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一次会议是日本中途离场的
1933年2月24日,国际联盟即国联召开特别大会。大会对国联派出的对中日战争情况进行调查的李顿调查团的报告书进行表决。在当时57个参加国代表中,有45国的代表出席。记名投票的结果为,赞成票42国,反对票1国,即日本,泰国弃权,智利未参加投票。会议最终以42票赞成、日本1票反对通过了19国委员会提交的《国联特别大会关于中日争议报告书》。该报告书比之前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内容略有进步,明确了日军发动事变与制造伪满洲国的事实,要求日本遵守国联通过的撤军决议,规定具体撤军办法、步骤及期限。大会主席宣布:“大会通过李顿报告书。对‘满洲国’不予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承认。”闻听这一结果,日本代表松冈洋右按照日本政府的指示不改初衷地宣读了事先准备好的宣言书:“日本缔造了满洲国,这对维护东方和平至关重要·······目前没有人看到其中的意义,但是30到50年后,世界会认识到日本是正确的。日本就像耶稣一样被钉在十字架上,但像他一样被拯救····日本有朝一日将被拯救····我们准备被钉在十字架上····但是我们确信,而且坚信,几年后世界的看法会改变。就像世人理解基督一样,我们也会得到世人的理解。”随后,松冈洋右趾高气扬地率日本代表团选择中途离开国联特别大会会场。
简单地说,就是在1933年2月24日这一天所召开的国联特别大会上,会议通过对日本不利的决议,日本代表松冈洋右对此发表了即席讲话,宣读日本对满洲国的意图,然后中途离开会场。日本在当年的3月27日宣布退出国联。当时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奉行国务卿史汀生提出的不承认日本所构建的局面即史汀生主义或称不承认主义。英国、法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日本对华侵略扩张行径,苏联当时正在进行国内建设与党内整肃运动即肃杀的党内大清洗运动。这样一来,日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在华扩张了。
国际联盟的调解土地纷争
一战后,战争遗留了很多问题予各个国家解决,包括国界的准确位置及国家特殊区域的问题。而当中大多数问题都会交予协约国中一些组织(如协约国最高议会,Allied Supreme Council)处理,但协约国倾向将小数很难解决的问题转介予国联。换句话说,于20世纪20年代的头三年内,国联在一战带来的混乱上,只参与了一小部份。由国联解决的问题包括由巴黎和平条约指派的一些国界及特殊区域问题。 随着国联的发展,它的角色日渐扩大。在1920年代中期,国联成为国际活动的中心。此改变可以在国联与非会员的关系上见到,如美国和苏联在国联的参与度渐增。在1920年代后半期,法国、英国及德国都利用国联作他们外交活动的焦点,同时她们的秘书代表都会出席在日内瓦的会议。她们亦利用国联的机构来改善关系和解决她们的不同之处。 关于上西里西亚公民投票的波兰语海报(1921年),内容为:“母亲还记得我。请给波兰一票。”协约国在不能解决上西里西亚(Upper Silesia)土地的争论下,就将问题交予国联处理。一战后,波兰对当时已属于普鲁士的上西里西亚提出主权的要求,波兰人和后来的德国人在西里西亚起义时发生冲突。《凡尔赛条约》曾建议于该地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该地的归属。经国联调停后,上西里西亚在1921年3月20日举行公民投票,决定上西里西亚的归属,结果显示59.6%(约50万人)的投票者支持上西里西亚由德国管辖,但波兰声称周边条件令投票不公平,结果导致1921年的第三次西里西亚起义的爆发。 1921年8月12日,国联接手解决此事,而理事会成立一个由比利时、巴西、中国及西班牙代表组成的委员会来研究当时局势。 委员会建议应根据公民投票以及波兰和德国的喜好,在上西里西亚划分两个区域;并认为双方应该决定这两个地区之间的细节。举例来说,无论任何货物,应在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和工业的边界上自由进出。 1921年11月,双方在日内瓦举行会议来商讨一个公约。经过五次会议后终达成解决办法,虽然大部份的上西里西亚地区归入德国,但在波兰部份却拥有主要的矿产资源及许多工业。当这个协议于1922年5月公开时,大多数德国人都对之极为不满,但最终两国正式批准协议。此问题的解决令该区恢复和平,直至二战爆发。 阿尔巴尼亚(Albania)的国界于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在未划定下,交予国联处理,但国联直至1921年9月都未能决定。希腊军队在当时曾多次越境进入阿尔巴尼亚领土、在该国南部进行军事行动,以及南斯拉夫军队入侵阿尔巴尼亚、与阿尔巴尼亚族人冲突等,亦造成阿尔巴尼亚处于不稳定局势。于是国联派遣一个由多个国家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到该地视察,并于1921年11月表示阿尔巴尼亚应该恢复1913年的国界。几星期后,南斯拉夫军队在抗议下被勒令撤出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的国界在科孚事件再次成为国际间冲突的起因。1923年8月23日,一名意大利将军恩里科·泰利尼(Enrico Tellini)及四名助手在标出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之间的新边界期间,遭伏击和杀害。当时的意大利领导人墨索里尼感到愤怒,并要求设立委员会,对事件进行调查,并需于五天内完成。不论调查结果如何,墨索里尼都坚持要求希腊政府支付5000万里拉赔款。但希腊人声言除非它(调查报告书)证明了此事件是由希腊人引起,否则他们将不会支付。1923年8月31日,墨索里尼派军舰炮轰并占领希腊所属的科孚岛。因此举违反《国联盟约》,于是希腊向国联求助以处理有关情形。但协约国集团(在墨索里尼的坚持下)同意此事件应由大使会议(Conference of Ambassadors)负责解决争论,因为这个大使会议是由泰利尼将军委派的。后来国联理事会审议此争论,但通过裁决交予理事会大使作最后定案。而会议接受了大部分的国联成员的建议,强迫希腊即使犯罪原凶被寻获与否,都要支付5000万里拉赔款予意大利以取回属地。 墨索里尼随后在胜利下离开科孚岛。 奥兰是瑞典和芬兰之间一个拥有6500个岛屿的群岛,岛上通用瑞典语,但瑞典于1809年同时失去芬兰及奥兰群岛,并割让予沙俄。1917年12月,俄国十月革命期间,芬兰宣布独立,大多数奥兰人都希望奥兰群岛可以回归瑞典。 但芬兰政府觉得奥兰群岛是他们新国家的一部份,就如于1809年俄国人将奥兰纳入芬兰大公国一样。1920年,争议升级,这意味着会有战争的危险。英国政府就将问题转介予国联理事会处理,但芬兰则以此事是芬兰内政为由,阻止国联介入此事。国联于是创立一个小型委员会来国联是否应对此事进行调查,获赞成后再创立一个中立委员会。 1921年6月,国联公布决定,奥兰群岛应维持芬兰的一部份,但芬兰须保证要保护当地岛民,包括实行非军事化。在瑞典反对下,这个协议成为欧洲第一个直接由国联通过的国际协议。 港口城市梅梅尔(今立陶宛克莱佩达)及其周边地区,由于主要人口都是德国人,所以在一战结束后受协约国管治。随后根据《凡尔赛条约》第99条,将该地赠予立陶宛。但法国和波兰政府都赞成将梅梅尔转至一个国际城市。梅梅尔的控制权至1923年仍未转让予立陶宛,并促使了法国军队于1923年1月的入侵和占领。协约国在与立陶宛无法达成协议之后,将事件交付予国联。1923年12月,国联理事会委派一个调查委员会来进行调查,而委员会选择将梅梅尔转让予立陶宛,并给予该地区的自治权利。这个建议最后于1924年3月14日获国联理事会通过,并给予协约国及立陶宛管治。 一战后,波兰和立陶宛均恢复其独立地位,但两国对于双方之间的边界上仍存有分歧。在波苏战争期间,立陶宛同苏联签订和约,奠定了立陶宛的边界。协议亦给予控制旧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并成为该国政府的所在地。 这个紧张局势加深了立陶宛和波兰之间步向战争的忧虑,于是国联介入事件,并于1920年10月7日通过谈判令双方达成短暂停战协议,而波兰则承认维尔纽斯地区是属于立陶宛。 两天后,Lucjan Żeligowski将军率领波兰军队撕毁和约,发动突然袭击占领维尔纽斯,并声称中立陶宛政府(Government of Central Lithuania)正在波兰军队的保护之下。于是立陶宛向国联求助并得到国联的回应,国联理事会亦呼吁波兰的撤出该区。波兰政府表明会遵从国联,撤出维尔纽斯,但之后却单方面派更多的军队增援。这促使国联这个决定:未来的维尔纽斯应取决于当地居民的全民公决,并认为波兰军队应撤出维尔纽斯,由国联派出的一支国联国际部队来代替。虽然根据条约来说,国联可以派出法国和英国的军队强制波兰撤离,但是在法国看来,波兰在未来将是一个好的同盟国家去一起对抗德国,所以法国并不愿在这个问题上和波兰发生矛盾。而因此,英国看到法国无动于衷,她也不愿意独自派出军队。所以国联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做出任何有实质意义的行为,从而任由波兰占领维尔纽斯。至此,立陶宛表示强烈不满,双方矛盾升级。1920年尾,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敌对行动再次增加,但波兰政府于1921年初开始寻求和平解决方案。波兰同意以支持国联提出的计划,撤走当地的波兰军队和合作举行公民投票。不过国联受到来自立陶宛和苏联的反对,令国联于1921年3月搁置上述计划,并再次尝试促进双方之间的会谈。1922年3月,维尔纽斯及周边地区正式被波兰吞并;1923年3月14日,协约国会议订定立陶宛和波兰的国界,该国界位于芬兰境内,离维尔纽斯不近的地方。 立陶宛当局拒绝接受决定,于是与波兰交战,直至1927年。 1939年9月19日,苏联入侵并吞并维尔纽斯。10月10日,立陶宛政府接受了苏联的最后通牒,容许苏联在其全国设立军事基地,交换条件是使维尔纽斯回到立陶宛。10月28日,维尔纽斯重回立陶宛。 哥伦比亚军队正反抗来自秘鲁的攻击20世纪早期,哥伦比亚和秘鲁之间曾发生一些边境冲突。1922年,两国政府签署所罗门-罗萨诺条约(Salomón-Lozano Treaty)以尝试解决这些冲突。 其中边境城市莱蒂西亚(Leticia)及其周边地区从秘鲁割让予哥伦比亚,让哥伦比亚可有权使用亚马逊河。 但于1932年9月1日,来自秘鲁橡胶和制糖业的商界领袖,因土地转让至哥伦比亚所引致的领土损失,而组织武装接管莱蒂西亚。 秘鲁不承认这军事接管行为,但总统路易斯·塞罗(Luis Cerro)却决定抵抗哥伦比亚人的重新占领(re-occupation)。秘鲁军队随后在一场军事冲突中占领莱蒂西亚。 经过数月的外交争论后,两国政府接受国联提出的调解,他们的代表亦向国联理事会呈报事件。1933年5月,双方签署临时和平协议,在进行双边谈判时,将有争议的领土交予国联控制1934年5月,最后和平协议正式签定,秘鲁将莱蒂西亚交还予哥伦比亚,并对1932年的入侵事件正式道歉,以及承诺在该地实行非军事化、给予哥伦比亚在亚马逊河和普图玛约河(Putumayo River)的自由航行权、及互不侵犯。 日军在九一八事变后进入沈阳主条目: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又称“满洲事变”或“远东危机”(Far Eastern Crisis),一直被视为国联重大的挫折之一,以及日本悍然退出国联的催化剂。当时在中国与日本签订的租约订明,在满洲中中国领土内,日本政府有权派遣军队,在南满铁路周围进驻。1931年9月18日晚上约10时20分,奉天府(今沈阳市)北面约7.5公里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的一小段铁路被以关东军部队长官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一个小分队炸毁,为日军侵华作掩护并嫁祸指该段南满铁路是中国士兵破坏的。随后,日军派兵并占领满洲,并于1932年3月1日扶植清朝废帝溥仪成立满洲国,溥仪任国家元首。 不过,这个政权成立初时只获得意大利德国等部分国家承认,其余国家均坚持承认满洲是中国的合法领土。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日本需要制造事端,以便有借口进行军事行动。在满洲国成立之前,日军藉华人殴打日本僧侣及抵制日货为名,派遣空军和海军炮轰上海,引发一个多月的战争,史称一二八事变。其后,国联同意来自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博士的要求,并成立以李顿爵士为首的国联调查团,因为航程太远,延迟了调查团来华行程。当调查团到达满洲奉天时,当地中国人都表示日军没有占领满洲,日本则对国联宣称其行动目的是维持该区和平。1932年9月4日,调查团在北平签署了调查报告书,将其送回日内瓦。报告书写明“日本占领行为是错误的”及“满洲须交还予中国人”。投票前,日本威胁大会会进行更多侵略行动,但最后国联在大会上以40票对1票(1票为日本,另有暹罗投弃权票)通过了基于李顿报告书的声明,否认满洲国的合法地位,并要求日本交还满洲给中国。为此,日本于1933年3月27日宣布退出国联,中国不承认满洲国也无法收复满洲。根据国联条约,国联应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但此举并无推行,因为美国不是国联成员,国联所实行的经济制裁几乎没用。原因在于如果国联对日本实行了经济制裁,日本便不能与国联会员国进行贸易,但仍然可以与美国这个大国进行贸易,维持日本经济水平。此外,国联可以组成军队进攻满洲,但一些主要大国如英国和法国以专注内政(例如维持其殖民地现状)为由拒绝而无法成行。故此,日本继续管治满洲,直至二战完结、苏联红军进入该区及交还中共为止。 主条目:大厦谷战争国联无法阻止这场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两国为争夺南美洲中部格兰查科(又译大厦谷)北部而进行的战争。纵使这地区地广人稀,但1920年代后被发现该区蕴藏着丰富石油资源,其归属在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之间存有争议。从1928年起,两国之间频频发生武装冲突。玻利维亚得到了美孚石油公司和智利的支持后,玻利维亚利用美孚石油给予的贷款,向英美等国购买大批新式武器,军事实力远超巴拉圭。玻利维亚于是在1932年6月15日出兵占领北查科荒漠中的亚基萨卡咸水湖地区,战争全面爆发。巴拉圭主动向国联请援,但国联以“所有美洲事务已交予泛美洲会议(Pan-American conference)处理”为由拒绝采取行动。其后的战事中双方均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双方共损失9万余士兵,其中玻方约57,000人,巴方约36,000人,因为各方死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甚多,使这两个国家面临崩溃的边缘。双方最后于1935年6月12日在阿根廷、美国及其他南美国家的调解下达成停火协议,7月21日,双方签订《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约》,巴拉圭获得北格兰查科地区大部份土地。 1935年10月,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派出40万名人军队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佩特罗·巴多格里奥(Pietro Badoglio)元帅于1935年11月发动战役,轰炸该地区,并在当中使用化学武器如芥子毒气,以及污染食水来攻击主要目标,包括无防备的村庄及医疗设施。意大利军还在当地击败只用枪矛、不善武装的阿比西尼亚人,1936年5月占领阿迪斯阿贝巴,并迫使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出走。其实国联早于1935年11月谴责了意大利的侵略行为,并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但此举对意大利是起不到作用,是由于国联拒绝实施两项重要措施,即禁运石油和封锁在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而致。 后来经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的观察后,认为因没有军队抵抗意大利的攻击,所以这已是终极的(Ultimately)。 1935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非国联会员)援引1935年的美国中立法,禁制美国公民向国际战争的交战国售卖军火及延长“道义禁运”(Moral embargo)。10月5日及1936年2月29日,美国成功控制其石油出口和其他材料至平时正常的水平。1936年,国联解除了经济制裁,但意大利已经控制着阿国市区。 1935年12月,英国外长赛缪尔·霍尔(Samuel Hoare)与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为结束在阿国的冲突而签署霍尔-赖伐尔协定。并拟订了一项计划,将国家划分为两个分区:意大利分区(Italian sector)及阿比西尼亚分区(Abyssinian sector)。墨索里尼已准备同意协定,但后来有一份法国报纸披露计划内容,批评协定等于出卖阿国的领土利益,并加以谴责。英国政府马上宣称它与协定毫无关联;负责议定协约的霍尔与赖伐尔则被迫下台。1936年6月30日,被迫流亡英国的阿国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破例在国际联盟会上公开谴责意大利的侵略行为,并呼吁外国伸出援手,保护阿国,成为首位在国联会员大会发言的人。西班牙内战目录缺,不好编辑主条目: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军队发动了政变,导致了西班牙共和党人与民族主义者、保守派人士及包括一些西班牙军队军官在内的反共主义叛乱分子之间的长期的武装冲突,西班牙内战爆发。西班牙外交部长Julio álvarez del Vayo于是在1936年9月向国联求助,以捍卫其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但国联的成员并无插手干预,亦阻止外国势力介入冲突。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随后继续全力援助由佛朗哥领导下的西班牙叛军,而苏联则支援西班牙共和政府。1937年2月22日,国联宣布禁止外国志愿兵介入战局。
「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能维持和平。」
「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能维持和平。」本人不同意这个观点.............................. 本人撮写了部份当时和会的内容和情景,最具代表性和有切身关系的理据,可于中国 "山东问题" 而引起的后果作为这题目的总结。 而事实证明,所谓的巴黎和会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法国元帅福煦事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历史无情地嘲笑着巴黎和会。1939年9月,希特勒再次在欧洲掀起大战,距巴黎和会正好是20年零两个月!世界人民再次陷入灾难和痛苦中。 巴黎和会还有别的议程。主要是: 密谋扼杀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国际联盟指挥各国反动派向革命人民进行血腥,同时重新瓜分德国原有的殖民地。 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时,巴黎东北贡比涅森林的雷通车站。德国以外交大臣为首的代表团走上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乘坐的火车,签订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的条约。停战的条约是十分苛刻的,它包括: 14天内德军撤出在这次战争中占领的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的领土,还有在普法战争中所占领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一个月内将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以及莱茵河以东30公里的德国领土交给联军; 交出巡洋舰、战斗舰、驱逐舰、潜水艇234舰,空军全部飞机,500门大炮和大量枪支弹药; 德国交出316.8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德国拿不出这么多,后一再削减,成为7.14亿美元); 德国要交出性能完好的火车头5000个,车厢15万个,卡车5000辆…… 战争结束了,如何分享这些胜利果实呢? 1919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分赃的丑剧——巴黎和会。 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后改为“四人会议”,即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和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后因意大利在大战中作用不大,本国底子又薄,被英法冷落一边。所以实际上又变为“三人会议”,他们是巴黎和会的三巨头,也是主宰者。 为了索取战败国的赔款,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吵得不可开交。 “你们法国拿50%,我们英国得30%,怎么样?”“不行,绝对不行!这次大战,法国损失最大,我们应该得58%。” “太过份了,我们不同意。” “那我们也不同意。”已经78岁的克列孟梭,虽已满头白发,但仍像只野兽般凶猛,真不愧他的“老虎总理”的外号。而劳合‧乔治也百般纠缠,一点儿都不牺牲自己的利益。 美国总统威尔逊只好在英法之间周旋,忙着打圆场:“我们美国一分钱都不要。你们两国都牺牲些,让别的国家也得点好处,法国得56%,英国得28%,这样可以吗?” 克列孟梭厉声喊著:“可以。但法德边界得以莱茵河为界:除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外,德国的萨尔区也归我们!”如果法国得到萨尔区,就意味着他控制了欧洲最重要的军事工业区,将来可以在欧洲大陆称王称霸。对这点,英国和美国当然不同意。他们从1月吵到4月,谁也不肯让步。威尔逊和克列孟梭都以退出和会来要挟对方。 三个人经过无数次的争执和讨价还价后,终于有了结果:英国得到了国际联盟所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下拥有1000万人口的领土,法国得到750万人口的地区,日本也得到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而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也得以通过,美国的商品与资本可以进入这些地区,实行机会均沾,大家都有好处分享。 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的最后一天,也是全体战胜国在和约上签字的一天。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没有出席会议,拒绝签字。 原因何在呢? 原来,巴黎和约里有三条是关于中国的。即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统归日本所有。 本来中国当时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曾把支援协约国大量粮食,还派出17.5万名劳工,牺牲了2000多人。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 *** ,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英美法却做主要送给日本。而卖国求荣的中国的北洋军阀 *** 都准备签字承认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中国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影响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两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 但提案被否决了,而卖国的北洋军阀却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6月27日清晨,在巴黎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 *** 活动。6月28日,三万多华人齐集在中国代表团的住所外面。 “不能签字!”三万人发出了一个共同的呼声。 “谁签字,就打死谁!”十五名敢死军的青年准备以自己的鲜血和头颅去捍卫中国的尊严和权利。 中国代表团终于发表了一项声明:“山东问题不解决,我们决不在和约上签字!”
参考: history books & me
hope it can help you!!!!
巴黎和会上,中国顾外交官(电影上面是陈道明饰)的纤细资料
顾维钧:外交胜利的起点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惨败宣告结束,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举国上下顷刻之间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盛大的庆祝活动频频举行,人们齐呼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在国人的眼里,中国从鸦片战争时代开始的漫长寒冬就要过去,在这"公理战胜强权"的时代,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必将还中国一个公道,取消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然而,巴黎和会迅速把国人的梦想击得粉碎。几个大国无视中国的反对,也无视他们曾鼓吹的"公理",将中国山东的权益出卖给了日本。消息传回国内,1919年5月4日,愤怒的青年学生率先走上街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发展到6月3日,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国内爱国运动风起云涌,而在巴黎,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签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中国第一次对列强说"不"。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中,一位非常年轻的代表--顾维钧在和会的外交和最后的拒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顾维钧1888年生于上海。中国正好是在鸦片战争后,一步步陷入列强的侵略包围之中,而上海又是一个中外交往非常集中的地方,顾维钧从小就看到了很多中外不平等的状况,也因此从小就有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积弱状况的理想。1904年,16岁的顾维钧剪辫易服,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选择了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
顾维钧回国后,先是担任袁世凯的英文秘书,后来进入外交部任职,1914年晋升为外交部参事。他的才华在工作中日渐显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德法俄相继投入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也使日本获得了扩大在华势力的天时地利。8月下旬,日本迫不及待地对德宣战,11月,日军占领青岛,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对德战事结束后,日本并没有如先前所说的从中国撤军,反而在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顾维钧也正是在这时,第一次正式接触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对外交涉。
那一年,顾维钧才27岁,那时的他还有着京城三大美男子之一的美称。这位年轻英俊的外交官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驻外使节,也是华盛顿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外国使节。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即将召开。当人们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顾维钧却正在为爱妻的去世深深悲痛。顾维钧的妻子唐梅是唐绍仪之女,二人感情甚笃。然而,在1918年有一场疫病席卷全球,今天被称作西班牙流感。唐梅不幸染病去世,留下了一儿一女。
此时,顾维钧接到了担任全权代表之一的任命。北京政府任命的代表共5人,分别是外交总长陆征祥、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宸组、驻美公使顾维钧。顾维钧因为家事,一度想谢绝任命,但最终,他还是决定为国出使。起程前,顾维钧专程拜访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威尔逊许诺愿意支持和帮助中国,这让顾维钧对即将开幕的和会多了一份信心和期望。1918年深冬,顾维钧抵达巴黎。这一年,他31岁。
刚到巴黎,代表团就遭遇到了第一个打击--和会席位问题。各个国家被划分为三等,一等的五个大国英美法意日可以有5席,其它一些国家3席,一些新成立、新独立的国家2席,中国被划为最末一等,只能有两个席位,列强仍然把中国看得很低。虽只有两个席位,但五位代表可轮流出席。在代表团排名问题上,波澜又起。在代表团中埋下了不和的种子。随着和会的进行,代表团内部的矛盾也在不断升级。
中国准备向和会提出收回山东权利问题,但还没来得及,日本先发制人,率先在五个大国的"十人会"上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直接由日本继承。大会通知中国代表到下午的会上作陈述。代表团接到通知时已是中午。这对于中国代表团又是一个晴天霹雳。
经过一番周折,确定由顾维钧和王正廷出席。下午的会议作出决定,有关山东问题,由中国代表次日进行陈述,1919年1月28日,顾维钧受命于危难,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在他的雄辩面前,日本代表完全处于劣势。各国首脑纷纷向他表示祝贺,顾维钧在国内外一举成名。
这次雄辩在中国外交史上地位非凡,这是中国代表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为自己国家的主权作了一次成功的演说。形势对中国本来十分有利,然而,到了4月,变化陡生。因分赃不均。意大利在争吵中退出了和会。日本借机要挟:如果山东问题得不到满足,就将效法意大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几个大国最终决定牺牲中国的合法权益,先后向日本妥协,并强迫中国无条件接受。这一事件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种。
面对如此现实,代表团心灰意冷,名存实亡,有的代表离开了巴黎,团长陆征祥住进了医院。和会最后一段时间里,顾维钧独自担当起了为中国作最后努力的职责,一直坚持到和约签订前的最后一刻。
1919年6月28日,当签约仪式在凡尔赛宫举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为中国全权代表准备的两个座位上一直空无一人。中国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签约仪式的同时,顾维钧乘坐着汽车经过巴黎的街头。他在回忆录中说:想象着当出席和会的代表们看到为中国全权代表留着的两把座椅上一直空荡无人时,将会怎样地惊异、激动。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
这次拒签在中国外交的历史中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第一次坚决地对列强说"不",终于打破了"始争终让"的外交局面,最后没有退让。这也是中国外交胜利的起点。以后,中国一步步夺回了丧失的主权。
巴黎和会悬而未决的山东问题,最终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得到了解决。经过36次谈判,中日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无可奈何地一步步交出了强占的山东权益。在这次会议上负责山东问题并最终虎口夺食的,是33岁的顾维钧。
1985年11月14日,顾维钧在纽约的寓所去世。他一生最后一天的日记只有一句话:"这是平静的一天。"当98岁高龄的他离别这个世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不再是弱国外交。
1983年,96岁的顾维钧出版了他的自传,共13册,真正是活到老,勤奋到老。
“睡”为人生第一要务
● 卧榻铺上厚的棉垫能适应睡眠者的身体表面曲线的需要,保持脊柱的正直和正常的生理弧度,对睡眠、健康都有好处。
● 顾维钧枕的是菊花枕。菊花枕具有醒脑明目、祛风清热的作用,所以陆游有“头风使菊枕”的诗句。
● 夫人严幼韵规定他每天清晨5点醒来后,要喝一杯牛奶,吃一点点心,再继续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