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造芯片比造原子弹难多了 芯片生产过程是怎样的
说造芯片比原子弹其实更多的是说客观性的,芯片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需要多方面合作,那么,芯片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下面我就带来介绍。
为什么说造芯片比造原子弹难多了
虽然都是高科技下的产物,但芯片相对于原子弹来说,还需要国际合作及产业链,并不是独立工程。
造一颗普通原子弹大概需要15公斤的浓缩铀,提取一公斤的武器级的浓缩铀大概需要200吨的油矿,也就是需要三千吨的油矿;
芯片完全不一样,它是一个产业链,涉及到很多行业,比如机械、电子、冶金、化工、材料等等;半导体芯片制造环节用到的一台设备光刻机,全球目前只有荷兰一家公司能做,但是需要两千多家厂商给它提供零部件;
芯片没有办法建立完全本地化的产业链,它是一个国际合作的产物。
芯片生产过程是怎样的
将单晶硅切片打磨形成晶圆,在晶圆上,采用一定的工艺将电路中所需要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刻画在晶圆上,就形成了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通过对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便形成了芯片。
一、IC设计
半导体行业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形成了IC设计和IC制造分离的模式,主要原因是建设IC制造厂需要花费高达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并且生产工艺日趋复杂,所以当前半导体行业便形成了IC设计和IC制造的专业化分工模式。
从事IC设计的公司一般被称为“Fabless”(Fabrication(制造)和less(无、没有)的组合),其只负责设计与销售,不负责制造,手机厂商中的华为、苹果、小米以及高通和联发科,都属于Fabless。
IC制造的过程就如同盖房子一样,Fabless负责房子的设计部分。
IC设计可分成几个步骤,依序为:规格制定→逻辑设计→电路布局→布局后模拟→光罩制作。
规格制定
需求端与IC设计工程师对接,并开出需要的IC的规格,以确定IC的功能、IC封装及管脚定义等,而后IC设计工程师开始设计。
逻辑设计
通过EDA软件的帮助,工程师完成逻辑设计图。
电路布局
将逻辑设计图转化为电路图。
布局后模拟
经由软件测试,试验电路是否符合要求。
光罩制作
电路图完成测试后,将电路制作成一片片光罩,完成后的光罩送往IC制造公司。
二、IC制造
IC的线路布局由Fabless设计好之后,就交由Foundry来对晶圆进行加工,将光罩上的电路加工到晶圆上。
我们常说的台积电就是最为典型的Foundry,他们专注芯片制造,发展相关的工艺和制程,Foundry厂商其实就是Fabless厂商的代工方,俗称“代工厂”。
加工晶圆时,可以简单分成几个步骤,依序为:金属溅镀→涂布光阻→蚀刻技术→光阻去除。虽然在实际制造时,制造步骤会复杂的多,使用的材料也有所不同,但是大体上皆采用类似的原理。
金属溅镀
将金属材料均匀洒在晶圆片上,形成薄膜。
涂布光阻
先将光阻材料放在晶圆片上,透过光罩将光束打在不要的部分上,破坏光阻材料结构,再以化学药剂将被破坏的材料洗去。
蚀刻技术
将没有受光阻保护的硅晶圆,以离子束蚀刻。
光阻去除
使用去光阻液将剩下的光阻溶解掉,如此便完成一次流程。
最后便会在一整片晶圆上完成很多IC,接下来只要将完成的方形IC剪下,便可送到封装厂做封装测试。
三、封装测试
经过漫长的流程,从设计到制造,终于获得一颗IC。然而现在的IC相当小且薄,如果不施加保护,会被轻易的刮伤损坏。此外,因为芯片的尺寸微小,如果不用一个较大尺寸的外壳,将不易于安置在电路板上。因此需要对IC进行封装。
目前常见的封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电动玩具内常见的,黑色长得像蜈蚣的DIP封装,另一种为购买盒装CPU时常见的BGA封装。
完成封装后,便要进入测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便要确认封装完成的芯片是否能正常的工作,正确无误之后便可出货给组装厂,做成电子产品。至此,芯片便完成了整个生产的任务。
造原子弹和芯片相比,究竟哪个更难?
我认为造芯片的难度更大。因为芯片要求更加细致,这一点和原子弹有很大的差别。芯片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在制作方式以及难度上也会有相应的提升。芯片和原子弹都是当前高科技的大成品,但是两者相比较之下。原子弹每个国家都有一定能力制作,尤其是五常国家。甚至五常国家之外的绝大部分国家,只要原材料充足,并且法律允许的情况之下,都能够制作出原子弹。但是芯片却非常不同,芯片的原材料其实就是沙子。但却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建造芯片,绝大部分五常国家也仍然不能够做到。造原子弹和芯片相比,芯片的技术难度更高。很多人总是将制造原子弹和制造芯片混为一谈,但是我认为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或者说两者在制作工艺以及研发方向上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原子弹的研制就是为了威慑他人,来巩固国防力量。因此只要考虑到威力,涉及的物理学方面是比较广泛的。因此原材料到位,并且拥有专业的人才就能够制作原子弹。但是芯片却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制作芯片也是属于物理学的范畴之内,但是制作芯片,要求更高一些。尤其是在精度方面,要求的精准度已经远远超过原子弹所要求的精度。芯片需要特殊的仪器。除此之外,制作芯片是需要特殊的仪器,而原子弹却不用。原子弹只要材料够,并且拥有某方面知识较为丰富的人才。但是芯片除了要求人才方面以外,在仪器方面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制作芯片需要用到特殊的光刻机,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制作光刻机。而且制作光刻机需要整合很多国家的先进技术,制作一台光刻机的难度,要远远超过制造一枚原子弹。
为什么说芯片制造比芯片设计更难?难在哪个步骤上?
具体原因如下:不同种类的芯片所面临的物理极限的挑战是不一样的,我们来分类看一下。先来看3D-NAND芯片。NAND这个词在外行的看来比较陌生,但实际上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买的很多固态硬盘的核心存储芯片,就是3D-NAND芯片。国产3D NAND芯片之所以落后,就是在于国产芯片的堆叠层数较低,目前国产芯片最高可以做到64层,而一线大厂,如三星、海力士、镁光等,已经可以做到128层及以上。叠加的层数越多,工艺制造上遭遇的难度与问题就会越大,电路搭错的几率就会越高。3D NAND芯片的制造难度在于:在水平方向上,要解决增加图案密度的问题,以增加存储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又要解决高深宽比(HAR)刻蚀均匀性的问题。实际上,在芯片研发与制造过程中,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新的工艺失效模型永远在颠覆着我们的认知,有的时候甚至会感叹这是一门玄学,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挑战微观控制的极限。我们再来说一下逻辑芯片。我们日常接触的CPU芯片、显卡芯片都隶属于此范畴。逻辑芯片在器件上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随着随着摩尔定律的推进以及尺寸的缩小,CMOS器件在某些电性能方面出现了衰退,这就需要新的器件设计。我在另一篇回答中对此有过科普性的讲解,这里就不重复介绍了。比如,为了让尺寸缩小,分辨率更高,光刻工艺会采用浸没式光刻。所谓的浸没式,就是让光源与光刻胶之间使用水来充当光路介质,这就对光刻机台以及工艺提出更高的挑战。尺寸的缩小不仅仅体现在图案的尺寸上,垂直方向上的薄膜高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子层沉积(ALD)技术被发明出来,这样在薄膜厚度上可以精确地控制到只有几层原子的厚度。ALD可沉积任意层原子厚度的薄膜。但是,工艺越先进,工艺缺陷与失败的几率也会增加,其原因,用业界术语来说,就是工艺的window在缩小。所谓的window,就是允许的工艺参数浮动的范围。在关键的步骤里,一旦工艺指标跑出了limit,芯片制造失败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因此,越是先进的工艺,就越要保证工艺的稳定性。而且,也会出现很多很“玄学”的现象。比如,在先进节点的dry etch工艺中,往往会出现”pitch walking“现象。pitch walking,是指芯片某一层图案的周期结构并没有按照掩膜版的设计呈现,而是出现了个别线条的挪动,它会导致图案的周期性受到破坏。