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縻政策的历史作用
羁縻政策的历史作用详细介绍如下:在政治方面,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也使得边疆少数民族长时期保持了安宁与稳定。在军事方面,羁縻府州受到州府州驻军的控制和统领,成为唐军事上的后蓄力量,多次充当封建王朝的后备军。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羁縻府州制度也为增进各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提供了方面的条件和制度保障。羁縻政策的历史沿革如下:我国古代羁縻政策萌芽于先秦时期,发展完善于汉唐时期,元、明、清是其走向衰萎的时期。所谓“羁縻政策”是今人在研究古代民族政策时,对这一类型的民族政策的概括和总结。羁縻是系联牵制的意思。这种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我国古代民族历史乃至我国古代史相始终。它的演变过程特点是由松到紧、由间接治理逐渐向直接统治过渡。但是在历史上,羁縻政策因朝代不同、中央王朝与同一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不同和双方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强弱不同,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即使同一朝代,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或者居于不同地区的同一少数民族,其羁縻政策也不尽相同。
羁縻政策是什么意思
唐朝的羁縻政策是指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以羁縻州为主体的政策,是汉族统一以来相对开明的一次以少数民族为对象实施的民族政策。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少数民族实行的主要政治制度,羁縻,近义词笼络,解释起来羁縻的意思就是笼络牵制。太史公对此也有解释“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寓意像牵牛一样的统治方法。套用到现实可以理解为马络头是军事手段,是对心怀不轨的民族首领的威慑,縻则是牛靷,诱导,以物质换忠心,对其进行抚慰。起源与盛行羁縻政策最初源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鼎盛期则到了明朝,一直到清朝改土归流结束,前后一千多年里,羁縻制度简单完成了民族化。巩固中央统治的使命,但是有时也会转变成为威胁中央统治的地方不稳定因素,造成国家动乱和社会冲突。总的来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这句话得到了中国历代统治者的肯定,羁縻政策比较成功的一方面也是把外部矛盾转化为了国家内部冲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