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五大谜团是什么?
1、始皇修陵墓:据说秦始皇二十二岁统一中国后,就下令大规模地为他修建陵墓。因骊山风光秀丽,加上山阳产玉,山阴多金,金玉双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选在骊山北麓。他不仅从全国调来七十多万“刑徒”,还从山东、河南等地征来大量民夫。2、陶人替代:秦始皇还下诏令李期提前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李斯见了诏书,吓得目瞪口呆。他想,征集这么多人殉葬,必定会遭到百姓强烈反对。百姓一旦起来造反,秦朝江山难保。但如不照办,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无疑。想来想去,只好上书说:“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众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骚乱,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觉得也有道理,就改变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征集全国能工巧匠,烧制规模宏大的出巡仪仗队,而且要求烧制出的陶人陶马要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3、烧制艰难:李斯从民夫中挑选出数百名烧制砖瓦的工匠,向他们宣读了圣旨,命令他们按期烧好陶人、陶马。如若不然,定杀不赦。但是这些工匠只会烧砖瓦,谁也没有烧制过陶人陶马,他们试烧多次都没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头。在被杀的工匠中,有个老工匠想出一个办法,在临死之前告诉了他的儿子,要他单窑分段烧制。儿子含泪埋了父亲后,便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单窑单俑分段烧制,烧成以后再组合。采用这个办法后,陶人陶马终于烧制成功了。试验成功后,工匠们齐心协力,夜又继日,把几千件陶人、陶马终于按期丛部烧制出来了,并按照李斯的要求,把这些陶俑排列成整齐的队形。4、工匠殉葬:秦始皇驾崩以后,秦二世胡亥继承了帝位。他怕工匠们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灵枢运入墓中,然后下令叫所有参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齐到墓中看戏,并领取赏金。可怜那些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当。他们刚刚走进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闭在墓中,成了殉葬品。5、死里逃生:传说只有一个小伙子逃出来,他就是第一个把陶俑烧制出来的人。因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当他见情况不妙时,便钻进了水道,直到天黑时才逃出来。后来他流浪中关,依靠烧制瓦盆、瓦罐和瓦瓮(关中放面的器具)为生。直到如今,这些陶制品在关中农村还很受欢迎哩。扩展资料:1、建筑结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2、艺术价值: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3、发现故事: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
秦始皇陵三大未解之谜是什么?
1、秦始皇陵是否有飞雁秦始皇陵是否有飞雁一直是考古界探索的奥秘,根据《三辅故事》记载,当初楚霸王项羽入墓之后,曾经派人盗取皇陵,然而他们挖掘过程中竟有一只金燕飞过,朝南飞去。浏览史书可知三国太守张善也见过这只金燕,司马迁和班固也都留下“黄金为凫雁”的传说。关于秦始皇陵是否有飞雁的说法,有待考证。2、秦兵马俑未解之谜秦兵马俑坑惊现2000多年的青铜剑竟没有生锈之谜。当时出土的时候光亮如新,锋利无比,科学家们都惊奇不已。接着在二号俑坑内,一共出土了十九把青铜剑,这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青铜剑内部组织甚是致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青铜剑没有生锈。3、秦陵地宫水银之谜秦皇陵地宫里究竟是否存在水银做成的“江河大海”,一直是人们探究的谜团。秦皇陵地宫里存在着大量水银也是一个力证,专家只是表示只有等地宫打开那一刻才能水落石出。
秦始皇陵水银哪里来的
秦始皇陵墓当中的水银其实是人为放进去的,而这些水银则是一位叫怀清的寡妇所制作的。秦始皇的陵墓规模相当的宏大,里边还有很多陪葬的奇珍异宝,为了防止后边有人去盗墓,同时也是出于防腐的考虑,当时的人想到了放水银到陵墓里。
这些水银当时都是一个寡妇做的,在古时候能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其实很少,而当时的水银是从丹砂里提出来的。在秦朝,四川一代产的丹砂比较多,而当地的一位寡妇怀青则掌握了提炼水银的技术。怀青的丈夫很早就死了,他不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守住了整份家业,同时还很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而他的能力和事迹最后甚至传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成为秦始皇很信任的一个女人。而怀青也为国家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像怀青这样的女人在古代其实是很少的。
秦始皇陵墓水银之谜 秦始皇墓为什么不挖
古往今来,知名度高的皇帝,多是生前自己折腾,死后被人折腾。自己折腾,也就是生前做了不少和别的皇帝不一样的事,谜团太多,盖得了棺,定不了论。于是后人跟随,破解谜团。不客气地说,就是接着折腾他们,让他们死后都不得安宁。后人折腾的最大特点,过去是贬褒功罪,评判得失;现在流行避虚就实,也就是挖坟掘墓。往客气了说,这叫关注,但关注的问题点,各有不同。今日武林军事讲述 秦始皇陵墓水银之谜 以及 秦始皇墓为什么不挖 。 秦始皇陵墓出土兵马俑 秦始皇陵墓水银之谜――秦始皇为何要使用水银 用来防腐防盗 水银是一种有毒性的液态金属,如果有人进入地宫,会吸入水银所释放出来的汞蒸气而中毒。而且水银能够很好地隔热,在地宫之内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同时水银具有杀菌作用。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是用来防腐防盗的。但是,在秦始皇以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水银有这些作用。 财富的象征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困难,发明了镀金镀银,而水银是镀金镀银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所以可以推测,在春秋时期,墓室里面放水银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根据这个推测,考古专家认为秦始皇在死后仍然希望继续占有天下的财富。 秦始皇墓为什么不挖 理由1.秦始皇陵墓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怎能轻易挖得?秦陵在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真的要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不同意还是个事儿呢。 理由2.不少考古专家对祖先留下的东西要慎重。当前在科学技术条件还有局限的情况下,不挖掘要比挖掘好。考古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更好、更完整地保存历史,掌握或者恢复历史的原貌,而不是到处挖人祖坟,掘人坟墓,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理由3.在中国文明兴起后的5000年里,一个西安,就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汉、唐两朝盛世,没有哪个古都堪与比肩。陕西,应当比其他省的人走在文物保护的前列;拥有自豪的同时,也比其他文物小省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理由4.在世界100项考古大发现中,秦始皇陵名列其中;在世界范围的人类十大考古发现评选中,中国唯一入围的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理由5.2004年前后秦陵也面临过被摘牌的危机,差点被列为濒危世界遗产。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对秦陵进行实地调查后,发出了保护状况不乐观的函告,要求进一步履行保护世界遗产的公约。 理由6.像秦始皇陵这样的大型遗址,挖到什么就保护什么的做法是不够的。划定保护范围有利于全方位保护和研究,也可以限制不合理的、可能给文物带来破坏的工程建设。 秦始皇陵墓出土文物 相关推荐:秦始皇统一六国 原来是捡了个的便宜 秦始皇生母到底是赵姬还是另有其人? 秦始皇的母亲有多少情人?秦始皇是吕不韦儿子?
秦始皇的地宫下面隐藏着哪些秘密?
骊山下的秦始皇陵地宫因为水银河的阻隔,让历史学家与众多盗墓者止步,目前还没有人可以得知窥地宫真颜,可是对地宫的各种推测与猜想从来没有停止过。地宫里有些什么?情形如何?有什么问题等待地宫资料去验证?等等问题引人遐想,更为历史专家与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争论不休。那么秦始皇陵地宫里到底有哪些神秘的地方呢? 一、很多人看过《神话》,猜测里面有一个孤独的绝世美女,像睡美人一样等着探险者的到来。 专家认为这种想法纯属脑洞大开,不过地宫里可能真的存在大量栩栩如生的美女宫娥群。我们知道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拥有无上权力,在外有千军万马为他守护土,在内有三千佳丽照顾他的起居。既然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里有大量的兵马俑,守护其死后的王国,那么在地宫耳房里可能也存在很多形态各异的美女宫娥俑。据推测,最高级别的宫妃俑,可能会用白玉雕刻头部。 二、秦始皇地宫防护之周密世所仅有,其内部设施也不会简陋。 根据当时的棺椁制度,秦始皇应该选用的是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为棺椁做了繁复精美的修辞,并且为了重生可能准备了完善的防腐措施。可是因为秦始皇死得太突然,木椁内的始皇帝已经没有可能保存良好了。如果能够取到秦始皇尸体或者骸骨,就能知道他是高是矮,是俊还是丑,是史书上各执一词的蜂准、长目、鸷鸟膺还是虎口,日角,大目,隆鼻。 三、地宫中除陪葬了珍奇异宝外,可能还陪葬了大量古籍密本。 秦始皇酷爱修仙,除了发动大量方士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还搜罗了为数众多的上古密本,据传坑儒焚书一是为了消灭反对的声音,二就是为了寻找修仙密术。秦二世而亡后,这些密书籍的去向不见了任何记载,很可能是被封入了秦始皇陵地宫,让秦始皇在死后也能继续修仙,获得重生。如果这些密本真的在地宫内,能取得这些籍,可以对秦以前的文化重新做一个梳理。
秦始皇陵地宫之迷
秦始皇陵地宫之迷 公元前210年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王赢政逝世。 他被安葬在了一座巨大的陵墓中。这座陵墓在他生前就开始修建,前后共花了39年时间,修陵顶峰时用工达到70多万人,占到了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10! 2000多年过去了,显赫一时的秦始皇陵如今只剩下了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包,耸立在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脚下。它就是秦始皇陵的封土堆。据史书记载,当年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修筑陵墓,陵墓挖到一定深度,就再也挖不动了。李斯于是奏表请示,秦始皇回答说:“其旁行三百丈乃至。” 这个记载引出了人们的种种猜测。地宫,这个用来存放秦始皇棺椁和随葬物品的宫殿,究竟建在哪里?是在封土堆下,还是在它周围“三百丈”远的某个地方? 从1962年起,考古工作者开始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经探测,陵园范围达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的面积,这么大面积的陵园在世界上也属罕见。 1974年,秦始皇陵再一次震惊了世界。人们在它的东侧挖出了一个巨大的兵马俑坑,成百上千个比真人还要高大的陶俑出土,轰动了整个世界。第一个被发现的兵马俑坑被命名为1号坑,它的面积达到14000多平方米。 然而,10个兵马俑1号坑的面积才相当于一个地宫的面积。 考古学家预言,地宫作为秦始皇陵的核心宫殿,它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几十年来,地宫之迷一直困绕着考古学界,人们始终没有探明它的准确方位。去年11月,一项名为“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的“863计划”正式启动,这是我国第一次把考古工作纳入到“863计划”。考古界和科学界联手,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针对始皇陵的考古勘察工作。 一年后,谜底终于被揭开了。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物探同时还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 墓室只有东西两墓道 以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考古人员用钻探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在昨日的验收会上,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澄清说,根据这次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这一发现在昨日会上引起专家的极大关注。 “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段清波说,秦始皇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园和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秦始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谁都说不清楚。这位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必然会扑朔迷离。”段清波说。 据悉,此次探测一期工程完成后,二期工程还将对陵墓深入研究。 四大谜底揭开 1、地宫在不在骊山?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专家用遥感和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确认地宫就在秦陵园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2、墓室完好与否?探测发现,墓室周围有一圈极厚的宫墙,墓室完好无损与此密切相关。这种新发现的墓葬形式被称为“秦陵式”。3、地宫有无水银?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水银,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证明。4、墓道有几条?探测结果表明,只有东、西各一条墓道。而从商周到汉代,帝王墓道通常为东南西北4条。这一新发现引起专家极大关注。 史记·勘察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1。 秦皇陵封土取自何处? 体积庞大的封土堆堪称国内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还是挖自鱼池一带? 秦始皇陵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长和宽各约350米,如此大规模的封土堆在国内堪称之最。但体积庞大的封土取于何处? 在临潼地区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封土堆的土是从咸阳运来的,因经过烧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可是12月3日,记者在秦始皇陵看到,封 土堆上石榴树密布,灌木丛生。 封土堆是秦始皇陵的一个象征,但封土从何而来至今没有定论。传说土是从咸阳运来的,因经过烧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 《史记·秦始皇本纪》:“复土骊山”。《正义》曰:“谓出土为陵,即成,还复其土,故言复土。”意思是说把原来从墓穴中挖出来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水经·渭水注》说:“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记者经过实地考察,在始皇陵封土东北2。5公里的鱼池村与吴西村之间,果然找到了这处地势低洼、形状不规则的大水池,有人曾估算鱼池总面积达百万平方米。郦道元“取土于鱼池”的说法得到了陕西省考古学会副会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袁仲一等不少考古专家的认可。而大部分学者认同封土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墓中挖出来的土,二是从鱼池一带取的土。 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对此提出了质疑。“在对封土堆进行钻探中,我们从洛阳铲中提取了大量的土样,发现土中含杂着大量的沙石;而取自鱼池里的土却是纯净的黄土,且粘性强,极少含有沙石。取土于鱼池一说值得商榷。”段说。 这次对秦陵陵区高光谱遥感探测中,在秦陵南部的骊山脚下发现了一处南北走向串珠状的巨型凹陷。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高级工程师万余庆说,经实地勘查,他们发现这个深达30米的巨型凹陷处于山间冲击扇的缓坡上,与周围地形特征格格不入,且有明显人工挖掘的迹象,而凹陷的土质也与封土相同。 “秦陵陵区地势南高北低,且落差很大,从山下的鱼池取土显然要费力的多,而从山脚往下运土距离也较近。”支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万的同事周小虎。 段清波说,他还没有到这个巨型凹陷处考察过,如果确如万所说,从骊山取土的说法的确是个新推断,不过还要通过体积还原计算和对比才能最后定论。 2。 “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一说:地宫巡游通道遇阻改了方向;一说:地宫初挖点向北移了700米 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修建秦陵地宫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 这次科技人员运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证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地宫虽然被定位,但史料记载“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对此,中国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学理研究员指出:“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珍禽坑、城垣……从目前的考古挖掘情况看,秦始皇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把这些也带到了阴间享用,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地宫建的犹如秦咸阳宫殿。”他说,秦始皇生前多次出游,向南到了洞庭湖、浙江的会稽山,向东走到了山海关、渤海湾,西北方向则到了宁夏,这在史料中都有记载。 “秦陵地宫在《汉书·贾山传》有所描述: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中成观游’即巡游天下的意思,可在地宫里如何实现巡游?只有修挖四通八达的通道。” 王学理说,“封土堆南部紧挨骊山,由于山间冲积扇的原因,山下的地层中分布着厚层的砾石,修陵人从地宫向南挖巡游通道时,遇到了大砾石,最后不得不顺着砾石层改向挖掘,即所谓的‘旁行三百丈’。” 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刘士毅带领的物探课题组在秦陵区进行探测时,发现在封土堆南约700米处出现了重力异常的现象,按地质理论说明该异常区与周围土质存有差异。段清波推断,秦始皇陵地宫最初挖掘点可能位于这个异常区,因土中含有大量砾石,修陵人无法挖掘,只好向北移到了目前封土堆的位置。 秦陵西侧发现大量修墓人的骸骨,一处农田旁的土坡侧立面上随处可见暴露在外的骸骨。史料记载,秦陵的修建动用了72万人。 3。 司马道走向未有定论 秦陵司马道究竟是南北走向还是东西走向,考古学家和地质专家说法各一 古时,帝王在世时专用的道路叫“御道”,而死后特意为其专修的道路就叫“神道”,也叫司马道。司马道一般也是帝王陵墓的中轴线,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 袁仲一、王学理等众多秦陵考古专家都一致认为,秦陵的司马道为东西走向,即陵园面向东。袁仲一先生在《秦始皇陵考古纪要》中给出了三个论据:其一,陵墓南、北各有一条通道,惟有东边有五条通道,“说明东边是主要通道,即始皇陵墓的方向为东西向。”其二,“从陵园的整个布局及地理环境方向来看,只有陵东侧地势开阔,符合古代选择墓向‘明堂要清’的要求。”其三,墓葬和陵园为东西向是秦人故有的习俗。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占民也给出了东西走向的两个理由:陵园内外城垣惟有东门规模最大;惟有东侧的陪葬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多与军事内容有关。 司马道持南北走向的观点最早是由地质学家孙嘉春先生提出的,并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陵园南高北低,背依骊山,俯视渭河,南北高差达85米,陵园面向北是再合适不过了。同时,其他国君大多将封土堆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而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却位于内城南半部,从对称角度讲,司马道东西走向说不通。”万余庆说。 “在室内形成的遥感图像中,我们也惊奇地发现,如果把封土堆与骊山主峰——望峰连线,竟然与南北子午线完全重合。再向北,鱼池遗址旁秦时修建的大坝竟然也正在这条子午线上,这应该不是巧合。” 除了地理环境原因,万又提起了这次考古遥感探测中所得出的图像。“在封土堆西侧发现了大面积的温度异常区域,考古人员钻探也证实其下为一片大型陪葬坑,共有6个陪葬坑。”万说,在陵园里至今还没有发现一处大型文官的陵墓,而绝大多数都与“武”有关。目前已有考古人员推测,那片异常区很可能就是秦朝大名鼎鼎的文官吕不韦的陵墓。 4。谁燃秦宫火未有定论 火烧秦陵仅仅是一种燎祭方式,还是项羽所为?这一历史悬疑至今没有结论。 近日,根据阿房宫遗址考古挖掘发现,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面积内只发现了几处红烧土遗迹。专家认为,这表明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媒体也纷纷展开了“项羽没烧阿房宫”的报道。 “才刚刚开挖,就匆忙下结论,这样搞研究有些糙。”中国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对此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根据史料记载阿房宫“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占地面积相当大,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宫殿建筑之一。其中仅前殿遗址东西长就达1270米,南北宽426米,总面积超过了5万平方米。而目前对前殿遗址的试掘发掘面积却只有1000平方米,挖掘工作还只是刚刚开始。 “在对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的挖掘中,1号坑和2号坑都发现了火烧土,而在3号坑中却没有发现,这不能就断定秦陵没有遭到大面积的火烧。”王学理说,只有经过大面积的挖掘工作后,出来的结论才会有科学性。 项羽是否火烧秦陵?根据这次遥感探测,科技人员发现了陵区有大面积的火烧土分布,同样考古人员在对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发现了大量火烧土和残余焦木。“如果是项羽火烧了秦陵,那么陪葬坑里的珍宝为什么没有被运走?”工程师周小虎说,珍禽异兽坑虽然遭到了火烧,但坑内却完好保存着精美的铜鹤、铜鹅、铜鸭子等,让人不可思议。“火烧陵墓很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祭祀方式,即所谓的燎祭,这在发现的秦代陵墓中并不少见。”一位陕西的考古人员在聊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王学理说,根据《史记》记载“火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从中可以看出作风严谨的司马迁并没有提到项羽曾焚烧秦陵,但项羽火烧秦陵的可能性最大。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进行之际,由陈胜吴广发起的农民起义揭竿而起,关东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军不久便打到距陵园不足10华里的戏水附近。这时数十万修陵人员只好遵命放弃未完成的陵园工程,跟着少府令章邯阻击起义军。”王说,备受折磨的十万修陵人员后来也加入了起义军,由于对秦始皇极度仇恨,也不排除他们返回临潼后火烧秦陵的可能性。 兵马俑坑、秦铜车马坑、秦石铠甲坑等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发现与发掘,使全世界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人们为这伟大的历史奇迹惊叹,同时自然会把视线投向这伟大奇迹的母体——秦始皇陵地下宫殿。这将是一个更加神秘莫测,令人心驰神往的伟大奇迹。 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宫距现地表深约30米。地宫的周围有近似方形的地下城垣。关于地宫内的情况,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是这样记载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地宫建筑犹如秦咸阳宫殿,内有百官位次,地宫屋顶砌筑了纹石和明珠像征日月星辰,地面还以水银像征百川江河。而且,这座埋藏着无数珍奇动物及物品的地宫中,还有用人鱼膏(据说是东海中的一种形似人的四脚鱼)做成的蜡烛永不熄灭地燃烧着,使地宫常年形同昼。为了防止盗墓贼进入,工匠在地宫内制作了神奇的机关暗弩,当盗墓贼一旦接近墓门,便暗箭齐发,将之射杀于墓外。 因为没有挖掘地宫,司马迁的描述还无法得到印证。不过,在1981年12月和1982年5月地质学家利用现代仪器对地宫进行的两次测试均证明,地宫内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面积达1。2万平方米,略呈几何形分布。这证实了司马迁所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自秦兵马俑出土之后,经过多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十几年努力探寻,逐渐解开了秦始皇陵地下宫殿谜团的一部分。 根据考古调查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宫上穴近似方形。在距现地表2。7——4米深处发现了地下宫墙。宫墙东西宽392米,南北长460米,总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这样大的墓穴,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宫墙高和宽约为4米,用未经焙烧的砖坯砌成。宫墙的四面有门,东边发现5个,其余三连各有1个。封土下的地宫距现地表深约30米。放置棺椁的地方叫做玄宫,是地宫的核心,无疑是位于四面环绕宫墙的中心部位。 总之,这座神奇的地宫如同秦始皇生前的宫室一样,在地下王国内继续寄托着他“万世”的愿望。 秦始皇陵是否被盗 秦始皇陵以其规模宏伟、空前的厚葬而闻名。每位关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对它是否被盗十分关心。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每个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乱的时期,群雄争霸,盗匪横行,整个社会处于无 *** 的状态。而此时正是盗墓者掘坟挖墓的大好时机,历代王朝的陵墓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被盗的。 项羽对秦始皇陵的破坏 据史书记载,项羽带兵进入关中后,先杀了已投降刘邦的秦王子婴和秦王室贵族,然后把咸阳城内掳掠一空,最后一把火烧了咸阳城。接着,项羽又带兵来到秦始皇陵,命士兵挖掘始皇陵,将陵墓上下所能见到的东西统统运走。当时运东西的人有30万,30多天还没有运完,足见陵中珍宝之富。最后,项羽将不能过走的东西一把火烧了,大火烧了许多天。这可能是秦始皇陵最早和破坏最大的一次劫难。 项羽东撤后,关东的盗贼纷纷涌入秦始皇陵,传说捣毁陵内铜椁以取铜。再后来,传说有一个牧童在此放羊,羊走进了被乱军挖开的地下穴道,找不到了。牧童便拿了一个火把,进入墓穴中去找羊,结果失火,大火烧了90多天。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为了笼络人心,公元前195年,刘邦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安排20户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护。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曾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陕西巡抚毕沅,还曾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丰富,必然会引起各种人物的觊觎。据记载,东汉末年赤眉起义军、魏晋后赵时期统治者石勒和石季龙、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等都盗掘过始皇陵墓。 地下宫殿可能没有被盗 已出土的两乘铜车马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宫西墓道的耳室里。有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地宫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这样,那墓道旁的随葬品应该首先遭到破坏。但铜车马出土前没有遭到火焚和其他人为破坏,这也为地宫没有被盗火烧做了一个旁证。十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封土四周进行了细致的钻探工作,先后打了4万多个探孔。 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四周均有4米厚的宫墙,宫墙还用砖包砌起来,并且找到了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发现甬道中的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扰动破坏的迹象。只发现两个直径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盗洞,但这两个盗洞均远离地宫,尚未进入秦始皇陵地宫之内。此外,秦始皇陵地宫中存在大量水银的事实,更是其未遭到盗掘的有力证据。因为地宫一旦被盗,水银就会顺盗洞挥发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可能没有被盗。随着最新科技手段的运用,地宫是否被盗掘和焚毁的真相将会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