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是一个怎样的人 傅雷介绍
1、傅雷一生嫉恶如仇,他一贯的秉性乖戾、嫉恶如仇是有根源的。修道院似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到成年后,孤军奋斗,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为人正直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哲学家在他身上研究哲理和思想,文学家在他身上感受纯真和情怀,历史学家在他身上读一分知识分子的心灵。傅雷是个有个性、有思想的铁汉子、硬汉子,他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傅雷非常爱这个国家,所以对这个国家的要求也很严格。他爱他自己的文章,爱他所翻译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对它们非常认真。
2、傅雷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1912年时其父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抚养成人。192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1924年因批评宗教而被开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参加反学阀运动。秋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1928年,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傅雷学养精深,对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傅雷是一个怎样的人
傅雷是一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的人。傅雷一生嫉恶如仇,他一贯的秉性乖戾、嫉恶如仇是有根源的。修道院似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到成年后,孤军奋斗,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为人正直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哲学家在他身上研究哲理和思想,文学家在他身上感受纯真和情怀,历史学家在他身上读一分知识分子的心灵。傅雷是个有个性、有思想的铁汉子、硬汉子,他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傅雷非常爱这个国家,所以对这个国家的要求也很严格。他爱他自己的文章,爱他所翻译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对它们非常认真。傅雷简介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男,汉族,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傅雷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1912年时其父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抚养成人。192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1924年因批评宗教而被开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参加反学阀运动。秋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1928年,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傅雷学养精深,对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作者写纪念傅雷的主要用意是
1、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2、主旨:本文叙述了作者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的独特个性,深情地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质。3、《纪念傅雷》的主要写作特点有:开头用倒叙方式 、以“怒”为叙事线索 、人物性格特点鲜明 、采取叙后评议方法 、短小精悍,质朴深情。扩展资料:《纪念傅雷》中贯穿作者所回忆的几件事的中心线索:傅雷的三次发怒。第一次“怒”是在昆明,“不知怎么一回事”和滕固吵翻了,竟致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第二次“怒”是傅雷与作者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争论,作者的一句话,又使傅雷“怒”起来;第三次“怒”也是傅雷的最后一“怒”,因在“文革”中“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一“怒”可以说是傅雷刚直性格的极致表现。
纪念傅雷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
纪念傅雷写出了傅雷的个性特征如下: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无私的热爱,有良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傅雷夫人:会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是成功的 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喜爱音乐。纪念傅雷部分原文1966年9月3日,这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20周年纪念。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延到今天。现在,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扩展资料:评论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深情地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傅雷因在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在文革期间不堪凌辱而弃世,为非正常死亡。本文作者回忆与傅雷的交往并不涉及傅雷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具体原因与过程,而是突出写了傅雷的“怒”。第一次是在昆明“不知怎么一回事”和滕固吵翻了,竟致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第二次是作者与傅雷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 画的争论。讨论的都是学术问题,但傅雷直率的性格已经跃然纸上。写这两次傅雷之“怒”,都是为第三次“怒”作铺垫。在文革中间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最后一‘怒’”导致轻生,却是傅雷刚直性格的臻于极致的表现,令人扼腕,也令人尊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念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