只是简单的过了几下,我就感觉出对方的力量来了。”张金平一边说,一边与王安林的另一位弟子刘勇向记者演练起文圣拳,记者观察发现,文圣拳的一个特点就是多以滑步为主,进攻的速度快,力量足。而文圣拳的另一个特点则是少有高难度动作,也没有纵跳,腾空等比较剧烈的运动,“其实文圣拳比较古朴,外人看起来或许会觉得平淡无奇,但是内中却藏着非常厉害的杀着。”刘勇告诉记者说。 1996年起,王安林开始担负起传承文圣拳的重任,“说真的,我觉得文圣拳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功夫,还是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王安林开始试着在国内和国外推广这种功夫。最初在国内的推行,引起了很不错的反响,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等电视台都相继推出了与文圣拳有关的专题片,但是王安林并不满足于这些成就,他把发展的目光锁定在了遥远的大洋彼岸。最初,王安林的推广并不算顺利,毕竟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济宁人,他没有足够多的资源,“后来济宁这边的日资企业和中日合资企业比较多,我的朋友就介绍了一些日方的老板和代表给我,每年他们会组织一些日本的孩子来这里学习功夫。”与此同时,王安林的弟子们也开始在国内各大比赛中崭露头角,拿到了不少冠军。“现在资讯很发达,所以渐渐的来济宁学功夫的外国人也多了,文圣拳也就渐渐的推广开了。”王安林告诉记者说。文圣拳的名气越大,引来的关注也就越多,其中不少外国高手也慕名前来。不过让王安林头疼的事情也因此而来,不少来求学的外国人,往往对文圣拳不太“服气”。“外国人比较实在,他们对于文圣拳也不是很了解,他们觉得只有能够击败他们的拳法,才是真正的功夫。”也正因为如此,王安林和自己的几个徒弟们,往往要跟前来求学的外国弟子过过手,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的拜师学艺。 2007年9月的一天,一个英国留学生拿着一张中国武协的推荐信,来到了济宁市王安林的武馆。这个英国小伙子叫瑞恩,才19岁,由于自幼爱好武术而且天赋不错,因此得到过不少国外高手的指点,如今他来到济宁,就是为了拜入王安林的门下学习文圣拳。瑞恩自幼生长在一个武学之家中,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全英国的空手道冠军,尤其是瑞恩的父亲埃蒙·马奇尼,不但是英国空手道黑带五段,还曾经两次获得全欧洲空手道大赛的冠军。父辈通过学习空手道所获得的成绩和荣誉,也让瑞恩对搏击颇为热爱,尤其是神秘的中国功夫,更是让他神往不已。很快的,瑞恩就拜在了王安林的门下,开始学习文圣拳。“大概是过了一年多吧,瑞恩的父亲埃蒙从英国来看他了。”王安林告诉记者说,他没有想到这次探亲,居然变成了空手道与文圣拳的一次对抗。此时的埃蒙虽然已经退役,但是所学的功夫却没有搁下,在来到王安林的武馆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观摩王安林和儿子所练的文圣拳。“我们练完了之后,埃蒙很自然的就要评价一下。”王安林说,当时的埃蒙似乎对儿子所学的功夫不太感冒,他毫不客气的对王安林说:“你的功夫很棒,但是我想我的功夫更棒。”说完,埃蒙随便找了几块砖头,轻松的将它们劈开。既然双方都认为自己的功夫不错,那么交手印证一下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是王安林却有所顾忌: “怎么说呢,人家也算是国际友人,出手太重伤了谁都不好。”于是王安林与埃蒙一交手,便尽量控制自己的力量,“他的空手道功夫确实不错,力量也强,个子高,臂展长,所以我就依靠近身的攻击来制约他。”几次交手后,埃蒙接连被王安林摔倒在地,而埃蒙却很难打到王安林。“第一天交手结束后埃蒙还是不太服气,但是第二天他就下不了床了,后来他干脆就留在了济宁,跟儿子一起学文圣拳。”王安林告诉记者说,类似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因为很多外国学生一到济宁,都要先跟师傅过手
城市另类文化,山东四大名拳是什么
螳螂拳: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于七家道富有,酷好武术,曾投万贯家资往少林习艺,一心报效国家。无奈清兵人关,报国无门,他愤然回到山东,组织义军,与清廷作对。
有一次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复灭,于只身走到崂山脚下,匿在渔民家中,清兵追至,于七急上崂山华严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学艺的师兄——华严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护,师兄出寺一看,连忙入来,令于七换上僧衣,削去头发,扮成和尚,并且以开水烫到他脸又红又肿,叫他睡在禅房、盖上被子,不得出声。
俄顷清兵搜到,师兄说了这个是新来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军官怕被传染,只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来。根本认不出他,瞒过了清兵。师兄对于七说,外面风声仍很紧,叫他索性在此当和尚,避过风头火势再算,于七应允。
因他是义军首领,时有旧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简出,不轻易见客,与旧部下定暗号,凡来找他的,必须写一个“王”字,交给守门和尚,守门和尚才允许进内。(“王”字就是“于七”两字的重叠)后来于七索性说自己姓王,人呼之为王郎,“郎”是男子汉的称呼,以后音误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楼、采、挂、黏、沾、贴、靠、刁、进、崩、打十二字诀。要求:“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几下”的连环进攻。
螳螂拳的风格,总的来讲,是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气势。其特点是:正迎侧击、虚实相互、长短兼备、刚柔相济、手脚并用,使人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用连环紧扣的手法直逼对方,使敌无喘息机会。
手法很丰富,既有大开大合的长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练方面,讲究快而不乱、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套路结构严谨,动作之间衔接巧妙。外功是铁砂掌,内功是罗汉功。常练螳螂拳,可以培养人们的坚强斗志和敏捷应变能力。
孙膑拳:
孙膑拳风格独特,击技性强,重实用。拳法以组合形式为主,每一手即为一个用法,三百六十手可以互相串联,进时可以组合连击。出拳讲究拧、绞,缠螺旋劲,旋臂出拳,拳走曲线,曲中求直,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方法讲究“三出而一主”,两臂一腿并发。战略上以“圆、角、线、点”为原则,即采用孙膑步左晃右移,走弧走圆不停,时刻保持侧身对敌。
要抢占站位角度,利我而不利于敌;一触即发,一发就到,一点就胜;以动作迷惑对方,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演练中要求“内外相合,形意相通”。主要手法有蹦、弹、抓、挑、钻、擂、拉、劈、抄、砍、截、摆、封、捅、砸。步法为蹒跚步,拔跟掀脚,蹒跚跛行。主要腿法有踢、碰、蹬、踹、踩、挂、跪、截、播。
孙膑拳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系统,蹲走跛行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出拳走曲不走直,曲中能够求直,看似偏离,但击中点却是那样准确。这种曲线出拳的理论以不招不架、转向进取为表征,最容易使对手产生错觉。
孙膑拳在套路上最讲究手手相连,技击动作往往连发,很少有单击动作,给人以轮拳滚打的感觉,孙膑拳套路数段,每段都有重叠动作,此乃“一招不成,再来一招”的打法。
四通捶:
该拳起于何时,已无据可考。清嘉庆年间,黄县人冯立旺将此拳传给潍县人卞相庭。四通捶原为“撕捅拳”,取意于技法上的“撕抓捅打”。经卞氏父子的演练,特别是卞相庭之子卞佃奎的勤习揣摩,该拳得以传播,因而“撕捅捶”又称“卞家捶”。经过多年流传,“撕捅捶”演化为“四通捶”,即拳理要求的“意与势通,势与法通,法与气通,气与力通”的“四通”之意。现主要在潍坊、青岛、济南等地流传。
该拳强调功力,注重下盘功法,以静力桩功为主,突出功靠,有靠手、靠腕、靠肘、靠肩、靠脚、靠腿、靠膝、靠胯的专门练习。拳理讲究“四通”。主要方法有撕、采、揪、抓、抄、绊、拉、提、举、挫、劐、挑、贯、砸、顶等。动作简练古朴,势法分明,动静相兼,疾徐有序,刚劲有力。
四通捶徒手套路包括八大功靠和辅助功靠共26路,群仗势33路,八步捶36路,铁地耕牛9路,地八门34路。
文圣拳:
文圣拳亦称五步架、杜家拳、神拳、长寿拳。据传为赵匡胤后代,将赵匡胤所习的老洪拳和文功静坐法相结合,发展演变为文圣拳。“文”字取意于文功静坐之法,“圣”字显其拳理高深。清乾隆年间,山东冠县杨四海将文圣拳传嘉祥县的杜宏信。后杜宏信返回家乡广授文圣拳技艺,杜去世后,为纪念他,将文圣拳称为“杜家拳”。
文圣拳动作稳健,无窜崩跳跃,五步之距就可练拳,人们又称之为“五步架”。清朝末年,文圣拳中反清复明的有志之士聚会时,总是先烧香敬神,继之习拳练武,燃香习武渐成规矩,文圣拳由此被称为“神拳”,又因为文圣拳门中长寿来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步松”的说法,故人们又叫“长寿拳”。
文圣拳以古代阴阳无形变化的原理为拳艺指南,有文功和武功两部分组成,文功即静功,武功即动功。文功主要是调息,入静,养气,练意,为功法拳法之根本,方式有静坐、侧卧、仰卧、站立等式。武功,主要是练形求法,动作中将讲究阴阳变化,刚柔含展,伸筋拔骨,以意引气,以气催力,气到力到,意气力结合,方法上讲究粘、沾、连、挤、推、托、靠、钻等。
文圣拳历史久远相传在唐宋年间,分别有李世民,赵匡胤之后隐名在山中修时所创,明未清初传为神拳,清朝时期代表人为河北官县杨四海,杨四海传山东嘉祥杜洪信,叫文圣功,后人称杜家拳82年国家杨武术挖掘中,被济宁汶上县宋庄村宋传平大师更名文圣拳。
【结束语】拳法虽然值得去学习和研究,也希望我们一代一代能够传承,但是先人留下的拳法只是让我们学会用在有用的地方,而不是动用武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