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乌有之乡评邓最新文章

时间:2024-08-30 09:53:46 编辑:莆仙君

邓嫁先和杨振宁的故事 50字

邓稼先和杨振宁是一生的挚友,杨振宁首次回国,点名要见邓稼先。邓患癌症之后,杨在美国为他找特效药。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行前,他征求在美国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问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杨振宁回信,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且理工科水平很高,他在信中还说:“此校离芝加哥很近,我们两人可以经常见面。”后来,杨振宁还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普渡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许可。扩展资料:1971年夏,阔别22年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在北京相见了。这是杨振宁自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后首次回国访问。彼时他离开祖国已经26年了。刚下飞机,在贵宾室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当时正值“文革”中期,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人自危。即便是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未能幸免。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意中也是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当然也等于帮助和保护了中国的“两弹”事业!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邓稼先

邓仲元的人物生平

邓仲元,原名邓士元,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金盘堡,7岁时随父亲邓丽川经商落户淡水。淡水邓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清乾隆年间开基淡水后,邓氏先人历代经商,积聚了大量财富,到清末时人才辈出,铁面御史邓承修就是杰出代表。邓承修在中法战争后告病回乡,这一年正好邓铿出世,在幼年时,邓铿已深受邓承修铁汉精神的熏陶。1905年考入广州将弁学堂步兵科,毕业后留校,任步兵科教员兼公立政法学堂体操教习,不久任代区队长。1907年升任该校学兵营排长兼代左队队官。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1910年筹划广州起义,失败后出走香港。辛亥革命爆发后,与陈炯明等在惠阳淡水首义,继而率兵进攻惠州,与敌作战,身先士卒,率众击溃敌军,迫使惠州守敌投降,光复惠州。任东江第一军参谋长,后改编为陆军第一混成协,任协统。同年11月9日广东军政府成立,任陆军司司长兼稽勋局局长,军衔为陆军中将。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夕,广州地方官吏在事前已有所察觉,采取了一些措施防范革命党人入城,对外地口音的人要求有不动产作担保。此时,邓铿的父亲曾在广州小东门开设有广丰米店,邓铿便以米店为潜入广州的革命党人提供住所,并表示如有不测,毁家也在所不惜。遗憾的是,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邓铿也不得不逃亡海外。 1911年9月初,陈炯明和邓仲元等人秘密潜入淡水,首先在淡水发动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百余人围攻淡水警署,缴枪三十余支,子弹千余发。随后参加起义的民众愈来愈多,两日之间发展到五百余人。当时,起义军共编成七个大队,陈炯明为总司令,严德明、邓铿、陈经、丘耀西、陈焯廷、谢子瑜、黄德修等七人为各队大队长,邓铿兼司令部参谋长。9月8日,各队民军举起革命旗帜,到平潭白泥塘一带集中,布置驻守阵地,准备进攻惠城。当时驻惠州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闻报,一方面忙不迭地募兵筹饷,另一方面又调各地巡防营兵到惠城候命。这时惠州府、县两城城门均有兵巡守,除府城大东门和县城西门留为交通孔道,仍旧开放外,其他城门一律关闭。其军事目标是夺取归善县城。时清兵巡防营六百余人集合在馒头岭 (今文头岭)。两军交战约五小时,互有进退和伤亡,清军以为民军英勇,不敢恋战而退守原防。次日战况仍呈胶着状态,未分胜负。民军冲破清兵防地,占据了险要的地区二圣宫。有史料记载当第一军进入永湖、马安之间时,清军援兵赶到,民军兵力少,且武器装备也远不如对手,前线一度告急。就在这危急关头,邓铿亲率生力军民兵百数十人加入作战,力敌清军数营之众,硬生生将敌军击破。在战斗中,邓铿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中率众冲锋数次,连帽子的帽结都被流弹击中打飞,可见战斗的惨烈凶险。是役,清军元气大伤,不得不困守惠州城。9月16日,大势已去的秦炳直接受惠州知府徐书祥的相劝,同意献城。19日,惠州光复。秦炳直下令开通府城东门,恢复与县城的交通。当日上午8时左右,邓铿等统率所部士兵,由县城出发,经水东街过浮桥直进府城,沿途商店燃放爆竹欢迎。各队民军相继进城后,由起义军司令陈炯明领衔发出布告剪发和安民,易归善县为惠阳县。1913年任琼崖镇守使。后起兵反袁,与龙济光激战于三水,失败后逃亡日本。 惠州一战,邓仲元声名鹊起。广东全省光复后,邓铿升任广东陆军第一混成协协统,广东都督府陆军司长兼稽查局长,后改任都督府参谋长。广东都督胡汉民十分器重邓铿,想把胞妹嫁给他,但是邓不想给人落下高攀富贵的口实,竟婉言谢绝。在广东军界中,邓铿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胡汉民掌粤时期,他被授为陆军中将,出任国防重地琼崖镇守使。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后,被袁世凯任命为广东都督的龙济光进兵广东,逼近三水河口。粤军内部矛盾重重,邓铿受命于危难之际,匆忙赶赴三水指挥。然邓铿到三水仅一日,已被袁世凯收买的苏慎初炮击广州的都督府,粤督陈炯明逃亡香港,邓铿获知消息,知事已不可为,乃赴香港见陈炯明,希冀挽救局面。而局势急转直下,龙济光进入广州,二次革命失败。1914年,邓仲元追随孙中山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军务部副部长。从此之后,邓铿一直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讨袁(世凯)驱龙(济光)、护法援闽等战事中打了无数硬仗。在当时,邓铿与朱执信、廖仲恺被同视为孙中山的股肱心膂。朱、廖二人是政治活动家,邓铿则是掌握军权的重量级人物,孙中山在军事上很多时候要依赖邓铿。邓仲元待人仁厚,律己廉洁,治家节俭,常常以减衣缩食来勉励家人。在福建征战期间,他对自己的要求尤为严格,“月受俸仅百二十金,即平日轻慢公者,亦为赞叹而敬服”。他经常对下属和朋友说:“近来人心常以做官为黩货途径,及其已得,则消耗与嗜。即稍稍储积,其结果不过增加自身罪恶,而陷后人于有恃无恐,不克振拔之地而已。”闻者皆服为名论。难怪胡汉民称邓仲元为“武人之中,高节远瞩,惟公为能”。1917年,援闽粤军成立,邓铿任粤军总部参谋长。粤军开赴粤东,与闽督李厚基开战,攻占闽南二十六县,成立闽南护法区。1920年,援闽粤军回粤驱桂,粤军分左、中、右三路回粤,邓铿任左路总指挥。粤军回粤以后,进行了整编。邓铿以粤军参谋长之身,兼任粤军第一师师长之职,力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军。在粤军中,第一师是为全军模范,这离不开邓铿的强军政策与人格魅力。21世纪,人们一谈起孙中山的基本革命部队就说到粤军,一说起粤军就说到第一师,而粤军第一师是由邓铿创建的,邓铿在粤军第一师有着无比的人望。1920年秋与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率部回粤,10月中旬收复广州,年底驱逐了盘踞广东的莫荣新。1921年5月,任广州军政府第一师师长兼总司令部参谋长。同年夏,击溃犯粤的沈殿英、刘震寰部。接着,积极支持孙中山北伐,担任后方筹饷械的任务。 邓仲元治军严谨,廉政不阿,嫉恶如仇。他对军中不肖分子包庇烟赌的行径,毫不徇情,并多次派出宪兵,专门缉拿偷运烟土的官兵。有一次,他在广州晏公街缉获烟土两百多担,查明是陈炯明的部署洪兆麟、陈炯光、陈觉民等人伙同所为。邓仲元与陈炯明虽是生死患难之交,但是邓仲元并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召集广州各界代表和各国驻广州领事,共同监督将烟土焚于东郊。此举被当时的人们赞颂为林则徐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焚毁鸦片。有人劝他办事不要过于猛烈,邓铿则说:“怕死则不必作革命事业,丈夫宁玉碎耳,何虑?”但是,此时的邓铿还没有想到,他的正义之举,已经为他日后遇刺埋下了祸根。1922年3月21日傍晚7时,邓铿从香港返回广州,在广九车站下车,即将登上汽车前,忽然人群中响起了枪声。邓仲元身中两弹,一弹掠过腹部,微伤,另一颗子弹则贯胃部而出,重伤。邓铿中枪负伤后第一时间仍想奋力抓住凶手,但是伤重不支,只好马上命令司机赶回省署。见到陈炯明和家属亲人后,此时的邓铿已隐隐感觉到性命难保,遂告知后事:“余才学不逮朱执信远甚,朱且先我而死,为革命党人,平日拼作牺牲,尔等无过伤也。天下不能容好人,付之叹息而已。”于23日4时不幸逝世,临终前叹息一声“好人难做”!就是邓铿临终前的这些话,引发了后来人的无限猜想。邓仲元并没有因为伤重在当天去世,而是被送到中法韬美医院紧急救治无效后,在两天后与世长辞,年仅36岁。据史料记载,邓仲元的枪伤本来有希望治愈,但是由于患有轻微的肺痨,胃腹两处受伤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3月23日上午5时,药石无灵,一颗闪耀的军事明星就这样陨落在岭南大地。邓仲元个人的悲剧,也是粤军第一师的悲剧。邓铿以后,再没人能整合粤军第一师,这支模范部队不断分裂,一部分跟随陈炯明,一部分跟随孙中山。跟随陈炯明的那支,也就随着陈炯明的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跟随孙中山的那部分,日后发展为威名赫赫的北伐四军。四军又分为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叶挺四部分,其中陈铭枢的第十师发展为第十九路军,是淞沪抗战的民族英雄部队;陈济棠的第十一师发展为第八路军,是南天王陈济棠主粤的根基;张发奎第十二师则继承四军的番号,仍然称为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在北伐后扩编为五个团,是南昌起义的主力,成为解放军的创建者。这几支从粤军第一师走出的部队,在往后的历史舞台上发挥重大作用,又多次自相残杀,但无论其中哪一支,都以当年在邓铿统领下的粤军第一师为荣。

杨振宁写过有关邓稼先的文章吗?

  写过的。
  《邓稼先》作者:杨振宁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民族感情?友情?
  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这项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此文章已经列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的必读课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